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心中爱国的火种

时间:2022-09-16 09:38:30

点燃学生心中爱国的火种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这说明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经过长期生活实践而凝聚起来的。但对我们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年龄、知识、阅历有限,很难体验出这“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深厚的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道理可以直接传授,而思想感情却无法强行输入,只能通过感染、熏陶、培养等途径使学生逐步情不自禁地油然而生。那我又该从何处着手呢?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为我指点了迷津。

《土地的誓言》是一部有着独特韵味的怀乡作品,作者端木蕻良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眷念乡土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的生活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而对乡土的眷念,最能激发爱国热情,那我何不化大为小,把爱国主义的大道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乐于接受的小道理呢。从“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入手,让学生一起去了解、亲近宁波,为我们的共同的家园而自豪,从而激发他们共同的情愫――对祖国这片热土的爱。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寻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契机:

1.选择意象,构思家乡画卷。端木蕻良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的画面。在我们共同欣赏了“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嗥鸣的蒙古狗、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味的煤块、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这些有东北风味的画面之后,我就启发学生去发现有宁波特色的景物:素有“宁波外滩”之称的三江口、华夏沿海第一湖东钱湖、长三角中国第一港北仑港、海涂资源丰富的象山、波光粼粼的江南水田、粉色怡人的桃花、汁多味美的水蜜桃……当学生们如数家珍般说起这些时,他们的脸上无不洋溢着自豪的微笑,对宁波的爱的情丝已在他们心中萌芽。

2.回忆童年,追寻生活足迹。端木蕻良为了表达与关东原野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深情回忆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作者用火一般的热情将思乡之情得以淋漓尽致的抒发,用诗一般的语言激起了学生们对童年趣事的回忆,正在他们忍不住窃窃私语之时,我建议他们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童年趣事,将对家乡的情意寄托其中,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你的快乐。此刻,学生们对家乡的那份情已在心中潜滋暗长。

3.告白呼唤,感受赤子真情。对着家乡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端木蕻良是这样写的:“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为了表达对家乡的至深情感,作者将家乡土地直呼为母亲,并将聚集女性柔美伟大的“她”用来称呼家乡。随着思绪延伸,端木蕻良的情感越来越强烈,便不满足于向第三者介绍,而改为与关东原野直接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将人称转为“你”。“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在感受作者以赤诚的爱国心呼出的对沦陷故乡的深情之后,我们学生对家乡的情已是蓄势待发。何不让我们也如端木蕻良一般,渲泻对家乡的爱,升腾我们的情感呢?

4.设题促写,抒发爱乡情愫。你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为什么不向作者学习一下,借乡土抒爱国之情呢?此时离下课只有五分钟了,那就让我们来写一个片段吧:悠悠岁月长河,你历尽沧桑一路走来,时间在你身上留下烙印,历炼了你的意志,丰富了你的蕴涵,使我们能够像你一样面对风雨。每每有不幸发生,我们用你教的众志成城去坚强迎战,挫折算什么,困难算什么,它们都在我们面前倒下!宁波,你孕育的悠久文化,民间的工艺与江南风俗,也似一颗颗珍珠点缀在你的身上,散发出光芒,时刻照耀着我们。(学生:王思宇)美丽丰饶的你,是浙东一颗璀璨的明珠。你无时无刻不在发出耀眼的光芒,你那慈祥的面庞已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我在你的呵护下长大,在你的陪伴下成长。你给了我温暖,给了我希望。你是我落寞时宽大的肩膀;你是我成功时坚强的后盾。我对你的情犹如江水般泛滥,犹如火一般热烈,我爱你,宁波!(学生:王妙)

5.深情朗读,点燃爱国火种。朗读不仅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手段,特别是通过感情朗读,对作者洋溢于文中字里行间的爱国主义意境更容易受到陶冶,情感更容易被激发。欣赏完学生们的深情朗读,在感动之余,我引导学生: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每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都有着炎黄的血脉;每个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方,心中都有让他永远割舍不下的东西,那就是让他永远为之自豪的祖国与家乡!今天我们跳动着同一颗中国心,歌唱着美丽的家乡;明天我们和谐相处,共创祖国的新天地。

从自己《土地的誓言》的教学中,我切身体会到:爱国主义教育是在语文教学的特定环境中对学生施加爱国主义教育影响的过程。施加教育影响必须以传递教育影响的内容为依据。如果我们能将教材中各个层面的教育因素都发掘出来,使之成为鲜活的教育内容,那么,这样的教育容易形成合力,产生教育的整体效应,取得最佳育人效果。但确定了教育内容,这只是准备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条件,要将这些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爱国行为,关键在讲究教育方法:

1.从感受形象出发。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这种“爱”是强烈而深沉的。而一个人的情感又是与认识紧密联系着的,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发生的,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学生的年龄越小,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从别林斯基说的“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来说话”的名言里,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语文教师也应该学习诗人的做法,基本上用形象和图画来说话。换句话说,我们对学生应该是通过显示形象来阐述观点。因此,运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带入根据教材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教材,从整体上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从而激感,显然,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

2.从认识身边开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身边开始,在具体情境中观察、体验,特别是善于结合乡土教材。学生掌握“祖国”这个概念,是从家乡的一片田野、一条小路、一座小丘开始的。因为这是祖国的一角,是学生最早认识的世界。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家乡祖国”,在人们的意识里总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光荣历史、家乡的最新成就,都可引导儿童认识祖国的可爱、从而获取爱国主义的作文题材。另外还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代学生沐浴着社会主义的金色阳光,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长大,从所见所闻中储存了有关“祖国伟大”“祖国可爱”的许多信息。关键在于引导他们认识、体验,加以选取。

3.从引导体验着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包含着美感和道德感。这就必须以“动情”为基础。没有爱国之情,就谈不上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是“粘力”,也是“热力”,爱国主义情感尤其是这样。爱国主义情感一旦激起,便会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发挥诱导作用。从小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通过不断地强化,将来便会驱使他们为祖国的振兴而勇往直前,为祖国的安全而浴血奋战。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与他们对祖国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对祖国的过去和现在懂得很少,要激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既要凭借直观形象,又要依赖语词支配他们的认知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想象活动对激起学生情感的作用。人在情感活动中容易引起想象,想象又往往成为情感发生和发展的内部源泉之一。因此,在学生观察与表达中,往往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激起、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对学生晓之以情,喻之以理,特别是要在语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动情晓理”、“熏陶渐染”的原则,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把它作为自已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有重要的意义。这对于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有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语文教师应以之为已任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已的贡献。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新城第一实验学校)

责编 / 杜 娟

上一篇:聚焦“社会热点”给学生与众不同的地理课堂 下一篇:谈高考英语完形填空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