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荆棘鸟》中女性形象的玫瑰色荆棘人生

时间:2022-09-16 12:09:08

解读《荆棘鸟》中女性形象的玫瑰色荆棘人生

摘 要: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经典代表作《荆棘鸟》中,刻画了三位为爱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女性形象。在追寻荆棘丛中,她们把自己刺得遍体鳞伤,从一开始就已知结局的她们依旧选择疼痛,仅为完成自己的信念,另一方面,她们获得了满足,享受到了唯有自己能懂得快乐。长满玫瑰和荆棘的人生路,她们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获得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关键词:荆棘鸟;玫瑰;荆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67-02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最著名,最有影响作家之一的考林·麦卡洛所著,这篇长篇家世小说自1977年问世以后,影响甚大,不仅走红美国,与《教父》同为美国十大畅销书,而且迅速成为风靡全球的“国际畅销小说”,是整个80年代最佳畅销书之一。时至今日,一如既往地牵动着无数读者之心,令人怦然心动,为之动容。

一个古老的凯尔特传说静静地拉开故事的序幕“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在那蛮荒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这个传说奠定了接下来故事的基调,同时也道破了一个不可回避的主题: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故事从20世纪初开始,结束于半个多世纪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间以男女主人公拉夫尔神父和梅吉荡气回肠、铭心刻骨的爱情为主线,生动细腻地讲述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情感历程和人生经历。故事的最后书写着“鸟儿胸前带着棘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来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同样以那个带有某种神秘性和命运性的传说给故事落下帷幕。

一个“荆棘鸟”的古老传说,让我看到了传说中“荆棘鸟”飞蛾扑火般地热情和执着,一生都在寻找着荆棘树,为了唱出一曲无比美好的歌,为了实现个人那个坚定的信仰,纵使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曲终命竭而无怨无悔;一个“荆棘鸟”般充满爱的故事,使我目睹了一只只“荆棘鸟”的奋不顾身,它是菲奥娜,也是梅吉,又是朱丝婷,她们是勇敢的,她们知道荆棘遍布,会刺伤得她们体无完肤,但依然要把棘刺扎进胸膛。因为她们坚信,只要换个角度看待事物或事情,世界就全不一样,或许荆棘就是玫瑰的化身,在荆棘的背后乃是一片玫瑰,就像小说的结局所写“梅吉……睁大眼睛透过窗子凝望着花园里四处盛开的玫瑰。馥郁芬芳的玫瑰,蜜蜂翻飞的玫瑰。……这花园是多么美丽,多么生气盎然啊。眼看着小东西长成大的,变化、凋萎,新的小东西又开始了同样无穷无尽的、生生不息的循环。”迎接人类的最终是娇艳欲滴的玫瑰,给我们带来疼痛的事物,最后我们获得比伤痛更永恒、珍贵的快乐。

一、菲奥娜

她是克利里家族第一代女性的代表。出身名门的她漂亮优雅,高贵端庄,有着良好的家教修养,性格温柔贤淑,骨子里却桀骜不逊、倔强执着,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当时一个有地位的有妇之夫政治家帕克哈,并怀上了他的孩子弗兰克。然而,在政治地位和菲奥娜之间,帕克哈“是他那个家族中能达到政治高位的第一流人物中的一个的……怎能抵抗那种显达的机会呢?”菲的父母为了维护家族利益和名声,买通了当时她家的长工帕迪,并逼迫菲奥娜嫁给他。他们结婚那天是他俩第一次见面,这个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让菲失去了生活的热情、激情,只是麻木、冷静、严肃地扮演着家庭主妇这一平庸角色,如她所说:“不管是惊人还是平凡寻常,反正我是个不幸的女人。不管是因为这个还是因为那个,反正从我遇见帕克哈的那天起,我就开始了不幸。基本上是我的错。”菲是一只荆棘鸟,而帕克哈就是刺在她胸膛的荆棘,她知道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下爱上有妇之夫是一种错误,是一种伤风败俗的可耻行为,可她无法控制自己,宁愿一错再错,在内心深处力图向封建观念作出自己的挑战和对抗,心甘情愿地把那根长而尖的荆棘刺向自己,她在晚年回忆说:“我爱那个人!也许这是我们血统的感召力,我说不清。他很漂亮……他具有帕迪所没有的一切——有文化、非常老练、极有魅力。我爱他到了疯狂的程度。而且,我想,我决不会再爱另外一个人了。”女人爱一个人就是这么爱的疯狂、爱的彻底透明、爱的忘记所有唯有心中的他。试想,重新给菲奥娜一次选择的机会,她仍会选择用这唯一的一次真爱换后半生的苦思,就因为她是一只为爱而生的荆棘鸟!拿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我爱我的,与你无关”。

