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时间:2022-09-16 07:50:42

浅析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摘要】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架构;同时,以《企业会计制度》为核心的统一会计制度体系初步确立并向纵深发展。二者的并行建设形成了我国准则与制度并存的局面,需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会计准则 会计制度 关系

目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我国是并行的,是为适应我国国情而在过渡时期所采取的一种模式。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两者的关系,对于会计研究和会计实务操作,都有重要意义。

一、准则与制度对基本概念定义的差异

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与事项)或报表项目为对象,详细分析该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引用的概念的定义,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企业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会计问题作出处理的规定。会计制度则采取另一种形式,它是以某一特定部门特定行业或所有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编制加以详细规范。

可见,准则与制度对基本概念定义的差异,一是强调能否可靠计量,准则要求能对资产进行可靠的计量,即使是无形资产;而在会计制度中,并没有这个要求。由此,对于一些计量较为困难的无形资产,如人力资源、商誉等,以会计制度的定义来进行核算,其自由度会比会计准则要大。二是在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和存货会计准则中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是否等同于会计制度中“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问题。

二、准则与制度在会计规范体系中的关系

会计规范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运营结果,发挥会计信息提供功能和经营管理功能,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种技术性标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会计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都是会计标准的形式,也是多年来我国会计规范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说两者存在差别,那么这个差别就是在习惯上形成的表达形式与结构范围上的差异。

从我国会计规范体系构成来看,准则和制度的本质部是对会计核算的规范,区别主要在于二者规范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异同。

l、制定目的不同。会计准则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制度是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两者都是着眼于会计核算信息的质量。

2、制定依据不同。会计准则根据《会计法》制定;会计制度根据《会计法》及国家其他法律和法规制定,包括《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会计准则》。从依据上看,两者同受《会计法》的约束,会计准则又是会计制度制定的一个内容依据。

3、适用范围不同。准则大多只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只有一部分适用于其他企业,而制度适用于除股份公司以外的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

4、结构体系不同。准则只对企业的某项业务或某方面核算内容作出规定,各具体准则之间相互独立;而目前的统一会计制度自成体系,由《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及在这些制度基础上制订的一些专业性核算办法构成。

5、规范形式不同。准则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方式规定比较抽象,依赖于较高的职业判断,而制度比较具体,易被广大会计人员所掌握。

三、并存现状分析评价

纵观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会计规范模式经历了两大阶段:单一“制度”阶段和“准则与制度并存”阶段。当前,对于“并存”这一模式会计界存在较大争议,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会计人员业务处理的问题,更关系到我国会计改革方向和改革成败。

l、并存的原因。两者并存主要由三方面因素决定。其一是经济体制因素。单一的制度模式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计划经济的特点是经济资源由国家控制,实行的是统分统制;而制度作为一种法律规范,具有较高的统一性和强制性,便于国家统一管理。市场经济体制的显著特征是由市场来决定资源优化配置,市场主体公平自由地参与竞争,这就要求国家赋予经济主体适当的自,不能统得过死,而准则作为一种原则性的规范,恰好满足了市场主体这一要求。我国经济体制变化,会计政策应当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形式而存在。因此,准则的出现具有必然性。但是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建设初期,经济的稳定发展仍需要国家的计划指导,而且制度在我国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所以制度也不可偏废。

其二是法律因素。准则与制度属于国家的法律规范,因此选取什么样的形式通常受到国家法律制度的影响。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法律制度以成文法为主,因此会计规范方式采取统一会计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两种体系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相对应地,在会计领域我国既有一套会计制度提供具体的解释和规范,也有多个会计准则作为判例原则发挥判例的作用,形成了准则和制度并存的局面。

其三是由会计人员素质因素。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既是法规也是工具,其存在和发展要受到会计人员的制约。会计准则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它没有对具体的业务处理作出规定,形式较抽象,难于解释和掌握,但却给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留有充分的余地。会计制度则规定得较细致,规定了从会计凭证到登记账簿,从会计记录到编制报告的整个业务流程,因此易于掌握和使用。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长期习惯于制度的指引,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随着经济发展,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呈增长趋势。

2、并存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二者内容上的不一致;二是法律使用问题。我国现在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门类很多,有些企业要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不少企业要逐步过渡到新制度,所以仍然会在一段时间内使用行业制度。会计准则中,有的在全部企业执行,有的只在股份制企业执行。另外,还经常就新会计问题制定补充规定,企业往往不知道要执行哪些制度,一些规定出台后,不知道该不该在自己的企业执行。

对于内容上的不一致,应加强准则与制度建设的同步性。不同时期建设的重点不同,但要随着一方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内容上可以有重复,但是不能有明显的冲突;要处理好两者的合理分工,牢牢把握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报表的阅读、理解和运用,有利于监督机构监督的原则。对于法律使用问题,要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对准则与制度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在认定企业自己的法律适用时,会计人员应根据自己所在企业的性质、经济业务的范围等因素,就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补充规定三个层次。首先对自己所在企业的性质加以确定:如果是股份有限公司,应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未改制的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可继续执行《会计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其他企业是否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则由会计人员提出建议,决策部门或单位负责人最后决定。其次,确定企业会计准则是不是适合自己这个企业。再次,对于财政部随时出台的补充规定和暂行规定,会计人员应在熟悉和把握其性质和范围的基础上,将有关规定补充到自己的会计制度中。

四、当今国际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中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各个国家利益与共,而且也给各国提出了市场规则、法制规范的同一化的问题。会计规范国际化,指会计规范应尽可能地符合国际会计惯例。国际会计惯例是指国际会计准则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如英、美、日、法、德等国的会计规范。会计规范国际化包括形式与内容的国际化。对于会计规范的形式,会计准则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形式。除了海洋法系的国家采用会计规范形式外,大陆法系国家也开始采用会计准则这一形式。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要吸引外资,同时要能在公平的环境下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采取准则的模式,避免因会计规范的形式不同而引起分歧。

根据以上分析,采用准则似乎是最佳选择。然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完善,准则的制定受市场经济的制约,不能一蹴而就,但是两者的统一是必然结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准则必然代替制度,两者的核算范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企业财务人员会计水平的提高将趋于一致,最终实现我国会计规范从制度型向准则型的过渡。

上一篇:新准则下企业收入审计的新思路 下一篇:浅析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及其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