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专业如何在课改中适应未来农村发展需要的分析

时间:2022-09-16 08:24:54

中职计算机专业如何在课改中适应未来农村发展需要的分析

摘 要:中职教学应该是新一轮课改的组成部分,但和基础教育范畴的课改有同有异,相同的是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这六部分入手进行改革,异的部分是突出“职业”特点,有职业意识和“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是专业体现,专业有很多种,本文以计算机专业为出发点,以未来农村需要为切入点,说明中职计算机专业要在课改中适应未来农村发展需要。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未来农村 课改 发展体系

新一轮课改的目的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重要一部分必然是新课改中的一环,同时要明确一点,职业教育的课改和基础教育的课改存在差异,关键在于“职业”二字。职业的特点是通过职业高中课程专业设置来体现。专业有很多方面,能够研究的很多,本文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出发点,以未来农村需要为切入点,探讨计算机专业如何在课改中适应未来农村发展的需要。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适应未来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

未来农村是什么样的?未来农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哪些是与计算机专业有关的?现在应该从教学角度出发,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相关人才,为未来农村发展的需要服务。

(一)未来农村的发展蓝图。从国家政策层面看,建党100周年时要求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到建国100周年时实现现代化。什么是现代化新农村?江苏华西村、浙江花园村,无不给我们提供了未来农村发展的“样本”:它是一个村子,大片的农田,绿意盎然的农作物,在花园生态农业园里,无公害农产品让人可以畅快享受采摘的乐趣;它又不只是一个村子,宽敞的马路,连片的别墅和高档多层住宅,大型商场、剧院、学校、医院、老年公寓、四星级酒店、游泳馆等设施一应俱全,徜徉其间,感觉这里与现代化的城镇毫无差别。所以未来农村走的道路应该是农村城镇化道路。

(二)未来农村人才需求类型。未来农村里的人才自然是农民,但必然不像今天的农民,没有经过专门而系统的学习;未来的农民应该是掌握农业技术的科技人员和农业工作者,而且农民的工作主要靠机械生产和劳动。农村城镇化必须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且提供与农村建设、农民培养及农业生产有关的产业链,例如:农村建设大军、农村医院、学校等需要的人才、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等。农村需要的人才应与这些产业链有关。 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技术呢?可以看到,这样的农村就相当于城镇,需要全方位的人才,其特殊之处在于更多的与土地与三农有关。所需要的技术也是各种各样的。

(三)计算机技术在未来农村的应用。从未来农村的“样本”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未来的农村必将是信息化的农村,计算机技术将在未来农村生产生活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从居民生活上看,网络和信息技术全覆盖将是城镇化农村生活的必然需求,居民的吃、住、行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从农业生产上看,以智能温室育苗、景观休闲等为代表的设施化、规模化种养殖业已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网络也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如果把适应未来农村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具体化,则可归结如下:1.基础的计算机软件操作,包括各类必备操作软件的装载,应用软件的使用。2.计算机硬件的维修和维护,包括计算机硬件出毛病的时候能够识别并且维修,计算机硬件日常的维护。

总之,未来农村人才应该具备哪些最基本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归结为中职学校教育的内容,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则是这一内容的重点之一。

二、围绕课改如何开展涉农计算机专业教学

中职计算机教育要紧紧围绕未来农村在计算机专业技能和知识方面的需求,从教学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相关人才,为未来农村发展的需要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在课改的框架下,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专业设置的难点在于不容易找到课程的专业知识和生产实际的结合点,通俗的说法是学生学习的知识和工作中实际需要的知识不一致。例如,现在的计算机用的都是WINDOWS操作系统,如果学生还在学习DOS操作系统,生产实际中学生就不能立刻进入生产状态,还需要重新学习,浪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专业设置要构建不同的专业模式,如模块化课程、工作过程化课程、项目课程等。所以,适应未来农村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就要围绕上面结论的两点,即基础的计算机的软件操作、计算机硬件的维修和维护两个方面,进行项目课程教学。

(二)因地制宜设计教材。教材的知识是相对静止的结论式知识。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支持课程改革的教材。具体教材的设计要以专业设置为基础,可以产生模块化教材。通过几年的课改我们感受到了一些教材方面的变化,如各地用的课本具有地方特色,教师上课新颖独到,产生了校本教材,学生的问题也多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并能对教材提出看法。由此看出教材选择和结构设置,应倾向于时代性,(下转37页)

(上接30页)使学生的学习能适应社会发展。教材的设计要合时、合区域、合使用的对象,更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方便。适应未来农村发展需要的教材应该具备哪些呢?也是要围绕上面两点结论来设计教材,当然要更多的添加“三农”实际应用的内容充实教材。

(三)创新丰富课堂教学。课改中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多操作、多猜想、多实验证明。总的来说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合作、自主、探究”的氛围下学习。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是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兴趣,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力。不可否认的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会影响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三、中职学校涉农计算机专业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职计算机专业要在课改中适应未来农村发展的需要,是以计算机专业可能在未来农村中扮演的角色为出发点,进而说明为了这种角色能顺利的扮演下去,要在课改中做到哪些点。上面已从专业设置、教材设计、课堂教学三面进行了阐述。这是一个系统的发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还需要注意几个方面问题。在此,笔者简单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要摆正一个思想,即, 中职涉农计算机教学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动摇。教学服务经济发展是当前中职课改的灵魂,前面讲过,涉农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课程改革,说到底就是为未来农村发展服务的,一切有关的课程改革都要围绕这个主题运转。

其次,要明确两个目标,即,一要定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课改虽然要紧扣“职业”二字,但职业教育不是职业培训,作为一门专业,不仅要从理论上而且要从实际操作上系统开展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二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如果选择升学,能立即与高校接轨,如果选择工作能够立刻投入到工作一线。

最后,要完善三项保障,即,一要完善教学硬件设施,开展计算机教学需要运用到的硬件设施多,必然需要加大对教学的投入;二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训,涉农计算机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教学课题,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加大对该专业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做到教学相长;三要确保学生的实践课程,实践是检验和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积极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等载体联系沟通,组织学生参与解决新农村的信息和网络建设的课题和难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未来农村新型人才的认知度,不断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自豪感和对农村的热爱感情。

上一篇:口语交际课堂增效四策略 下一篇:高职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