或许说菲奥娜不幸,她用尽所有去追寻她的真爱,而最后无法和所爱厮守到老,她扎向那根荆棘是短暂的,而那种痛陪伴她一生;或许觉得她是幸运的,因为她一生真心爱过一个人,这种经历有的人永远都得不到,而她遇到了,他给她带来的美好回忆深入骨髓。同时,她身边还有一个视她为女神、默默爱她的一个人,给了她女人向往的完整的家庭,让她晚年时还有人去追忆、去缅怀,这都是荆棘上盛开的玫瑰啊!

二、梅吉

作为克利里家族中第二代女性,又是小说的女主人公,她毫无疑问是那只最坚毅无畏、不计后果的荆棘鸟,而拉尔夫神父则是她所寻找的荆棘丛。

梅吉十岁第一眼见到比她大十八岁的拉尔夫起,就对他怀着依赖、信任和爱恋。梅吉似乎重蹈母亲的覆辙一样,她爱上的是象征着神权的男人,权力和爱情面前,拉尔夫压抑自己本性,用一千三百万磅把梅吉出卖了。即使如此,梅吉依然悄悄地把拉尔夫藏在内心深处,不怪罪她心爱的男子,而怨恨上帝、憎恶神权。为了保护他的利益,她嫁给了一个仅貌似拉尔夫的男人卢克,和不爱男人经历了段痛苦的折腾后,梅吉毅然选择离开他,回到家乡终老一生。她耗尽一生都没有把拉尔夫从上帝那争夺回来,就连从拉尔夫那偷来的孩子戴恩也无情地被上帝收回去。对她重要的两个男人,一一离她而去。她是孤独的、令人同情的,用一辈子“愚蠢”地在以拉尔夫为代表的神权世界里挣扎、抵抗,栖息在这么一片没有希望的荆棘丛,晚年的她依旧呐喊:“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谁都不怨恨。我不能对此有片刻的追悔”,依然泰然、会心地欣赏着自己花园种下的玫瑰。

不难发现,梅吉的出现,作者总是刻意把她置身在玫瑰中,我想,作者的寓意就是希望梅吉如玫瑰般美丽,纵使玫瑰底下满是荆棘。读者应该不会忘记她在姑母玛丽夫人生日宴会上的那身衣服,它“颜色略有些发暗,灰中带浅粉,那时候,这种颜色被称为玫瑰灰。女裁缝和梅吉两人面对面地把这件衣服全部绣上了粉红色的小玫瑰花苞。”这身衣服使梅吉大放异彩,“她的风采使其他所有的年轻女郎黯然失色”,这里已开始有意地把梅吉比喻成美丽而美好的玫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拉尔夫要离开澳大利亚,远离梅吉的时候,梅吉送给他一朵浅粉色的玫瑰花,希望神父能记住她,“你可以把它带走,看着它,当你看到它的时候,它会提醒你,要不然你可能会把所有的事都忘掉的。请带上它吧,神父。”拉尔夫把它夹在弥足珍贵的弥撒书里,后来有一次祈祷书碰落在地板上,玫瑰花掉了出来,维图里奥主教质问拉尔夫:“如此挚爱地把它夹在这本你最珍贵的书页里,它说明什么呢?”“一种想我对上帝一样抱有的纯洁的爱……它给这本书除了带来荣誉之外,什么都不会带来的”,在拉尔夫心中,梅吉和上帝一样重要。小说中还有许多地方提到玫瑰,它们有个共同点,有玫瑰的地方就和梅吉有关。这些玫瑰的描写,暗指了梅吉是幸福的,一生钟爱着一个人,并且那个人也一生都深爱着她,虽然没有在一起,但是他俩的心永远相恋、牵挂对方。每次梅吉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从她初潮时替她排除担忧,到她失去儿子为她寻找骨肉,拉尔夫无不如神一样呵护着梅吉,直至最后他静谧地躺在梅吉怀中永久睡去。

