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在动态生成中“隐形”

时间:2022-02-15 01:52:50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阳光雨露、潜移默化,于是,就有了麦苗拔节的天籁,鲜花开放的粲然……大自然这位艺术大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规律”融于自然,在无痕的意境中让世界变得和谐、生动。

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老师就必须向大自然这位艺术大师学习,把德育自然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入文本深处,在理解、品味语言的同时,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积累必要的知识,获得审美的愉悦……在这样综合的、立体的、价值多元的语文课堂上,语言积累、素养提升、思想锻炼、情感陶冶、人文熏染、个性发展,方浑然一体,大雪无痕。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中的无痕德育呢?“动态生成”是源头活水。疑问,激情,求异,既而引发“生成”,“生成” 激活课堂,于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顺势而生,德育在“生成”中“遁形”。

一、于无声处疑问生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因此在预设时必须真正以学生为本,使预设的时间和空间留有适当的余地,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这样就能为师生在互动过程中真实、精彩的动态生成打下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了足够的课堂留白,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自主地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就会迸射出创新的火花,一个个疑问应运而生。这时候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发掘出有价值的、值得生成的疑问,或顺着学生的疑问,将之“推”给全班同学,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共同思考;或将学生随口而说乃至偏激的疑问进行有目的的价值引领,进而生成出精彩来;或把学生的疑问推波助澜,以挑起课堂争议,让学生在争议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提高语文素养、发展学生情思、培养学生人格。例如:

“这样说起来,徐悲鸿成为大画家,都亏了那个外国人咯!”

这是教学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

问题棘手,很难用简单的是与非来回答。何以会有如此问题产生呢?先读两句话:

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徐悲鸿说:“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被激怒了,从此奋发努力,最终获得成功。那个外国学生向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徐悲鸿因为受辱而奋起为国争光,刻苦学画的情景,我运用了对比教学法,将外国人的两句话放在一起,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探究,结果就引导生发出这样一个问题。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有一定道理。这个问题是我预设之外的,一时又很难定出个正误来。怎么办呢?当然只能让“动态生成”来救急了。我让学生组成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论据可以是对课文语言的感悟理解,也可以是课外搜集的资料。

辩论非常激烈,从七嘴八舌到面红而赤到达成共识,过程可谓轰轰烈烈、妙趣横生。同学们思维的灵动和课外知识的丰富让我惊喜――

1.如果没有那个外国人,徐悲鸿还是会成为著名画家的。理由:身为中国人的年轻画师徐悲鸿能考取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又得到法国著名绘画大师达仰的器重,说明他的绘画水平已经非常了得。再加上徐悲鸿“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哪有不成功的?同学们又例举了课外搜集到的徐悲鸿勤奋刻苦学画的故事,使得论据更为充分有力。

2.那个外国人的话深深刺激了徐悲鸿,因此徐悲鸿才“励志”学画,而不是“立志”学画。同学们由此体会到,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要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中国人,就必须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真才实学。

在同学们富有创意而充满真情实感的回答中,一个出乎意料的“疑难杂症”终于解决了。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个性得以张扬,素养得以提高――“动态生成”使语文课堂活力四射!“动态生成”造就了语文课堂的德育无痕!

二、情到深处“灵光”显

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但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语文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在情景交融中,语文学习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撞击着学生的心扉、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于是“灵光”在情到深处时频频闪现,语文课堂也因此而变得更加鲜活,德育渗透也因此变得更加灵动。

安徒生童话《丑小鸭》的最后一段,不论是语言还是意境,都很美。学生朗读时很投入,充满激情,饱含憧憬。赞扬一番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

读着读着,学生的声音轻了,乱了,语气也变得无可奈何――我见同学们读得如此深情,忽然来了灵感,就对原了个“小手术”:

……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难看的影子,灰色的羽毛,粗短的脖子,丑极了。啊,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吗?原来我真是只丑小鸭啊!

丑小鸭还是丑小鸭,没有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同学们呆住了,一时间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他们的情绪从峰顶跌入低谷,教室里一片寂静。

是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相貌确实有美丑之分,而且无法选择。怎样让孩子们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己呢?这对生活在蜜水里而又集“几代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来说,实实在在是一个难题。

但是沉默之后终于迎来了爆发。一两分钟后,有人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

“丑小鸭一定很伤心,它会找个没有人的地方躲起来。”――丑小鸭不会这么不中用吧?

“不对,丑小鸭不可能这样孤零零地生活一辈子的。”――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吗?

“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看,他也是想过快乐美好的生活的。”――你读书真认真!

“美不美不光看外表,得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只要丑小鸭用辛勤的劳动为别人带来方便,他就会觉得快乐,别人也会喜欢他。”――真会动脑筋,搬出学过的知识来讨论……

学生的情绪又一次高涨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再次变得热烈非凡――“深情”引发“生成”,“生成” 激活课堂,于是语文课堂文道结合的别样精彩在“动态生成”中魅力尽显。

三、大珠小珠皆晶莹

小学生由于知识积淀、生活经验、思维水平等的差异,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阅读就是自由的梦。”(萨特语)每个人的梦是不同的,谁也进不了别人的梦境。把别人不知道的梦境与人交流,就会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听闻,于是,心与心产生共鸣,情与情产生交融,这便是课堂生成的魅力,也是德育渗透中的“以人为本”。

因此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善于倾听和发现,要学会“屈尊”,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特别是“中下”学生的“笨嘴拙舌”,并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和个性差异,通过提炼、筛选,进行扶植、培养,让“笨鸟”展翅,让“良驹”成为“千里马”,让“千里马”自由驰骋。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课文《这条小鱼在乎》时,有一个“笨”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这个小男孩可以把鱼拣回家给猫吃呀!”

这个问题尽管有点离题,却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涉及到人文性与德育渗透,是课堂生成的绝好资源。于是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这个同学的感悟进行了再生成――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1.这个小男孩可以不可以把鱼拣回家?如果他这样做了,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2.现在小男孩把小鱼扔回大海,你又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全班交流时,班里分成了两大派:甲方认为小男孩把鱼拣回家也是可行的,说明他是个很懂事很顾家的孩子。乙方认为小男孩这样做太自私,他光想着自己的家,没想到小鱼,没想到大海,没想到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

紧接着,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争论中,我让学生尽量联系课文中小男孩的语言和行为。结果,站在乙方的同学越来越少,大家逐渐感悟到了小男孩热爱大自然,关爱每一种生物的崇高精神境界。

最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小男孩的行为除了“这条小鱼在乎”,还有谁会在乎呢?

“鱼妈妈在乎”,“大海妈妈在乎”“金色的海滩在乎”……

在兴趣盎然的语言实践中,同学们的认识得到了提高,感情得到了升华。的确,崇高与平凡本来就只在一念之间!这突然的“节外生枝”,将我们的语文课堂引向了大气,引向了洒脱,引向了睿智,引向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

《易・贲》里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人文的内涵十分广泛,凡是人类的各种文化都涵盖在内。

这么宽泛的人文性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无痕体现呢?疑问,深情,差异,造就了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师生双方心扉敞开,平等自由地进行心灵对话、情感沟通和智慧碰撞。于是这课堂上每一分钟都孕育着的创造,蕴藏着的生成,让学生在掌握语文这种特殊工具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感悟,通过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文实践,不着痕迹地接受着宽泛的人文滋养。

动态生成追求的是灵动,带来的是享受――让孩子在享受中浸润,在享受中悟理,在享受中成长――德育,在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中悄然遁形,这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木渎中心小学

上一篇:深刻的教育来自深刻的体验 下一篇:无心之过 改之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