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之过 改之大善

时间:2022-09-16 02:46:40

上一期中,我和家长朋友一起学习了《弟子规》中的“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但是,要提醒家长朋友们不可操之过急。孩子真正能做到“闻过则喜”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家长的耐心引导和率先垂范也是必不可少。

如何看待成长中的错误?《弟子规》中有专门论述“过错”的句子:“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它的意思是: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则为过错;如果是明知故犯的便为罪恶。不小心犯的过错,如果能够勇于改正,那过错就会越改越少;反之,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么,反而又增加了一项掩饰的罪过。

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意思是:人常常会犯错误,在这之后才能够改正。《左传》又言:“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就是说,有了过错能够及时改正,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善行了。先贤古语都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人犯错误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待错误的态度。

第一,关于对和错,判断标准要统一

小孩子的是非观念很容易确立,当然也很容易被摧毁。非黑即白的判断方式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心理阶段,这就要求孩子和大人标准要一致、平时要求和特殊场景要求要一致。孩子第一次模仿听来的脏话,家长理应及时制止,那同时也要求家长朋友不要使用不文明语言,否则孩子会失去判断的标准,无所适从。我们平时要求孩子爱惜粮食不挑食,但是不能因为孩子是参加爷爷的生日宴会就姑息纵容,更不能因为“今天爸爸心情好”,所以这次犯错误就没关系。统一的标准,是建立在尊重孩子基础上的严格规范。

第二,对于错误,分析原因重于抱怨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此时家长变身孩子的敌人,居高临下、劈头盖脸,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将孩子推到了家长的对立面。这时我们应该是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性质、为什么会犯错误、如何避免下次再犯类似错误。“你当着外人这么做,我真丢不起这人!”可以说,这样的抱怨对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没有任何好处。

第三,对待孩子,奖惩分明,赏罚及时

相同的错误,对再犯的批评要重于初犯。以前的错误,没有再犯,家长应及时表示肯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批评,应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以家长的情绪为判断标准。另外,家长对待孩子的错误要及时做出反应,做到赏罚分明,奖惩及时。

举个例子,孩子由于过度兴奋失足踢碎酒瓶。显然,这种情形下高喊“你踢碎了你爹我的酒瓶子,就是看老子不顺眼”是不明智的做法。家长的第一反应应该是看孩子有没有受伤。确定孩子的哭泣只是由于惊恐所致,就应该马上将孩子叫到没有外人的屋子里,询问其哭泣的原因,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错误,帮助孩子提出改正措施,并在之后关注类似场景中孩子的表现。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正确地看待自己的错误,不会惧怕承认错误,也就会正确看待家长的批评了。

上一篇:让德育在动态生成中“隐形” 下一篇:学校仪式的道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