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比较

时间:2022-09-16 02:30:51

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治子宫肌瘤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0例,采用大剂量米非司酮口服治疗,剂量25mg/日,实验组90例,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口服治疗,剂量12.5mg/日,疗程均1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血红蛋白水平,FSH、LH、E2及P等激素指标,闭经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实验组治疗后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闭经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FSH、LH、E2及P等激素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大剂量米非司酮相比,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有效缩小肌瘤体积,改善激素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临床首选保守治疗方法。

关键词米非司酮不同剂量子宫肌瘤疗效安全性

子宫肌瘤作为育龄期女性常见良性肿瘤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子宫出血、盆腔压痛、流产,严重者甚至导致不孕不育,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1,2];临床报道显示[3,4],子宫肌瘤临床诊断率高达30%~40%,且我国女性子宫肌瘤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近年来,米非司酮被广泛应用与临床子宫肌瘤保守治疗中来[5];但是国内关于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报道相对较少,2009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子宫肌瘤患者180例,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保守治疗,比较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子宫肌瘤患者180例,均经妇科检查及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临床确诊[6],同时同意采用保守治疗。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年龄27~51岁,平均41.7±4.9岁,其中单发子宫肌瘤78例,多发子宫肌瘤12例;实验组90例,年龄28~54岁,平均41.4±5.2岁,其中单发子宫肌瘤77例,多发肌瘤13例。两组在年龄及子宫肌瘤类型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大剂量米非司酮口服治疗,剂量25mg/日,实验组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口服治疗,剂量12.5mg/日,疗程均12周。

观察指标:检测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血红蛋白水平,FSH、LH、E2及P等激素指标,注意闭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治疗前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及闭经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03.3±20.9g/L,125.7±34.1g/L;实验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02.8±22.4g/L,127.1±38.5g/L;对照组与实验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发生闭经71例,闭经发生率78.9%;实验组中发生闭经73例,闭经发生率81.1%;对照组与实验组闭经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治疗前后激素指标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治疗前FSH、LH、E2及P等激素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FSH、LH、E2及P等激素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17例,其中恶心呕吐7例,减退5例,头痛3例,皮疹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8.9%;实验组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5例,其中恶心呕吐3例,减退1例,头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5.6%;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子宫肌瘤作为妇科常见病与多发病,患者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临床多通过手术治疗,但是创伤较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7,8];故药物保守治疗子宫肌瘤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临床研究显示[9,10],子宫肌瘤发生发展与卵巢孕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孕激素水平提高能够显著促进子宫肌瘤生长。米非司酮作为一种新型孕激素拮抗剂,能够与孕酮受体竞争性结合[11],使其结构改变,转录激活作用减弱,进而发挥抑制肌瘤生长作用,同时对于人体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亦具有负反馈作用[12],从而起到协同抑制子宫肌瘤生长作用。但是临床对于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及安全性存在争议[13],本次研究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治疗前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闭经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治疗前FSH、LH、E2及P等激素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FSH、LH、E2及P等激素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与大剂量米非司酮相比,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有效缩小肌瘤体积,改善激素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临床首选保守治疗方法。

上一篇: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 下一篇:急性高原肺水肿抗心律失常治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