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离开的不是我

时间:2022-09-16 05:06:29

〔关键词〕小学生;车祸;抑郁;辅导案例

一、个案基本情况

1.个案一般资料

陈某,男性,12岁,小学六年级,在城市生活,家庭经济一般,发育正常。成绩中等,不爱与人交往,性格内向。此前没有患过重大的身体疾病和严重的心理障碍,目前身体健康。自己前来求助,衣着得体,表情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入座后低着头,双手不住地互相捏着。

2.来访者自述

我的父母都是工人,我平常话不多,朋友也不多,从小到大我和邻居的林某最玩得来,他喜欢听我拉小提琴,我喜欢看他画画。我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比我大两岁,为人谦和,总像大哥哥似的呵护我。去年初的一天,我们像往常一样一道回家,这时迎面来了一辆失控的中巴车,好友林某先看到,他猛地推开了我,自己却倒在血泊中,当场身亡。我怎么也不相信那是真的。

这件事发生后,我觉得自己从没轻松过,特别是林某的父母从不当面责怪我,使我的自责、负疚感更强。我常常觉得很不安,脑子里老想着出事时的情景。我一直问自己,我当时在干什么,为什么当时发现情况的不是我?为什么离开的不是我?我常茫然想着当时车祸的情景,也因此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学习,学习成绩也因此下降了不少,我原来是班上的优等生,现在是中下生。自那事以后,我更不爱与人打交道,放学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常在房间里来回走动,不愿任何人来打扰我。父母也不能理解我,说我性格懦弱,经不起挫折。有空时,我常到我和林某一起常去的树林子和他说话,拉提琴给他听。最近,我常失眠,学习成绩又下降了,有时感觉胸闷、疲乏、心神不定、食欲下降,不爱有人来打扰我,我觉得再没人能像林某那样理解我,我觉得是我害了林某,生活真是没意思透了。

3.观察得到的初步印象

其叙述条理清楚,回答问题抓住要领,话不多,语速偏慢,在叙述过去时情绪低沉。在整个叙述过程中肢体语言不多,大部分时间埋头,显得不安,突出为不停地互捏双手。

4. 心理测验

SDS标准分64分。

二、评估与诊断

1.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来访者的心理活动在内容与形式上与客观环境是统一的,也就是其抑郁情绪是由外在事件引起的;来访者的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是协调的,他的抑郁情绪和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运动性不安和有时的睡眠障碍是一致的。其个性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2.表现的程度:持续时间一年多;他的心理问题反应的强度不甚强烈,并没有严重影响到思维逻辑,问题表现基本局限在情绪方面,其心理问题引起了其他的一些躯体化反应及社会交往障碍,躯体化反应的程度较轻,社交障碍程度重一点,其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3.在综合收集来访者的多方面资料后,初步诊断来访者的主要问题在性质上属于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可排除重型精神疾病;在种类上是属于因生活事件(车祸)引起的抑郁情绪。

此外,他的问题对其身心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情绪方面:抑郁、低沉、明显不安;感知觉方面:注意难以集中,人常感到疲乏,提不起劲;行为方面:有时增多无目的的来回走动;躯体方面:植物神经功能轻微变化,如有时感觉胸闷,心神不定,食欲下降;生物节律(生活)方面:有时失眠;社会功能方面:学习效率有所下降,社交退缩。

三、咨询目标

我和来访者共同商定了咨询目标。首先设定了具体目标:缓解抑郁情绪;近期目标是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规律,能坚持正常的学习,逐步提高学习效率,调整关注的重点;最终目标:调整对确定事件的认知方式,要锻炼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不幸和挫折,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四、咨询方案

根据来访者的身份特征和改变动机,笔者认为这个案例宜以改变认知为主,调整其痛失朋友,怪罪自己,抑郁不能自拔的状态。具体需要运用倾听、通情达理、解释、指导等咨询技术。

五、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建立关系、宣泄情绪;第二阶段分析问题、探寻根源;第三阶段调整认知、促进健康。

