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一病 地有一药

时间:2022-09-16 12:58:37

以苗瑶医药为代表的盘瓠医药文化圈、以壮侗医药为代表的百越族群医药文化圈、以彝族土家族为代表的氐羌族群医药文化圈、他们代表着黔东南民族医药文化发展主流。

由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黔东南民族地区医药文化形成了其独有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以神为象征的原始医药文化形态,即民族部落医药文化。如神话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蚩尤传神药”。二是以沟通鬼神的巫教为象征的巫医结合的巫医文化形态,如“驱鬼术”、“占卜术”、“放蛊术”等。三是以医药治病为象征。

如何弘扬黔东南民族医药文化,促进地区民族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路径:

增强对民族医药文化的自信是前提。就黔东南而言,民族医药文化自然丰富而多样。一是民族医药研究方面,对于没有民族文字或没有历史医药文献的民族来说,抢救性地继承、挖掘、发展民族医药文化,造福患者、促进民族和谐及民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剑河县民族医药主任医师吴定元,行医90余年,以侗医为基础,取百家之长,融为一炉,对疾病有独特的理论认识和诊疗技巧,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妇、儿科,著有《草木春秋》一书,共15卷,约有40万字,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卫生先进工作者。二是民族医药调查方面。如1983年黔东南州组织157人的调查组,对苗侗医药重点调查,调查历时一年之久,召开数百次座谈会,拜访高龄苗侗医生百余人,整理近百万字技术资料,初步摸清苗侗医药的形成、发展及对疾病的认识的理论根据和各自的诊疗方法,撰写了《民族医药初探》、《苗族、侗族常见病症》等学术文章。经过多年对全州中药材资源调查,基本上掌握全州中草药资源分布,并于2003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苗族侗族药物标本库,以实物标本、图表、文字形式,展现多姿多彩的民族医药文化,深受国内外及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三是民族医药学术活动比较活跃且成果凸显。2009年9月18—20日在天柱县举行全国第三届侗医学术研讨会,参会人员达500余人。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原所长龙运光主编整理的《侗医吴定元小儿推拿经验》、《侗族常用药物图鉴》、《苗族常用药物图鉴》和《黔东南州中医、民族民间医生名录》等民族医药著作。

加强对民族医药文化的领导和规划是关键。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领导民族医药的发展潜能予以重视。建立了州县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加强了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领导、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黔东南州2003—2010年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制定民族医药产业开发鼓励政策,推动民族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强了中药材种植的GAP技术研究和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

加强民族民间医师队伍建设是保障。黔东南州农村民族医药能够治疗的疑难杂症很多,如:癌症、前列腺增生、半边风、卵巢囊肿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药方成千上万,黔东南州政府于2006年召开了首届民族名医大会,对100名民族名医予以表彰并颁发黔东南州民间名医证书。举办好民族医生培训班,提高民族医生理论水平和诊疗技术,开展好考核考试工作,为民族医生执业准入做好保驾护航工作,以此促进黔东南民族医药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作者系黔东南州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尹 辉)

上一篇:黔东南文化三境 下一篇:穿在身上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