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创新重点新城建设体制

时间:2022-09-16 08:50:34

北京将创新重点新城建设体制

2010年年底前本市将全面启动新城建设,同时重点建设通州、顺义和亦庄三个重点新城。重点新城综合开发建设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大规模开发建设特别是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重点新城发展实施规划》中提出,“十一五”期间政府在加大对重点新城建设支持力度的同时,继续深化建设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重点创新完善开发建设机制和融资政策,多种渠道融通资金,统筹搞好新城开发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完善开发建设体制与机制

借鉴国外、国内其他大城市新城开发建设的经验,重点新城开发建设应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加强对重点新城开发建设体制及运作机制的深化研究, 创新完善重点新城的统一开发建设体制和机制,协调推进新城的开发建设。

――充分发挥市政府、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镇政府以及在区单位和企业、驻区居民及社会团体组织、专业协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根据不同重点新城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市级主导和区级主导的方式,组建新城统一开发、建设、管理的组织机构,搭建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的运作平台,协调推进新城开发建设。

――积极探索适于不同地区特点的新城开发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及其途径(如成立以新城开发建设为目的,隶属于市或区政府的新城开发公司――即长期项目公司,按照统一规划,对新城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建设等进行整体开发、运营与管理)。具体开发建设逐步实行分区招标,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推广。

――优先考虑亦庄新城建设体制和机制创新,充分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广州科学城等进行体制创新的经验,对于打破区域行政界线、进行区域联合与协作以及适时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积极稳妥地理顺亦庄新城开发建设体制,为更好地推进亦庄新城发展与建设提供条件。同时要积极创作条件,力争将亦庄申请成为国家综合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区,为新城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持力度

针对新城经济发展基础和自我积累能力相对较弱,短期内不可能集聚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市政府应积极调整财政资金结构,加大对新城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新城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集中财力建设一批关系新城发展全局、带动作用较大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充分发挥公共投资的引导作用。

――对于新城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可采取市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费用的方式,对于不同回收期及盈利空间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合理确定市政府和地方政府出资比例。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大力扶植,吸引各方投资,改善新城投资环境,增强新城的竞争力和开放度。

――在扩大市政府直接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力度的同时,应考虑重点新城发展的现状及特殊要求,对于顺义、通州重点新城,实行与市区(中心城)相同的税收结构及税收返还制度,适当加大税收返还力度,支持新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重点新城的发展环境。

拓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

推进重点新城发展建设,要在发挥政府投资、政策导向作用的同时,借鉴国外新城和城市建设的经验,进一步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新城建设的融资政策,完善引资和融资服务,开拓新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参与新城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发展条件与可能,积极研究逐步建立全市性或地区性的“新城建设基金”和“新城产业发展基金”的可行性及实施方案,为促进建设基金和产业基金参与新城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条件。

――根据新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情况,积极探索新城开发建设公司推行股份制及寻求上市融资的可行性及有效途径。同时,通过银行贷款、政府补助、土地置换、存量资产调整以及发行建设债券或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等多种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和进行资金市场融资,支持新城建设。

――研究制定和继续完善鼓励社会投资的优惠政策及规定,逐步开放道路、桥梁、供水、污水处理等领域的投资限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城基础设施建设。

――为加快新城和新区发展,政府应积极推行委托招商方式,并完善相应政策措施,鼓励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特许经营、招投标、PPP模式、资产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信托等多种方式建设经营新城基础设施。市政府应在地方税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或直接作为新城建设项目投资,进行开发、创业投资的试点工作。

――制定投资优惠政策,保障参与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的利益。根据基础设施产业建设规模大、周期长、投资多,以及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服务价格及经营效益较低等特征,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本的形成过程中政府应当给予适度的干预和财政政策倾斜,如实施政府担保和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利用政府投资“粘合”其他社会投资,吸引更多的各类企业及社会和国外资金加大对新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重点新城应在继续执行和完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领域,依法实现内资外资、国有民营平等待遇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吸引多方投资进行新城建设。

上一篇: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出台 下一篇:北京南城产业发展政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