语感培养,语文能力无法绕过的槛

时间:2022-09-16 08:35:49

语感培养,语文能力无法绕过的槛

摘 要: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虽然知道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中的语用训练常常是漫无目的,根本没有将学生语感的形成作为教学基础目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品析的效果。本文提出从四个方面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多重朗读;调序置换;丰富联想;深入情境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学生对语言的内在嗅觉一定要敏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是漫无目的,根本没有将学生语感的形成作为教学基础目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品析的效果。那在阅读教学中,究竟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多重朗读,在感知语言中形成语感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感知、接触语言文字的重要方式,只有在反复有效地诵读中,学生的内在意识才能深入文本语言的内核深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与思考,提升对语言的感觉。例如,在教学《荷花》的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就是先通过自身的示范朗读,然后出示挂图,用鲜活的视觉形象激活学生内在的思维意识,随后引领学生闭目聆听配乐地朗读录音,并随着课文的录音展现合理的想象。最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诵读时间,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和理解的文本内容,实现文本之境与学生之心的内在交融。整个过程,教师始终将“读”字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读中品析,深化了对语言的感知效益。

2.调序置换,在比照语言中形成语感

当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意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也得到了一定提升。此时,教师就不能将语感的形成停留在朗读的层面,而要引导学生深入语言内核之中,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艺术,体悟文本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文本中语言运用的价值点,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的置换等方式,引领学生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的表达效果。例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为了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作者在文本中先后运用了“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这三个词语表达的热爱程度存在不同,作者也是在行文过程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运用的。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如果将这三个词语的运用顺序进行调整合适吗?学生则进入文本的具体情境,感受到如果调换词语的运用顺序,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词语表达的精确性,与其具体情境也不匹配。就这样,学生在深入辨析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词语的细微差别上,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3.丰富联想,在丰盈内涵中形成语感

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材料的感性与理性融合的直觉,与阅读主体的内在想象紧密联系。文本中有很多蕴藏着丰富价值意蕴的词语,不仅承载着文本的核心主旨,更是作者自身情感的体现。教学中,教师需让学生沿着他们文本内在的逻辑思路、感情的脉搏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在自己的联想中丰富学生的感知积累。例如,《鞋匠的儿子》一文中,林肯在面对参议员羞辱时所表达的三段话,在诚恳的语气中将自己思想融入其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表达效果。因此在教学这段话时,教师就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其一,想象林肯在表达这句话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表情;其二,想象在林肯语言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思想价值。正是从表象和内涵两个方面的考虑,学生才能真正读懂林肯的话语。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学生的关注力全部停留在语言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突破文本语言的藩篱,深入语言的内核,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力。

4.深入情境,在整合语言中形成语感

古语有云: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很多文本都以精美的语言为每一位读者营造出真切优美的情境,为学生深入感知文本意欲呈现的意境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感受文本中的情境,为学生深入感知文本语言奠定基础。例如,《燕子》一文虽然是以燕子为描写对象,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却别开一笔描写春天的景色。不难看出,作者是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为燕子的生活营造生活的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抓住语段中描写的每一处细节,将燕子引入其中,感受燕子在这样情境中的自由表现。如燕子在“轻轻吹拂的微风 中”等会有怎样的心态。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始终以文本的语言基础,将课文中的原本静止的画面融合燕子的飞行等活动,构建出动静相宜的和谐画面,为学生深入感知文本的语言提供了情境支撑。

总之,语感是学生形成语言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尺。只有引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深入文本意蕴之中,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生物课外活动在生物课堂中的作用 下一篇:体艺特色示范学校教育成效评价方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