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衣冠之直裰与直身

时间:2022-09-16 12:16:52

明末清初时,由于清廷对占领区汉人实行“剃发易服”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延续千年的汉族服饰被迫消亡。然而在这一道长达两百多年的指令在中国实行时,华夏衣冠体系中却有一款汉服以特殊的方式保存了下来,它就是直裰

关于直裰,根据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记载,这种服饰是由古时僧人穿着的中襌(中单)演变而来,最初多是僧人穿着,但在宋代及以后便成为汉族男子日常穿着的服饰之一。其特征除了华夏衣冠交领右衽的共性之外还有以下三点:其一是只有领子有边缘,其余部分没有,部分明制直裰有护领。其二为衣服下摆的两侧开衩,与深衣一体通成的特点有着明显区别,这样两侧开衩的设计使人行走时更为方便。此外根据明制的具体规定,直裰一律衣长过膝。其三是在裁剪上,直裰的后背有一条直通到底的中缝,前襟上也有一条中缝,此意为华夏民族崇尚“中庸之德”与中正的品质。在明朝中后期的直裰中,衣服领子一边直一边斜,其他时期两边皆斜。一般来说,不对称交领用於宽领。在宋代,直裰的袖子为直袖,明代出现了琵琶袖,这种袖子更便于携带随身物。明初太祖制民庶章服用青布直身,后有作民谣云:“二可怪,两只衣袖像布袋”者即指此衣。

在中国社会中,往往从人所穿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其身份地位。那么,在历史上的直裰是哪个阶层的人所常穿着的服饰呢?在周锡保先生著《中国古代服饰史》中有记载。书中说,直裰、道衣(道袍)、鹤氅这三种衣服都是穿在外面的,是宋代士大夫阶层平时所常穿用,都是比较宽而大的服式。在宋明时期,凡一般文人士人也都着此衣,其形制是斜领交裾,四周有用黑色布为缘者,或用茶褐色为袍者则又称为道袍。此书中还提出直裰也称为直身,宋时已有此衣式,是一种宽大而长的衣,元代禅僧也穿此衣,但大多情况下为一般士人所穿。不过近年来根据一些民间学者考证,直裰与直身、道袍之间还是有着一些微小区别,即直身有摆,且摆在外部;道袍有摆,且摆在内部;直裰两侧开裾,且无摆。但总的来说,都属于同一种服饰的延伸。

直裰与直身作为宋明时期汉族士人所穿的常服,又是如何在清朝初年的腥风血雨中躲过一劫并保存了下来呢?这还是因为钻了清廷法令的空子。自清廷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后,引起汉人的激烈反抗,轰轰烈烈的抗清运动在九州大地上风起云涌。面对尖锐的矛盾,清廷除了以屠刀进行残酷血腥的镇压和大屠杀之外,也做了一些妥协,例如有颁布“十从十不从”之说,其中一条为“儒从僧道不从”。因为有这样一条法令,很多不愿意剃发易服的汉人就去做了道士。直裰与直身虽然在士大夫阶层消失,但却作为宗教服饰得以保存,至今仍有不少僧侣道人身着此衣。此外,今天对直裰的复原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清朝墓葬。由于“十从十不从”中有一条为“生从死不从”,于是清代汉人在身前虽不能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但在死后都要穿上它入棺下葬。但衣冠虽能换回,剃掉的头发却不能长出来。所以清代的汉人死后下葬都有在脸上蒙一块白布的习俗,意为羞见祖先于地下。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出土的诸多清人墓葬中都能看到比较完整的明制直裰或直身的原因。

上一篇:销售工作需重视六个细节 下一篇:农膜保管七要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