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思考

时间:2022-09-16 08:57:47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思考

摘要: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是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其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单位风险的预防和降低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事业单位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力度对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本文主要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念出发,探讨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制定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该《内控规范》已将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在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考虑了进去,也紧密结合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目的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然而,当前许多事业单位在内控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什么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控规范》明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达到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的目标。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民生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有利于其持久稳定的发展。

1、促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进行都具合法性以及合规性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应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来建立,在单位里实施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促使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均处于国家法律法规的范围内,从而确保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以及合规性,有效地防范风险。

2、有利于会计信息可靠性以及精准性的提高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精准性对单位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促进作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提高财务的可靠性,使得单位经营成果更加具体和完整,确保事业单位日常工作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不同资产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

健全、明了的产权制度,有利于事业单位不同资产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机制的顺利实现和运行,且有效实施单位内部控制,可促进单位不同资产管理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提高,给事业单位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念存在偏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理念是其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根本。而目前部分单位正是在这一方面存在偏差。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淡薄,重业务发展轻内部管理,有的对内部控制的基本知识都知之甚少,认为内控制度是财务部门的事,只需财政、审计部门把关,与自己毫无关系;并且,有的单位混淆了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的概念,把两者等同起来,有些甚至误把财务管理理论用来指导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有的单位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虽然有内控制度,但那些制度只是应对有关部门检查的摆设而无实际内容;有的事业单位对制度的制定很重视,但对其执行情况却漠然视之,最终致使内控制度的制定只是流于形式,内控制度也只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的一纸空文,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效力。

(二)内部控制实施没有良好的环境

现如今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还不是很规范,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内控规范》推出的时间较短且未正式施行。大部分事业单位现行的内控制度一般参照《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文件中涉及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内容制定,但这并不是很规范,针对性不强且有些内容存在过时等问题。这些是主要的原因,还有一方面,来自于事业单位自身,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内控意识不强,这就必然会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运作及实施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完善

第一,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再加上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使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不明确,从而促使单位内部控制过程和实施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二,事业单位对于各级岗位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职责的确定不够清晰,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没有规范性,使其运转困难,没有落到实处;第三,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大部分监督管理部门均侧重于对资产准确性等方面的监督,往往忽略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实施的督促,从而引起诸多不良问题存在于内部控制制度中,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高效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优化对策

(一)加大力度提高单位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

事业单位领导的内控意识对单位内控工作的运转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可以直接对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内控规范》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运行不能只靠财务部门或者其他相关的管理部门,而是需要单位全员参与,这就要求事业单位领导要对内部控制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并参与到其中来,做好带头作用。单位领导的重视要落实到所有员工对内控工作的参与上,主要表现在,领导应充分考虑不同员工对于内控工作认识不同的情况,并针对此种情况开展有关内控方面的培训,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使单位员工和领导层在内控工作认识上达成共识,明确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目标,将工作稳步推进。

(二)建立并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为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实施,增强事业单位对于外界的适应性,事业单位应结合现实状况、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工作实施方法,并根据单位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健全与调整。要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各项内部管理和经济活动上来,不仅要对关键岗位和问题出现的环节进行控制,还要对单位各项业务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控制。因此,事业单位应根据《内控规范》的基本要求,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等原则,建立健全包括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三)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合理的组织机构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先决条件[5]。单位应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坚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加大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狠抓有关管理制度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实现专业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达到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相互检查与制约、防止和纠正错弊的目的。另外,单位要为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实现快速有效的联系与沟通创造有利条件,为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力贯彻执行铺平道路,为监督检查工作减少人为阻力,以保证控制管理的顺利进行。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单位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积极推动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http:///gzdt/2012-12/17/content_2292179.htm ,2012年12月

[2]张宏.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思考[J].财经界,2010,07(02):81-86

[3]牟善岚.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实施内部控制加强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0,09(24):95-97

[4]梁绍新.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4(07):255-258

[5]宋莉.浅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中国农业会计,2011,(07):50-51

上一篇:对浦东创新企业融资模式的思考 下一篇:高校绿化植物配置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