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的复辟其实是鼓励说空话

时间:2022-09-16 03:36:50

“辩证”的复辟其实是鼓励说空话

有一次我在研讨会上说,现在高中学生评论、议论的能力太差,这使其个人成长和民族未来存有隐忧,应该加强评论文章的写作。有教师附和感叹,说现在高中课本不学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是个损失,直接表现为学生在写议论文时不会辩证看问题。其实,这些教师会错了我的意思,我所说的评论很重要,是指学生的思想和素质,而那些教师所说的是“不会辩证议论”。对于学生不来那些浅薄的“辩证”,我却觉得庆幸万分,如果再不关注真实的思想、观点,而只是在所谓论说方式上学会辩证,且让“辩证”这东西深入学生头脑,除了让学生更会说漂亮的套话、正确的废话之外,祸莫大焉。因为学生的辩证,往往不是真正的思维品质,而是用空话套话作两面逢源。

今年乃至前几年,高考作文命题已经深陷在“辩证”之中,在一边怪学生写不出真情实感、表现不出真知灼见之时,我们的出题者却又在助长学生脱离生活,玩起了玄而又玄放之四海皆准的空洞的人生哲学。我真不知道当年东晋玄学之风大盛而形成浮靡空洞的文风是不是与当下相似。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2010年的高考作文题,那就是“辩证”。需记住,中国的高考作文尽管有“万变”,但“不离其宗”――“辩证法”和“正确人生观”。在总共20道作文题中,有居安与思危的辩证、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辩证、发展与可持续的辩证、点与面的辩证、光明与阴影的辩证、幻想与现实的辩证、舍与得的辩证、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等。

北京的《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与湖北的《幻想与现实》实乃双胞胎,把关键词一换就可以到对方那里交卷。山东的《光明和阴影》、辽宁的《大与小的选择》,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它们的核心是一样的。这种现象还可以上溯到早几年的题目“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人与路”“铭记与忘记”等等。这些命题有两个意图:一是要会摆道学面孔,十七八岁的毛孩子得学老人说话,要正儿八经说人生哲学,要像个哲学家,哪怕是穿开裆裤时的事情也可以拿来证明一种人生道理;二是要学会两面看问题,要知道哪面都有道理,看问题要全面,要中庸,两方不得罪。

除了考试,平时学生们写的这类题目也很多。在体裁上,如果是写议论文,就堆积论据,把自己背过的名人名言往上加;如果写记叙文,就写一个能说明主题的经历。总之,写出满篇“辩证法”和“正确人生观”,把“上意”体现出来就行。所有的血气之躯与鲜活生命都换作了一副老迈样子。

这样就完成了作文考试的一个完整的流程:出题者弯弯绕――主题先设定――学生揣摩圣意――编故事或拿名人名言来证明圣意――培养出会说空话套话的假把式哲学家――作文教育大行其功。其中的价值和意义,我不知道是出题者本来的意图,还是能力不行,打着关注生活的旗帜却画虎不成反类犬。

我不知道于丹等人怎么会把2010年的高考作文题称赞为“国际性、社会性、开放性”的。开放的是什么?国际性在哪?社会性又如何体现?她可能是讲《论语》讲得太入神了,希望每个学生都带着《论语》的面孔,那就是国际性、社会性、开放性了。

这是一个锋利、粗糙和惊心动魄的时代,即便回望过去的一年,我们也有太多让人感喟甚至潸然泪下的公共话题,但遗憾的是我们所有的作文题没有一个触及了这些惊心动魄的现实。即便像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乃至于凝滞的户籍改革等等宏大叙事,我们同样也看不到高考作文有所涉猎。除了假把式的人生思考,正确到了废话程度的“辩证高腔”,不会有什么可观处。兴许这也就是于丹们最大的安慰。言及其义或者言不及义的假把式正确话一说,在许多人看来,这就是成功的教育。都《论语》中人了啊,又是“一代新人”。

想想很痛心,十七八岁的青年男女学生,真情可以不要,实感可以不要,真知说不上,灼见更枉谈,甚至不去关注生活,都被逼着去做人生哲学家了,难道这就是我们希望的教育吗?

我隐隐看见了一代青春而苍老的脸庞。

(注:此文引用了作家刘洪波的部分形象的描述)

(苏州工业园区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215028)

上一篇:读出词的“声音” 下一篇:无人问津的“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