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旅游“黄金周”的供需失衡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16 06:29:09

浅析旅游“黄金周”的供需失衡及对策研究

一、旅游“黄金周”的由来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公众开始考虑并要求如何协调忙碌的工作与休闲的生活。休假制度日益成为全国上下公众关心的话题,更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1999年国务院通过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并宣布,从1999年国庆节起,每年的春节、“五一”节和国庆节都放假三天。虽然法定的三个公众假期是三天,但在实施中一直是通过上移下借两个周末的形式,来形成每年长达三个七天的全国性长假,给旅游业带来黄金般的消费,所以七天长假被称之为旅游“黄金周”。

二、旅游“黄金周”对旅游业的贡献

“黄金周”的实施,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各界人士始料不及。据有关统计,1999年国庆第一个旅游“黄金周”到来时,全国出游人数7天内达到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41亿元; 2001年“五一”旅游“黄金周”,全国接待旅游者达到创纪录的737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8亿元。2004年春节的7天时间内创造了289.6亿元的旅游收入。刚刚过去的2005年“十一”旅游“黄金周”是第15个黄金周,我国出游人数又创新高,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5%,实现旅游收入463亿元,同比增长16.6%。

旅游“黄金周”的成功原因在于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公众的闲暇时间,使得我国公众的旅游热情转化为有效需求。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黄金周”的出台从政策层面上满足了旅游需求,使潜在的旅游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成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亮点。

三、旅游“黄金周”供需失衡问题

随着旅游“黄金周”的连续实施,其弊病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由于全国集中休假,造成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的严重失衡。

(一)从旅游供给方面看

1、表现在全国集中休假造成旅游景点人满为患,超负荷接待,交通拥堵,航班、车次、汽车运输高度紧张。旅游设施超负荷运行,服务质量下滑。使得交通运输压力加大,超负荷接待造成景区破坏、文物和环境保护受损,这些都不利于我国整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报道,2004年的国庆旅游“黄金周”期间,各地涌到敦煌、进莫高窟参观的游客总数超过两万人次。许多开放洞窟和狭窄栈道,都是人满为患。超量游客进入洞窟,使洞窟长期陷于"环境疲劳"状态,导致体质逐渐恶化,并直接助长崖体及壁画底层中的氯化铀聚积,催化莫高窟壁画、塑像的已有病害。更有一些旅游者, 还千方百计要触摸这些古老珍宝。据统计,暗中"动手"者的比例高达39%。种种情况,构成了对莫高窟文物的极大危害。作为这一世界遗产的责任主管机构的敦煌研究院,对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局面有喜亦有忧。

2、假日的集中旅游客观上造成企业与社会的成本增加和资源的浪费。从旅游企业层面看,为适应对假日集中的旅游消费,在我国很多旅游接待地区的接待量是按照接待高峰时的量来配置的,而过度集中的旅游活动客观形成旅游供给在高峰时的过度使用和低谷时的闲置。造成企业硬件设施供给的常年性、稳定性与假日消费需求集中性之间的矛盾,假日期间的供不应求与此之后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给旅游企业经营安排带来了困难,造成旅游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从社会层面看,一些有识之士指出,旅游“黄金周”越火爆,其隐含的风险往往越大。这种风险本身,其实就来自人群短时间内的大规模、高密度的自发快速流动。人流滚滚意味着财源滚滚,同时却也造成"海陆空"运输全面紧张、人们食宿质量难以保证,以及由此带来的旅途、景点的诸多安全隐患。黄金周期间交通事故明显高于平时,正是这一特定时段风险凸显的佐证。伴随黄金周火爆而来的风险,不但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出游的魅力,还提高了社会管理成本。

3、不利于旅游产业长期平稳的发展。“假日旅游”被限定于“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黄金周之内,在时间上过于集中,导致供求关系的变化,使旅游黄金周的火爆与节日后旅游市场的清淡形成鲜明对比。旅游“黄金周”期间旅游价格上涨;接待量的剧增,迫使许多旅行社限于接待能力而人为压缩业务量等。旅游“黄金周”一过旅游价格立即下降,有些降幅甚至超过一半。 “一日吃伤,十日喝汤”的现象不利于旅游产业长期平稳的发展。

(二)从旅游需求方面看

1、旅游者对长假出游有着“人太多,太挤”、 “交通住宿不方便”、“价格上涨”和“假期间景点服务质量会有所下降”等方面担心,旅游热情下降,旅游需求受到抑制。这种状况,2005年十一旅游“黄金周”表现得尤为突出。据报道,有62.2%上海市民在200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选择在家“泡电视”而不外出旅游。

