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吟低唱 通“隔”解意

时间:2022-09-16 05:10:51

古诗词语言形象凝练含蓄,意蕴丰富,能造就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诗这东西的长处就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也就是说,每首渗透作者情感的诗词中皆有独特的意境之美。或刚健,或婉约,或志存高远、卓尔不群,或悲泪潸潸、郁结肠断。但是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却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析词义、品意象、辨感情、赏技巧,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真正投入诗歌中的激情很少。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问题在于两个字:化“隔”。

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说诗词皆有“隔”与“不隔”之说,指的是诗词所写内容与作者所在生活的现实之间存在“隔”与“不隔”之情形。我们不妨借此“隔”而赋以新义,通“隔”解意,即通过特定的手段打通学生与诗词作者的隔阂,使之明确诗词的要义和内容。

那如何来化解学生与诗词作者的隔阂,进而提高学习诗词的兴趣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浅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一篇文章,即使不明白它的内容,读得多了,它的内容也就昭然若揭了。特别是诗词的音韵气息,情感气氛,神采气势,不经诵读,难以体会。对于诗词来说,更加要看重诗词中的读。读是诗词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策略,读,能引起学生的警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地融入到诗词的学习之中去。学生只有融入文本之中,声情并茂读出特点,才会感染力十足。

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语势文气背后,潜藏着作者的情感起伏,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出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悟吟,则不能探究其深远之韵。”诗词朗读讲究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一般而言,节奏快的是热烈紧张的,节奏慢的是宁静沉闷或者凄凉的。只有把握了诵读时的语气、韵律,才能最终感受到诗词内在的本质,顺利拉近诗词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解读。

记得在讲授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就注重了品读,开始让学生齐读,再齐读,提高学生对于文本的关注度,然后问学生此词的词眼是什么?学生说是“愁”。下面就再读,问学生开篇的14字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么读?怎么停顿。不断根据学生的划分方法一而再再而三地读,让学生在读中品评情感的波动。

最后明晰,这14个字里面包含着三层意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若有所思的寻觅——寻觅无着的冷清——冷清之后的惨淡。因此,寻寻觅觅四字应音调低沉,语速放缓,“冷冷清清”语调应稍高,语速宜缓。“凄凄惨惨戚戚”这是发现探索无果后的失望悲切之情,前四字应该语音低沉,读的急促,后两字应该放缓。要读出经过一番寻觅不得之后惨痛极致而无语凝噎之感。这14个字,把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那种颠沛流离,孤独清冷的惨痛表现得淋漓极致,百转千回。开篇读准,学生自然就沉浸到诗词所创设的氛围之中去了。

总的来说,诗词的朗读,要读出抑扬顿挫之感。但是根据不同内容,诗词应有不同的读法,爱情诗词,要读出那种情深缱绻,缠绵悱恻,语调要优美婉转,隽永深长;边塞诗要读得昂扬奋发或悲壮苍凉;讽刺诗“温柔敦厚”的中庸面貌下,要读出揶揄或愤激的情感;送别诗要读出依依惜别的离愁别恨,语调要暗沉低缓。

二、低唱

“唱”在拉近学生和诗词作者之间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人们往往喜欢把声音的起伏曲折具体化,作形象的类比。培根就曾说过:“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痕迹。”也就是说,通过音乐,可以不断引发人的联想,能把原本陌生的事物变得更熟悉,就好比是音乐的声调,能让人想到光芒在水面荡漾的样子。

教学中注意适当地引入音乐,特别是古诗词的演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人在教学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时,就采用了唱曲。这首词是《唐诗宋词选读》中一首要求背诵的篇目。我紧扣学生爱赶潮流的心理特点,播放时下正在热播的影视剧《甄嬛传》中的插曲。这个插曲《菩萨蛮》,刘欢作曲,温庭筠作词,正是书本上的原词。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歌声使学生体会到一个贵族女子的那种身处闺阁之中,孑然一身,痴盼佳偶的哀怨,孤独之感,虽然没讲授诗词,但是结合书上的解释,和插曲的演唱,学生能很快融入到词中去了,边欣赏音乐,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几遍下来,学生就可以和着旋律自己哼唱起来,通过音乐这个中介,学生不仅领会了诗词的意境,还短时高效地熟背诗词,真可谓一箭双雕。

其实,有很多古典诗词已经被谱成了曲并广为传唱,如李煜的《虞美人》和《破阵子》、李清照的《月满西楼》、李商隐的《无题》、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水调歌头》。很多诗歌的意境即使花费太多的言语,去解释,还不如用一首歌来加以诠释。比如在讲授李煜的《破阵子》这首词的时候,笔者就直接从网上找了一部电视剧《绝代双雄》的片尾曲,这首片尾曲,直接是李煜词《破阵子》谱曲而成,演唱得恢弘大气之中又惨痛惨怛。播放这首歌曲,可以让学生去体会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词美感,直接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声音,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然融入到诗词的内容之中,在乐曲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去感受理解作品内在的意蕴感情。在《破阵子》中,李煜用“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回顾了自己以往帝王生活的至高无上和纸醉金迷,音乐恢弘大气,然后笔锋一转“几曾识干戈?”音乐此时有一个稍短促的停歇,音调忽然升高,恰似一个帝王沦为阶下囚后的懊悔和无以复加的醒悟自责感伤。

特别是下阕中,“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尤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几句,第一句唱得语调较高,犹如词人按捺不住的愤激惨痛,后两句,唱得语速较缓,声音低沉,字字含悲。似乎词人惨痛自责之中念念不忘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此曲形象表现了李煜作为一国之君由安享尊荣到亡国破家,极盛而极衰,极喜而极悲的情感变换,音乐忽高忽低,忽缓忽急,时而低婉哀怨,时而悲痛悔恨。时而诉说现在,时而追怀以前。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把李煜的悔恨之情展露无余。

诗词中的化“隔”的手法还有很多,但是吟、唱是最基本的化“隔”方式。教师在讲授诗词时,要注重吟、唱等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从文本内容着手,从基本教学方法着眼,方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诗词的兴趣。

上一篇:食品新技术和食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食... 下一篇:以学定教 动中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