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设计语文教学课堂活动

时间:2022-09-16 11:18:58

刍议如何设计语文教学课堂活动

摘要:苏霍姆林斯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 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我们不否定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是我们不能再重复课改前“满课堂”的腐朽教学模式,要多增加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享受知识,享受快乐。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了如何作好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一些看法。

关键词:课堂活动;学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52-01

语文的课堂活动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联系教育和学习的纽带, 更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法宝。那么我们到底如何认识课堂活动,开展课堂活动呢?

1.目的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而课堂活动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途径。活动形式如果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再好的互动形式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活动时,首先要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其落脚点、价值观何在;活动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活动与教学的主题、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如何,活动的形式和过程能否为教学的内容和目的服务。

在教学活动中,活动的表象要能够引出教学的知识点和理解的重点,突出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如笔者在教授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这节课时,课堂活动可以分为五大板块: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 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小说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理出文章的梗概。其深层含义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小说的三要素。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把握小说主旨和人物个性特征。问题由浅入深,为分析人物形象和揭示小说主题搭桥铺路。第三板块依据第二板块的问题分小组讨论,然后师生共同交流达成共识:全文以“快活”二字贯穿始终,以咸享酒店掌柜的、小伙计、短衣帮、孩子们的喜来反衬孔乙己的“悲”,揭示了清末科举制度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毒害,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第四板块引用巴金对这篇小说的高度评价,引导学生对此文更深层含义的探究,探究鉴赏小说的方法,认识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的意义及艺术价值,掌握小说的特点及刻画典型人物的技巧,进而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问题。

2.巧妙性

抓住课堂上的事件,联系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使原本被认为无关课堂教学的事件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动态资源。如在第二板块的讨论中,组织讨论: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和“大”能否取掉?改为“拿出九文钱行不行?”课文最后说“大概孔乙己真的死了是否矛盾?为什么?这些问题看似与课文无关,实则是挖掘主题深意的最好契机。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通过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揭示人性格特征的妙处,入木三分,典型生动,于细微处见真情。

3.实际性

课堂教学活动要从实际出发,就是教学活动从现代生活和学生实际出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和教师带有愉快的情绪教学,使教学气氛生动,课堂活动真实而热烈,这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五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科举制度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要改变这种落后的人才选拔制度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社会风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教师适时提出现在的中高考制度,让学生谈谈如何“面对中考落榜”这一焦点问题。每一个学生开始面对自己,冷静地思考后都作出了一个较为理性的书写考上高中后上大学固然是最好的愿望,如若考不上也要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发挥特长学门技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的学生列举了许多自学成才的世界发明家成功的事例来勉励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课学到的不仅仅是鉴赏小说的方法,更是从孔乙己的悲剧中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4.恰当性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首先,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合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要处理好合作讨论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小小的合作学习环节,诱发学生交流和讨论。其次,在讨论过程中,讨论的主题是否具有挑战性决定着能否形成真正的交流。如果主题很枯燥,扩展的空间很小,用怎么讨论也知道答案,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反而会造成时间的浪费。第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读书,参与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有创见性的体会和看法。最后,教师也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参与小组学习,及时掌握学情,善于调控,捕捉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疑难之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正如曹雪芹所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陶渊明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对于语文教学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的充分表达和挖掘有赖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去研究,去探索,真正地去重视它,不仅仅限于形式,而要深刻去体味课堂活动的内涵。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初见”,是学生萌生兴趣、产生关注、强化意识、确立理想的关键环节,对于其点滴尝试都应该是对于语文教育的莫大贡献。

上一篇: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创设“动”的空间 下一篇:浅谈生物教师在教育领域中的苦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