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这篇专著正文的认识――深度访谈

时间:2022-09-16 12:14:59

对《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这篇专著正文的认识――深度访谈

摘要:书中作者与读者分享自身有关深度访谈的经历,对于刚刚接触访谈法的新手来说,是一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用书,也可以说是一本访谈经验的总结。书中所涉及到的点非常细致,详细介绍了有关访谈的各各环节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一方面,读者可以从书中直接获得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又能根据所阐述的方法,设计和开展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访谈 受访者 质性研究

一、界定访谈的含义

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访谈是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互动的过程,是一种通过对受访者经历的了解来加深理解教育和其他重要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核心是了解其他人的“鲜活”的经历,理解他们对经历生成的意义,作为一种调查研究方法,访谈是最适合人们通过语言来理解意义的研究方法。

二、在观念上转变对访谈的理解

在阅读中,我逐渐认识到,对于访谈法,我们首先应该在观念上认识到我们对他人的了解是有限的,因为我们要完全了解他人是几乎不可能的,如果真正完全了解他人,也就等于我们确实变成了另一个人。但是,我们仍可通过诠释他人的行为来了解他们,重要的是要将行为放在一定的背景中才能把握其真正含义。

三、访谈前中后期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

我们在用访谈法做研究之前,头脑中应该有一个研究的框架,这个框架应该包括:确定要访谈什么?为什么访谈?怎样访谈?访谈谁?访谈的时间和地点?等等。这个框架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地明确自己的研究意图。接下来,怎样访谈呢?我们可以考虑采取本书中关注的现象学式深度访谈的结构,它主要运用开放式问题,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访谈者与每一位受访者进行三轮各不相同的访谈,将自己置于他人互动的背景中。书中设计了三轮访谈序列:

接下来要确立受访者,如果没有阅读本书,我想很多初用访谈法的人,在选择受访者时都倾向于去寻求最便捷的渠道,经常在已经建立关系的人员中筛选,比如说朋友、同事,所教过的学生等,但实际上是获取受访者的渠道越简单,访谈就越复杂。比如说,校长采访教师,教师采访学生,这种上下级的访谈关系会让受访者在访谈过程中处于弱势的地位,那么,我们就得不到真正可靠的信息。所以要避免访谈你所管理的人,但是并不是说这种上下级的关系没有办法来访谈,教师如果想采访学生,可以就其他教师以相似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访谈,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正确的方法是我们应该试图联系那些我们以前并不认识的潜在受访者,这才是明智的选择,我们要通过正式的“守门人”来接触受访者,比如说,在学校内,学生自己,教师校长及其他管理者,是我必须关注的合法的守门人,我们要自己去联系受访者,与受访者建立良好的访谈关系。在联系上之后,我们要完成的关键任务是对将要访谈的人进行筛选,可以采用最常见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目的性抽样的“最大变异性抽样”。注意在筛选过程中必须避开两个陷阱:一个是说服那些不愿参加的潜在受访者参与到研究中来;另一个是避开非常渴望参与访谈的别有企图的受访者。

在这些准备工作做完之后,进入最关键的访谈环节。既然访谈是一门艺术,那么它就有很多技巧可循。

比如说,我们在访谈过程中要少说,多听,少讲,并提出真正的问题,我们至少要做到三个层面上的聆听:首先,必须聆听受访者讲述了什么,内化受访者所说的内容;其次,留心受访者的“内部声音”所谓内部声音,我认为就是受访者表达的具有个人特质的词汇;最后,必须聆听谈话过程和内容,同时要掌握访谈时间,进度,受访者的经历水平以及他们发出的非语言信号。在访谈过程中除了对访谈录音外,还应当做一下记录,做记录能帮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受访者所讲的内容而不打断受访者,又能够在时机恰当时回到这些主题上去,比如说,如果我们对受访者所讲述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出打断受访者讲述的冲动时,尽量不要打断受访者的讲述,要保持受访者思想的连贯性,我们可以快速记下感兴趣的关键词并继续跟随讲述,以便在对此提问。

但是,如果我们不理解受访者所说的话语时,我们要及时地提出问题,不能让这些没有被理解的问题溜走,因为访谈结构是累进性的,前一轮访谈中对某些问题没有理解的话,也许就会漏掉受访者后来所说的其他相关的问题。与深度访谈有关的至少有两类开放性问题,一类是访谈者要求受访者再现一个较长阶段的经历,另一类是访谈者要求受访者再现特殊经历中的某段具体时间的经历细节。在提问的时候要避免受访者回忆他们的经历而是重构个人经历。回忆和重构的最大的区别是重构是部分以记忆为基础,部分以受访者对过去事件重要内容的现在感受为基础。比如说,我们不要问“你的初中经历是什么样的问题”,而是问“你能回想起来你的初中经历吗?”同时,要避免提引导性问题,因为引导性问题会影响受访者回答问题的方向。在访谈中,我们可能注意到,受访者在讲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偶尔会笑出声音来,有时候是因为他们所讲内容明显是很有有趣的,但有些时候,这种笑声也表明了一种紧张,如果我们对笑声的起因不清楚时要探究这种笑声,因为这种笑声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多的内部声音,如果受访者出现暂停讲述的情况,这时我们要有耐心,容忍这段沉默给予他们更长的思考时间,而不是以快速提问跨入访谈来填补这个暂停的空隙,但是过长时间的沉默,则会对受访者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会使这种暂停转变为尴尬的沉默。还要注意,在整个访谈的过程中,我们要谨慎地运用访谈提纲,访谈者可事先拟定一个提纲,在不打断受访者重构经历的时候,我们可参考提纲并提出问题,避免受访者不感兴趣,要谨慎地用提纲。

在访谈结束后,我们要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首先我们需要组织访谈材料以便使其便于处理;整理材料的第二阶段是要将受访者的这些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在进行研究以确保受访者将书的可靠性;第三阶段是对大量的文本性资料进行归纳化简化;第四阶段将标注出有价值的访谈材料整理为可以分享的材料的形式,我们可以采用草拟概要和摘录的方法。

四、总结

上述内容就是我对这本专著的理解,这个理解过程不仅加深了我对质性研究的理解,对深入访谈的详细的了解,而且逐渐地改变了我一直以来守旧的读书模式;同时,我也反思了很多。比如说,怎样从书中找问题,找问题的角度,我也因此越来越迷恋质性研究这种方法,但我理性地认识到,这种方法还有待人们在实践中的检验。但我相信,这种方法将会在今后的研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中初中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理性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