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大爱 浸润书香 主动反思

时间:2022-08-08 01:10:20

当前学校教师队伍中,“80后”教师已日渐成为一支不可忽略的生力军,他们以蓬勃的朝气、鲜明的个性、灵活的头脑和鲜活的思想,给教育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但由于教学实践经验相对缺乏,驾驭教学的能力相对偏弱,“80后”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更多规划、落实和点化。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找准“80后”教师发展的着力点?如何进一步提升“80后”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寻求新的突破?

建议一:让“大爱”成为职业信仰符号

职业信仰是一种最重要的内在精神,它引导着教师坚定地认同教师职业以及与这种职业相关联的生活方式。对于教师而言,职业信仰的实质和核心应是一种“大爱”精神。“大爱”就是爱人之爱、深远之爱、自觉之爱、持久之爱。“80后”教师出生和成长在一个文化多元时代,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60后”、“70后”教师有着明显的不同。“80后”教师首先要正确确立自己的职业信仰和人生价值观,充分认识到:选择从事教师职业,既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为社会作贡献、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行为过程。陶行知先生作为一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爱满天下”的博爱、大爱的崇高思想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感召着世人。他在《怎样做大众的教师》中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因此,“80后”教师要达到“尽职”要求的首要条件就是让“大爱”成为自己的职业信仰符号。只有胸怀“大爱”精神,才会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精心经营,才会不断走向职业的高处和深处,进而享受到职业的乐趣,体验到职业的价值,感悟人生的幸福。

建议二:让“读书”成为教育行走方式

教师的职业特点注定了教师与读书的“不解之缘”。上海北郊中学的郑杰校长指出:“在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下,读书是教师职业增值并进而成为一个品牌的有效途径。”这句极富哲理韵味的话语简明扼要地点化了读书对于教师的意义。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专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80后”教师作为新时代教育行业的生力军,更需要借助于读书来提升专业素养、拓宽人文视野,在读书中与大师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然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考水平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最终使自己“站”起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补钙”,才能不断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因此,“80后”教师要多读书、勤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教育行走方式。

建议三:让“反思”成为常态工作习惯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重复、机械劳动,因学生的鲜活与各异,因教育(教学)情境的多样与变化,教师职业必须融入更多的思考、研究和创造的元素。反思是一种再认识的过程,它能有效实现对旧认识的超越。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华东师大教授叶澜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于教师成长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相比较而言,“80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有效弥补经验不足的最佳方式就是进行反思。在教育教学行为结束之后,要经常性地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回顾、观察、诊断、思考、修正,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在反复的思考、实践和反思中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明,思明则新,思新则进”,反思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态度,而且是一种文化,是在借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认识基础上的创新努力;反思又是一种挑战、一种人格提升、一种全新的生命追求。反思使教师经常处于“不满意”的情绪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中,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因此,“80后”教师要想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要让反思成为自己的一种常态工作习惯。

“80后”教师承载着学校的明天与希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其成长如何将决定着学校未来发展的高度。因此,学校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成长氛围,让“80后”教师在期望与现实之间找到自我,满足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合理规划发展目标的同时,让每个“80后”教师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都有可作为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协调他们的活动,从而实现学校发展的需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

责编 / 齐鲁青

上一篇:基于艺术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下一篇:为实施新课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