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锦鸡飞舞的地方

时间:2022-10-15 07:47:37

在那锦鸡飞舞的地方

2007年,锦鸡舞走出丹寨,一举夺得首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最高奖项“金黔奖”。

丹寨的苗族人自称“嘎闹”。“闹”在苗语中就是“鸟”的意思,“嘎闹”寓意“鸟的传人”。由于苗族人口多、支系多,丹寨,不仅是“鸟的传人”聚集地,也成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苗族文化传承地。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于此。

丹寨至今仍保持着对上古时期苗首蚩尤的祭祀——祭尤节。每年农历10月的第二个牛场天,丹寨的许多地区都要举行盛大、隆重的祭尤节,这既是对远祖的一种追思,也是苗族文化的一个支点,是苗族文化之根。

服饰历来是苗族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丹寨不仅苗族人口多,而且其苗族支系之多也是其他县市无法比拟的,一般县市的支系不超过3个,而丹寨苗族有8个。8个支系,每个支系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服饰,尤其是妇女服饰,风格各异,并放异彩,且多有便装与盛装之别。

过苗年跳芦笙舞时,简直就成了苗族女性的盛装表演大会。她们头戴银雀、银花、银角、银梳、银簪等银饰品,上装或是华丽的缎质面料绣花衣,或是土布缝制的缀满彩绣并镶钉有上百颗银泡、银铃、银花和彩珠的盛装。崭新的百褶裙,披着满是剌绣、贴花图案加彩色吊须的护裙片,吊挂着镶有许多银铃、银泡、银鼓面、银刀、银锥、银盒等的织锦带。颈上、手腕上戴着白晃晃的银项圈、银手圈。整套服饰绚丽夺目,把女子打扮得如花似玉。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文化的延续、传承需要一大批有责任心、有使命感、耐得住寂寞的传承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蜡染能手王阿勇、古法造纸大师杨大文曾飘洋过海到美国、加拿大进行技艺表演。王阿勇更被时任美国总统里根邀请出席家宴表演蜡染,丹寨蜡染故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和“飞进美国白宫的鸟图腾”。2011年,苗族文化经典“贾理”传承人王凤刚的事迹再次引起世人关注,瘫痪卧床近30年,王凤刚日夜不懈,通过系统的搜集整理译注,出版了煌煌80余万字的《苗族贾理》。对于《苗族贾理》的付梓,王凤刚只是平淡的说:“无论如何我都要把‘贾理’保存下来,保存一点是一点。”

在丹寨,除了王阿勇、王凤刚,还有杨芳、王兴武、余秋阳、杨正能、杨正平等一大批民族文化传承人,他们个个兢兢业业、技艺高超,坚守并传承着“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刺绣”、“锦鸡舞”等苗族文化。

锦鸡舞一舞动贵州、王凤刚30年矢志“苗族贾理”……世人始知,在那锦鸡飞舞的地方——丹寨,苗族文化之花一直如此绚丽多彩的绽放着。(作者单位:丹寨县非遗办 责任编辑/蒋叶俊)

丹寨文化词典

苗族贾理:“苗族贾理”是一种在苗族社会中最具权威和影响深广的独特文类,为亦诗亦歌体文学样式,总篇幅有2万多行。

石桥古法造纸:石桥古法造纸具有唐代造纸艺术风格,有1500多年的历史。2006年,石桥古法造纸被文化部列于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一篇:阿尔罕布拉宫 下一篇:青溪铁厂的划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