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洞狩猎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

时间:2022-09-16 04:59:15

三官洞狩猎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

摘要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和规划原则,结合三官洞狩猎场的实际情况,对开展合理的景观生态规划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三官洞;狩猎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7.4;F59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240-02

StudyonLandscapeEcologicalPlanningandDesignofSanguandongHuntingGrounds

FAN Nan-nanZHANG Da-weiWANG Zheng-xia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ubei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62)

Abstract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using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planning principles,combined with the Sanguandong hunting grounds of the actual situation,a reasonable plan was discussed.

Key wordsSanguandong;hunting grounds;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design

旅游规划在旅游开发中起着指导作用,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能使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得以完美结合[1],而狩猎旅游是在完全原始的自然环境中,保持自然生态不受影响的条件下,主要强调对捕捉方式的体验,根据其特点,在规划设计中引入景观生态学对自然环境系统的认识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1研究区概况

狩猎场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狩猎的专门场所[2]。根据狩猎场的生境类型和狩猎动物类型,三官洞猎场为森林―兽类陆禽狩猎场,地处郧西县的东北部,位于东经110°31′48″~110°35′24″,北纬33°8′~33°15′,面积约6 266.67 hm2,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5.4 ℃,年平均降水量为769.6 mm。全区地形由北向南逐渐倾斜,丘陵起伏,山岳、丘陵、岗地、河畔交织分布的地形地貌,其中全区海拔在800~1 320 m;实地调查了植物多样性组成状况,共有维管束植物160科484属778种;据初步调查,该区共有兽类6目8科11种,鸟类为9目19科25种,爬行类为3目7科12种,两栖类1目2科4种。其中种群数量较大并可作为狩猎对象的是野猪、草兔、环颈雉、山斑鸠、珠颈斑鸠等。

2研究方法

2.1景观多样性分析

包括景观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分析。其中,类型多样性的测定指标有优势度、多样性等;格局多样性的测定指标包括分离度等;斑块多样性的测定指标有破碎度等。

2.2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

对旅游地而言,植被不仅是重要的风景资源,更是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关键。而且植被具有重要的生物指示作用,Kost rowick指出植被特征与70%以上的其他地理组分的特征相关[3]。鉴于主要狩猎动物的活动轨迹,可采用维护与优化原生生境要素的手段进行保护。据此,着重从植被入手,通过适宜性评价识别出发展和保护林地的关键地段,获得规划依据。

3狩猎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3.1规划设计目标

三官洞狩猎场与五龙河景区紧密相连,距县城61 km,距武当山景区150 km,与陕西金丝大峡谷景区相距37 km,位于十堰至西安黄金旅游线的中心地带,境内野猪、草兔、环颈雉等狩猎动物资源丰富,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满足狩猎爱好者的需要,因此规划设计以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旅游为总目标,在此前提下,确定基本目标为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第二目标为实现该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3.2规划设计思路

规划设计要突出保护性开发特色,坚持保证景观生态的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结构图式的设计两大原则,逐步进行整体和功能分区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都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结构进行,并把功能规划与结构规划结合于两者之中。

3.3旅游地“斑块―廊道―基质”系统规划与设计

3.3.1整体规划设计。研究区定位为生态狩猎旅游地,应强调两方面的特点和功能:一是狩猎爱好者的狩猎天堂;二是返璞归真的自然生态景观。作为整体形象,总体规划设计应力求在保护的基础上强化山―水―林景观特色,将自然地理特征作为重要构图要素,展现“青山―绿水―秀峡”的原生态风貌,突出回归自然的生态狩猎旅游主题。

Forman的生态空间理论认为,确保大型植被斑块的完整,能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4]。因此,规划要确定必需保护的景观要素,构建出不可替代的基础格局。研究区最优先保护或建设的格局是现有植被保护良好且离人们活动区有一定距离的自然地带,即“源地”区,其次是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几条重要廊道。