梅吉,一生在荆棘中挣扎,同时也享受着玫瑰;她尝尽了相思之苦,也体会到爱人与被爱之乐。如果爱上一个亦爱自己的人,即使未曾占有,但从未相忘、彼此牵挂,则死而无憾。梅吉的人生,谱写着痛并快乐着的生命乐章。

三、朱丝婷

如梅吉一样,作为她的女儿,克利里家族第三代女性,朱丝婷有着坚强、独立、善良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前进,她身上也有着不同于菲奥娜、梅吉的性格——叛逆。她蔑视常规、传统,作践童贞,贬低爱,“我永远,永远,永远也不会爱任何人!倘若你爱人们,他们就会使你痛苦之极。倘若你需要人们,他们也会使你痛苦之极。告诉你吧,人们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朱丝婷对人对爱偏执的态度。揭开话语的表面,其实,她是渴望爱的,只是不敢爱,一怕伤人,二怕伤己。正是为了避免这样催人心碎的结果,她选择逃避,当一切从没开始,也就没有结局。

朱丝婷这种带有自卑性的畸形态度,是和她的家庭有密切相关的。她从出生,就不受母亲梅吉欢迎,更甭说那个负心、自私的父亲卢克,她极其懂事,似乎不需要别人的关怀,不爱哭也不爱笑,一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娱自乐。在她的世界里,没有父亲这一概念,而与母亲有着迈不过的隔阂,她除了自己好像一无所有,直到弟弟戴恩的出现,她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把戴恩既当父又当爱人,对他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责任感,爱他甚过世界一切,他是她生活的勇气和支撑,是她全身扑下去的荆棘。命运总是爱捉弄人,特别是善良的人。朱丝婷因为演出和朋友雷纳的事,放弃了本来答应和弟弟一起去希腊的约定,就是在这次,戴恩因救人在希腊溺水身亡。对于弟弟的死亡,她感到极端的愧疚和自责,所有的错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悔恨、惩罚充溢着她。不同于她的外祖母和母亲,她最终逃出了荆棘鸟轮回的命运,在雷纳和母亲的帮助下,她走出了以戴恩为中心的世界,迎接了自己的爱情,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玫瑰。

透过克利里家族三代女性形象,我们体会到古老传说的宿命: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换取。“一切有深度的体验都以痛苦和坚韧的代价,付出的代价越高,感受到的痛苦越深,其体验也越强烈。人类的精神世界正是在这种极度的痛楚中升华”,我还想说,人类的幸福感和所经历的痛是成正比的,付出越多,更懂得珍惜,更能感受快乐。三位奋不顾身、执着坚毅地荆棘鸟在荆棘和玫瑰并存的空间穿行,在玫瑰色的荆棘人生路上唱响痛苦和快乐交融的生命华章,这才是世上动听且真实的天籁。

参考文献:

[1]考林·麦卡洛.荆棘鸟[M].曾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2]方晓梅.《荆棘鸟》中女性情感悲剧的启示[J].理论界,2006,(11).

[3]余嘉.追寻荆棘的女人——浅论《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4]毛慧.在痛苦中爱着,在爱中成长——解读《荆棘鸟》中三位女性形象追求爱情的荆棘之路[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05).

上一篇:浅析埃里克·菲谢尔的绘画 下一篇:中国古代铠甲形制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