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引“生”之策略

时间:2022-09-16 07:56:45

课堂中引“生”之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就在于他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唤起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可见,教师如何运用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至关重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运用以下方法。

一、从导语上引生

导语是新课引入的语言,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引言是营造浓浓的课堂氛围的导火索。许多著名的教师都深谙“垫话”的魅力,他们总是力求一开讲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凝神于教师讲解的知识海洋中。怎样的“垫话”才能引人呢?

1.借“趣”引生。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心理,精心挖取内容中的趣闻,以趣引入。如讲我国农业时,我以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预言导入。“布朗认为:到2030年,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同时粮食的产量因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下降,需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粮食,进而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人’的结论。同学们有什么依据可以证明他的话不可信?”一下子便将课堂教学变成一种知识奥秘探索活动,学生为了寻找证据,纷纷地阅读课文和地图。学生纷纷回答:“虽然我国现有耕地有限,但土地开发潜力巨大。”“我国农业技术先进,有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我国海洋面积多,今后可以在海上发展种植。”等等。这种引入法能很好地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角色转变,课堂效果明显提高。

2.借“诗”引生。成语、诗句字句精练,对仗工整,琅琅上口;许多成语也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挖掘出知识本身的魅力,利用这种魅力,更能使学生为之神往,使学生感受到其乐无穷,久久难忘。如讲地球的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讲解长江时,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借“故”引生。“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苏霍姆林斯基说。地理故事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在讲“自然带”之前,可先讲我国南方与北方人民饮食习惯的差异。

二、从板书上引生

鲁迅先生曾说:“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冲击视觉效果好,表现力强的“三板”,能产生悦目、赏心的直观效果,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所传授的知识更有吸收力,让学生赏美入神,陶醉于美的世界中。

1.以色彩美吸引。现在的板书都是“黑板白字”,形式单一古板,枯燥乏味,许多学生对这样单调的板书已非常厌倦了,觉得没意思,不想看,如此下去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改变这一传统的板书模式,形式上要适当使用彩色粉笔,充实板书的色彩,突出板书的鲜艳醒目,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课文资料,也要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板书的“兴奋剂”――色彩的搭配。色彩醒目更能形象地表达出课文内容的暖性,可以烘烤学生的心灵,学生看了会精神振奋,思维也会活跃起来,产生百看不厌之感。

2.以结构美吸引。板书要改变以往的简单罗列,要摆脱教材的束缚,真正解放思想,大胆设计,在原有的教材文字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手段,加上一些图片资料,或将一些知识点零散的章节通过严密的逻辑关系,运用过程法、图示法等来展现,使之新颖、独特,富有吸收力。

3.以书法美吸引。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感目的“形美”,即为书写的文字之美,一行漂亮的粉笔字如同一位漂亮的姑娘,令人爱看。怎样的粉笔字才是算美?板书的字体大小要适当,太大,版面不够;太小,学生看不清。字体大小宜以后排学生能看清为标准。字距均匀、行距平行,整齐而富于变化。字态优美,静态显飞舞,形象显精神。这样学生才有心情看。

三、从教法上引生

叶圣陶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自身力行创新,才会潜移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心里觉得值得推崇和效仿的模范。所以教师要把创新意识巧妙地体现于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讲授要改变陈旧、单一的方法,不能一味地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人在台上挥舞,这种形式使学生觉得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不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陶行知认为:“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的双向交往方式。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对要教的每一内容都要精心设计教法,教法要形式多样,时而用课件,时而用见习,时而用演戏,时而用画图,时而用写论文等等。对不同内容要选择适当的形式,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教师极强的创新能力。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学生也会接受和效仿推陈出新的意识。

四、从结语上引生

善始善终,课堂临终,也要布惑,让学生余味无穷。课堂结课方法多样,但效果极佳首推布惑置疑之法。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为此,教师要仔细分析上下两节课间的联系,在某些课之结尾,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例如讲了“东经西经线”之后,下一节学习“日界线”。可以这样设计结课:我们都知道姐姐的年龄比妹妹大,但也有一个地方,妹妹的年龄比姐姐大。你们信吗?不信,请听下一节分解。

以上方法是我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吸引学生方法多种多样,不管用何策略,都要在“引”字上大做文章,做到巧引、引好,引起学生乐学、爱学,方可达到目的。

上一篇:新课程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下一篇:让《经济生活》走进学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