2、长假期间拥挤的旅游人群使得旅游活动不再具有美的享受。从旅游需求形成来讲,工作节奏的加快,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紧张的工作环境给人们造成的较大精神压力,人们希望通过旅游来对烦嚣、喧嚷的日常生活环境的逃逸, 走进一种清幽闲适的生活中去获得净化、启悟、体验,取得精神上的放松。但是,“人满为患”已成为黄金周报道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汇,由于拥挤,旅游者不可能通过旅游活动调节心情,舒缓压力,陶冶情操。不少旅游者抱怨,黄金周期间旅游不是享受,而是受罪。于是宁愿选择留守而不去“受罪”。

四、对策分析

1、适当奖假。适当奖假可以进一步增强假日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市场的供需矛盾。奖假的对象为受到社会奖励的先进人物。奖假幅度,可按获奖对象的获奖级别而定,按国家级、省部级、地市(州)级;县级分别奖假30天、20天、10天和5天。其所获的奖假既可与其它正常假期一并在当年休假,也可单独休假。如因工作需要而当年无法休假的,经领导批准,可调至次年再休。

2、允许积假。允许积假是指国家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允许享有法定假期的在职人员在不影响单位工作和个人健康的前提下,经单位领导同意后在平时的假日里照常上班,而把平时的假期积累到自己需要的时段里集中休假。这样,既有利于积假者根据自身需要灵活选定出游时间,又有利于将“黄金周”的集中出游转化为分散出游,进而减轻因集中出游而带来的超负荷运转的压力;既有利于避免旅游市场节后的萧条,促进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又有利于延长旅游时间,减少匆忙疲劳,促进远游。

3、试行轮假。我国地域辽阔,行业众多,全国各地区及各行业均有各自的特异性,国家对“黄金周”放假时间的安排不必采取全国一刀切的办法,可考虑根据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特点,在总假日不变和不影响国家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有计划、分时段,科学地进行轮休。实行轮休意义重大。首先,能较好地适应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工作的特殊需要;其次能较好地解决旅游“黄金周”决策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实行轮休的基本原则:一是国家可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试行分地区轮体制;二是国家可将行业休假时段的决定权下放给行业主管部门,由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行业工作的特点自行决定行业休假的时段;三是保证国家整体工作的正常运转。

4、积极实施福利旅游假日。该举措是指企事业单位为了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根据工作的安排,抽出一定时间,由企事业单位的工会负责支付旅游费用,分期分批或一次性地组织员工外出旅游"此举不仅可增进企业单位内部的凝聚力,激发员工敬岗爱业的精神,还可有效解决“黄金周”集中出游存在的诸多问题。

5、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带薪休假是国家给公民的一种福利待遇,也是完善我国假日旅游最根本的一条途径和必然趋势。首先,实行该制度是促进我国大众旅游兴起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没有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就可能没有大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实行带薪休假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它还可有效地解决当前“黄金周”旅游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带薪假日的长短可由国家统一确定,也可将权力下放给各地区,由各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自由确定"具体的休假时段,可由本人根据单位工作情况结合自身需要合理商定

作为法律规定的带薪休假制度,无论从法律严肃性角度还是提高执法的可行性角度,都应该加以完善和推广执行。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和推广带薪休假制度。

(1)尽快制定带薪休假实施办法

《劳动法》制定到今天已有十年,虽然《劳动法》中对带薪休假有着明确规定,但实施办法至今没有出台,造成事实上无法可依,使得带薪休假制度无法落实执行。因此作为对《劳动法》的完善,应尽快出台带薪休假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提供执法可行性,加强法律严肃性。

(2)加宽执法视野,推广带薪休假制度

目前对劳动法的执行监察视野不够宽阔,执法部门的执法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工资拖欠、劳动合同规范等方面,还没有顾得上对带薪休假实行的监察。但带薪休假制度作为法律规定,有着其严肃性。应该把带薪休假制度的执行纳入劳动监察的范围,促进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推广。

(3)区别不同地区情况,逐步推广带薪休假制度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经济、文化差别很大。不适宜在“一刀切”地在全国统一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应区别不同地区情况,逐步推广。在目前情况下,带薪休假推行与旅游“黄金周”可以同步并行。由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条件先行实行“带薪休假”,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可以保留旅游“黄金周”的休假制度, 等到条件成熟时,逐渐过渡到实行带薪休假制度。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新生事物旅游“黄金周”的出现,在实践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各方共同努力,坚持“安全、秩序、效益、质量”四统一的原则,让旅游“黄金周”真正地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亮点、热点,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点。

作者单位:上海商学院

上一篇:旅游产品的内核 下一篇: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业务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