第一阶段咨询:运用倾听、通情达理等技术来建立关系,宣泄情绪。

在初步接待来访者后,运用倾听、通情达理和重复技术等,给他一个倾诉的机会,把自己对过去事件发生后的心理感受及现在的低沉情绪表达出来,让其感受到被接纳、尊重和信任。为了有助于倾诉,我和他做了 个小小的游戏,我先播放哀乐,在舒缓、哀伤的乐曲声中,我提示他闭上眼睛,全身放松,想像着当时的情景,勇敢地把痛苦情感释放出来。在乐曲中段,来访者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同时也促进他倾诉的欲望,这些为建立咨访关系打下了基础。这些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我详细了解来访者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发生的背景和演变过程,尤其是有助于我了解来访者对问题的应对方式、主要人格特征、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系统情况,特别是事件发生前两人的友谊及事后朋友的家人、他的父母对他的态度等。

第二阶段咨询:运用解释、指导等技术来分析问题,探寻根源。

在建立关系和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运用解释、指导和情绪困扰面质等技术向来访者说明他的问题是,生活重大事件的打击引起的情绪困扰,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好友为了救自己而遭车祸去世,自己处于强烈的自责及怀念好友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由于该事件的发生及家里人对他行为的不理解,让他觉得生活没意思,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在哪里。而且由于林某父母的不责怪,使他的自责、负疚感更强,而自己又觉得父母不够理解他,把他的负性情绪一部分转移到父母身上,自感无力从这种处境摆脱出来,于是便以抑郁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了。在听完解释后,来访者似乎明白了许多。

第三阶段咨询: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来调整认知,实现改变。此阶段分三个小部分。

1.在上述基础上,运用认知转变法调整来访者对车祸事件发生后的认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来访者问题,可见他的情绪问题固然与客观上车祸事件有关,主要原因还是他认为失去朋友就失去生活的意义,虽然他的情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还是夸大了失去朋友与生活意义之间的关系,因此调整的重点是让他能够勇敢地面对已成事实的结果。

咨询师:车祸事件完全不受你个人控制的,是属于意外之灾,不是你的错。试想,如果当时发现车失控的是你,你会推林某一把吗?

来访者:我会。

咨询师:假设,如果活下来的是林某,而你在天上,你看着林某因此而伤痛不已,不原谅自己,你会怎么想?

来访者:我不希望他这样,我希望他好好活着,和以前一样开心,一样成绩好……

咨询师:你们是那么好的朋友,我想他的想法和你是一样的,他也希望你天天快乐。所以,你怀念、痛失好朋友是人之常情,但因此而消沉,不与人交往,学习下降,不仅自己不快乐,你的父母也不快乐,而且林某的父母看在眼里也不快乐,林某在天上又怎么能快乐呢?

来访者:(沉思不语)

咨询师:所以你这样过度消沉是无益的,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可以来怀念你的好朋友,比如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把好朋友的爱心传递下去;积极地去爱自己的父母和林某的父母;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等等。你还能想到什么是你可以去做的吗?

来访者:(沉默)

3.运用积极关注技术,寻找来访者的亮点予以鼓励,增强改变自身的信心和积极性。从其叙述中得知,来访者非常重情义,有爱心,有感恩的心。这一点说明他目前的交际阻碍是暂时的,是由车祸这事件引起的,于是鼓励来访者,要像过去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珍惜同学、朋友的友情,他将很快获得新的友谊。

最后,与来访者做情景告别游戏。在较欢快、轻松的音乐声中,来访者向屏幕上出现的过去的好朋友(动画课件制作)的背影告别。看着朋友的背影,他深情地说:“林×,你虽然走了,但你的生命会在我身上延续的,我会把你的爱心传递给你、我的父母,传递给周围的朋友和需要帮助的人们。你祝福我吧。”经过上述咨询后,来访者自述心情放松了许多,高兴地说:“老师,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轻松过。”

六、咨询效果的评估

在最后一次咨询后的第三天,来访者给我发来Email:自己想开了许多,觉得许多事情还需要去做,抑郁情绪有了明显缓解,心情也平静、轻松了不少,睡眠也好了起来,学习也较专心了。最近,他还参加学校的篮球队训练,家人、同学都说他变了。

我的评估: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来访者缓解了抑郁情绪,由此而产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不爱与人交往、学习效率低下、睡眠等问题已逐步好转。

咨询后心理测验结果;SDS标准分45,显示抑郁情绪有明显改善。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终校/于 洪

上一篇:儿童自尊发展影响因素综述 下一篇:心理健康与道德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