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1957

时间:2022-09-16 09:18:44

蘑菇头,圆眼睛,一顶小草帽,脖子上挂一个莱卡M3――这是29岁的法国“女文青”阿涅斯・瓦尔达在中国旅行的留影。1957年,这位年轻的女摄影师受总理之邀,随同法国代表团访问中国,经历了三个月的中国之旅。

55年以后的今天,属龙的阿涅斯・瓦尔达在她的本命年再次跨进了“中国门”。依旧是经典的蘑菇头发型,脖子上依旧挂着她爱不释手的摄影器材――84岁高龄的她已经成为了“新浪潮的祖母”。她身上的标签很多:伟大而平易的女导演、游历四方的摄影师,大器晚成的装置艺术家,不论是“女文青”还是“老祖母”,瓦尔达的眼神总是透着几分古灵精怪,几分童心未泯。而从这位老顽童的作品中,却能够看出犀利与平和、淡定与浓烈、悲凉与温暖等情绪的同在。

2012年春天,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瓦尔达和她的中国朋友分享了她最具有代表性的摄影、电影和装置艺术作品,以及她55年前曾到访中国的珍贵见闻。当年,在短短三个月中,瓦尔达走访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拍摄了数千张珍贵的纪实照片。她一路上“像匹旅行的骡子”,却连连惊叹“不虚此行”――沉重的摄影器材和逐渐填满的大旅行箱让她的旅行“沉重并快乐着”。她是一个诚挚、敏感和安静的观察者,她用平实亲切的目光凝视着大街小巷的百姓,记录每一个打动她的细节和瞬间。这些影像折射了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的面貌,也反射了瓦尔达的开放包容的创作情绪。没有窥探猎奇的心态,没戴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也不带政治色彩的功利和刻板,人们普遍印象里蓝灰绿的50年代在瓦尔达的眼中充满了色彩与生机。沈阳的工厂车间、北京天桥的杂耍、长江边的码头、西南农村的阡陌田间,她用一种温和的女性目光,近距离地观察中国平民阶层真实的生活状态。这就像她在1956年第一部电影作品《短角情事》中的状态,不居高临下,不矫揉造作,敞开心扉地跟镜头中的人在一起,跟随他们的一举一动,娓娓道来他们自己的故事。

最珍贵:“拾穗者”的旅行意义

在瓦尔达2001年的纪录片《我与拾穗者(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中,她曾经提到,她喜爱收集,这缘于她小时候曾经跟随母亲在田间拾麦穗。拾麦穗的经历让她感觉到很多东西都是无价之宝。凭着独到和敏锐的眼力,瓦尔达收集了一件又一件代表“中国印象”的小物件,惟妙惟肖的泥塑,精美的剪纸和刺绣。当时的城市地图和明信片、剧本、书籍――这些“宝贝”都被她装进一个大箱子,经过4个月的漂洋过海最终到达了法国。半世纪过去了,这些“压箱底”的神秘“宝贝”又回到中国展出。对于徜徉在美术馆里的年轻人来说,不少稀罕的玩意儿都尚未谋面,他们甚至不知其谓何物,而收藏这些物件却是收集控瓦尔达旅游的最重要意义。

最吸引:关于中国娃的一切

中国之行最吸引瓦尔达的莫过于中国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她喜欢记录孩子的一举一动,捕捉他们的表情――无论是羞怯、腼腆、懵懂、好奇或是“天然呆”,每一个孩子都会让镜头背后的瓦尔达兴奋不已。女文青瓦尔达本身也是个孩子。她喜欢代表中国孩子的一切符号,北方的小虎帽和小肚兜,南方少数民族的碎花小衣服,爱不释手的小人书和画工精美的洋画儿,至今保存完好。她还酷爱《西游记》里的美猴王、《三国演义》里的文官武将、《水浒》里的赤胆侠客……那些画片和书籍中的形象就像京剧人物一个样,复杂的服饰和饱满的角色都让这位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叹为观止。

最期盼:找寻55年前“中国的面孔”

跨过瓦尔达专门为央美美术馆创作的装置《中国门》,你将能看到一位女性摄影师在半个世纪前以其独特的眼光记录下的中国面貌和历史。这些记载了瓦尔达1957年中国之旅的影像首次公布于世。它们是瓦尔达对中国的怀念,也凝聚了50年代以前生人的难忘回忆。在北方的四合院、广东的船上人家、西南的宅院里,瓦尔达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和真诚,每一张可爱的面孔都让她印象深刻。弹指半世,昔日的“文艺女青年”如今已成为“老祖母”,而曾经的面孔也已消逝或苍老。如果能够找寻当年所拍摄的“中国的面孔”,与照片中的人再度见面,共享回忆,这将是老年瓦尔达的最期盼的相聚。

上一篇:我在山里有群娃 下一篇:“最差游客”是怎么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