3.3.2功能分区及其规划设计。三官洞狩猎场规划面积为6 266.67 hm2,根据野生动物的生物学特性,保持区域连片以及避免人为隔离种群的原则,以动物种类与植被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地形和交通状况为依据将研究区分为3个功能分区(图1)。一是狩猎经营区。该区域位于蒿坪河村地域和三官洞村阳坪地域,总面积3 258.67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52%。该区域为规划的重点区域,远离公路,狩猎动物种群密度高,栖息和隐蔽环境较好,人为活动少,适于开展“生态狩猎”活动,狩猎经营区从区域地形、狩猎活动需求以及狩猎安全性等方面考虑,将狩猎经营区分划为狩猎1区、狩猎2区和缓冲区(安全隔离带)。狩猎1区是进行狩猎活动的基础培训、管理基地。设狩猎管理中心、扇形靶场等设施。狩猎管理中心包含狩猎培训基地、室击馆、弓箭馆以及狩猎俱乐部。此外,还设有枪支弹药保管和枪支修理等附属用房,为狩猎人员提供基地培训、服务、聚会的场所。扇形靶场选择在山窝地形内,以保证安全和隔绝噪声,由靶棚、靶壕、侧向隔墙和靶后挡墙组成,设有移动靶、飞碟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打靶,满足专业训练和休闲射击的需要。狩猎2区是进行狩猎兽类动物和小型哺乳类动物以及禽类的狩猎场地。可在导猎员的指导下进行自由安全的狩猎活动,主要狩猎动物有野猪、草兔、环颈雉、山斑鸠以及环颈斑鸠等,因野猪具有一定攻击性,进入该区域除了配备猎枪等狩猎工具外,还需配备GPS导航系统。猎人小道建设充分利用原有山间人行小道,修建供狩猎人员通行的狩猎线路(猎人小道),狩猎线路间隔不得小于500 m。树立界牌、标牌和标示牌:界牌用于标示狩猎经营区界限、标牌用于宣传和介绍情况。标示牌用于提示进入狩猎经营区的人员应当注意的事项。设立野外固定监测点与巡查线路:设立野外固定监测点1个和狩猎安全巡查线路1条,定期进行野生动物资源及疫源疫病监测。缓冲区(安全隔离带)是为狩猎活动特设的安全区域,呈带状将狩猎活动区域同其他区域隔离开来,也为无人区。沿狩猎区和缓冲区交接处设置防护网和植被隔离带,根据有关规定应为宽200 m以上的安全隔离带,以保障其他区域游客的安全。二是综合经营区。地理范围为三官洞村地域,总面积607.87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9.7%。该区域为三官洞林区管理委员会机关所在地,交通便利、住宿和商业集中,人类活动较多,植被稀疏,狩猎动物分布密度低。主要用于为狩猎爱好者提供综合服务或从事多种经营活动。此区域为居民最重要的生活活动区,包括居民的住宅建设区和耕作区,同时也是游客集散的活动区。据Forman的最优景观格局模型与思想,规划设计应该引导和设计自然斑块,以廊道或小型斑块形式分散渗入人为活动控制的建筑地段或农耕地段,同时在人类活动区沿自然植被斑块和廊道周围地带设计一些人为斑块[5]。具体措施可以为:向生产性斑块埂缘引入生态绿篱,特别是经济型生态绿篱与经济林木防护小林带,实现农田林网化;维护基本耕地,增加其他农用地比重;利用景观空间镶嵌与多熟种植原理组合作物的空间结构,适当安排轮作顺序,提高集约化程度;在面积较大的自然植物斑块和建筑斑块间增加农业小斑块,如果园、花圃、菜地等,并采取列、丛、群、片植等手法构建不同特色的绿色长廊、花果园地,形成居民点四周庭院经济网点模式的结构图式。三是狩猎动物繁殖区。该区域位于三官洞镇西面,马家坪村地域,最高海拔为1 335 m,森林相对茂密,人口稀少,总面积为2 400.13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38.3%。该区域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分布有少量的针叶林,拟繁殖的动物分布较集中,种群密度较大,有适宜的容纳量和良好的生长与繁殖条件,区内无不良因素的影响,人为干扰少,有良好的缓冲地带,适于作为狩猎场的动物繁殖区。此区域是为狩猎活动提供狩猎资源的场所,还兼具动植物园的功能。主要进行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经济植物及动物饲料的种植。重点建设内容为:狩猎动物繁殖区,主要用于野生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以养殖野猪、草兔等哺乳类动物为主,为狩猎活动提供动物保证;植物园,将郧西的代表植物移栽挂牌,开展植物保护科普宣传,提高狩猎者保护国家珍稀植物的意识;野外固定监测点,设立野外固定监测点1个和巡查线路1条,定期进行野生动物资源及疫源疫病监测。

规划设计可考虑:土层较厚、坡度较缓的荒坡地修建水平沟等水土保持坡面工程,发展经济林果;在有一定土层但坡度较陡的地带,营造次生针阔叶混交水土保持林;实行陡坡耕地还林或改为观光性经济林果园。

以上规划设计都基于“斑块―廊道―基质”要素的优化组合,其中斑块调整原则包括:生态性原则;景观连续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格局优化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廊道规划设计原则包括:尽可能利用现有的乡村小路和山道,作最小变动;尽可能构成旅游回路。山道、乡村小路与游线相互交织,形成景区内的游路网。

4结论

狩猎场规划中采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有助于狩猎场通过规划设计实现“规划结合自然”、“狩猎与环境协调”思想。运用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进行狩猎场景观生态规划实践具有可行性,在解决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上具有独到的优势。

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其组合方式,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是狩猎场景观规划的主体。围绕主题从整体到局部分层次地展开,突出宏观总体格局和中观功能分区的设计,能较好地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

5参考文献

[1] 邱彭华,余鸣同,曾从盛.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J].旅游学刊,2004(1):51-56.

[2] 暨诚欣.中国运动狩猎业可行性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3] 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景观生态学论坛[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 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4):48-51.

[5] 陈波,包志毅.土地利用的优化格局[J].规划师,2004(7):6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水生植物在静态水景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庆元县森林资源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