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亚“输液”

时间:2022-09-16 07:21:38

向中亚“输液”

如果苏联当初没有解体,迈力·斯拉木今天也许会是一名植物科学家。

1986年,在南京大学读完生态环境专业本科的迈力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工作,虽然这样的工作让他无需为生计发愁,但迈力还是决定要去苏联进行深造。身为哈萨克族的他有着天然的语言优势,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攻读植物根系硕士学位成为他的选择。当时的哈萨克斯坦还叫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是前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正值迈力求学期间,苏联解体了。1991年12月16日,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将国名更改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但这只是中亚国家被迫的选择,在几个月前举行的全民公决中,中亚地区五个加盟共和国都以90%以上的投票率赞成保留苏联,而哈萨克斯坦也是前苏联所有加盟共和国中最后一个宣布独立的,那一天距离苏联最终解体只有九天。

刚刚获得独立地位的哈萨克斯坦是茫然的,没有自己的国防和外交,也没有独立的经济体系,甚至连自己的货币都没有。有数据显示,哈萨克斯坦1992年的GDP比1991年下降了13%。

于是,急缺人才的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在迈力毕业之际向他发出了邀请,希望他加入哈萨克斯坦国籍,并许诺分配住房。

“当时,哈萨克斯坦政府答应给我的工资折合成人民币大约是每月400块钱,但是实际上政府根本就没钱开支,经常拖欠大家的工资,往往要两三个月后才能将之前的工资发放。”已经年满50岁的迈力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然唏嘘不已。

很多年轻的科研人员不满意这样的生活,于是纷纷下海,打起了做生意的算盘,迈力也是其中之一。“那会儿生意很好做,哈萨克斯坦几乎什么都没有,只要你认真做,就能赚到钱。”迈力对《财经》记者说。

迈力一开始选择了从成都向哈萨克斯坦贩卖茶叶,但这个生意的进入门槛低,利润也就越来越薄。

自从机缘巧合与在中国从事药品贸易的商人陈于虎和精通哈萨克斯坦政府招标事务的伊尔迈克相识,迈力进入了医药行业。

苏联解体后的中亚国家几乎没有生产基本药品的能力,直到今天,哈萨克斯坦国内90%以上的药品仍然依赖进口。迈力瞄准了这一市场空白,通过陈于虎将四川科伦药业集团所生产的输液产品弄到了哈萨克斯坦,又通过伊尔迈克拿下了哈萨克斯坦政府的招标,这生意一做就是12年。

如今,每年经迈力卖到哈萨克斯坦各大医院的输液制剂达到3000万瓶,此外,还有5000万瓶分别通过当地的药品经销商销往中亚地区的其他几个国家。但是迈力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个“中间商”,他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在哈萨克斯坦建立自己的药厂。 投资建厂

与很多贸易商转型为在当地投资的案例一样,低成本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力。每年销往哈萨克斯坦的3000万瓶输液产品需要150个车皮运输,如今从成都向阿拉木图发货每车皮的运费将近8000美元,3000万瓶输液产品的运费成本每年就高达120万美元。

但实际上输液制剂大部分的成分是水,除去水的那部分生产原料只需要发几车皮的货就足够了。因此,在中亚地区的销售渠道建立完毕后,迈力就一直想方设法劝说科伦药业的董事会同意在哈萨克斯坦建立输液产品生产基地。然而董事会一直都在踌躇——毕竟仅拥有1700万人口的哈萨克斯坦市场无法吸引科伦药业决策者的目光。

然而,2010年1月1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关税同盟成立,事情出现了转机。拥有1.4亿人口的俄罗斯以及未来有可能加入关税同盟的东欧地区国家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市场。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也在2012年的国情咨文中开始强调,将维护经济成就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平衡作为该国未来十年的根本任务。

此外,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落实与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逐渐成型,前苏联留下的广袤地域也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新兴目的地。

根据科伦公司的调研,在输液制剂的生产方面,俄罗斯大部分产品还停留在医院自主生产制剂的时代,整个中亚地区也仅有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有两家规模很小的生产厂家;中亚各国和俄罗斯在输液产品包装上也相对落后,大部分国家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全部都要依靠进口。

根据以往出口的经验,年8000万瓶的进口量并不能满足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国家的市场需求,仅仅乌兹别克斯坦的3000万人口每年就需要1亿多瓶输液产品,因此科伦公司评估这一地区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而且,科伦的输液产品已经在中亚市场存在了12年之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并且已经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输液产品供应商。在当地建厂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物流成本,而且在哈萨克斯坦本国生产的药品只会比之前更加容易赢得中亚国家的青睐。

科伦公司在哈萨克斯坦的中方负责人张前程对《财经》记者表示,建设一个药品生产基地除去基本的能源、粮食和水资源的保障之外,还需要当地有一定的环境负载能力,哈萨克斯坦具备上述所有的条件,而且能源价格比中国更为低廉。更重要的是,哈萨克斯坦寒冷和干燥的气候条件也十分有利于药品的储藏和运输。

于是2012年6月,在与哈萨克斯坦工业部部长、卫生部部长、药品管理局局长和阿拉木图州州长分别见面后,科伦集团董事长刘革新亲自拍板决定投资5000万美元在哈萨克斯坦建设全新的以生产大容量注射剂为主的科伦KAZ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科伦KAZ),其中科伦国际为主要出资方,合资方有陈于虎的香港阳光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及迈力和伊尔迈克两名哈萨克斯坦自然人。

科伦KAZ计划的初期生产能力是每年1.2亿瓶塑瓶制剂和2000万瓶水针,一期工程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8000万美元,实现利润1500万美元,同时为哈萨克斯坦培养450名制药行业的基础人才。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该基地今后有可能会将年产量扩大到5亿瓶左右。其厂房建设已经为将来的扩产留下了空间——目前的库房采用与生产车间同样的钢结构建筑,如果将来需要扩容,只需将现在的库房腾出来即可搭建新的生产线。 暗礁潜藏

科伦药业对哈萨克斯坦项目的定位是将其“建设成哈萨克斯坦制药工业的样板,为哈萨克斯坦在制药人才培养、药品研发、质量检验等方面提供培训基地”。

但是在丰满的理想面前,现实略带骨感。科伦能否在挺进中亚和俄罗斯市场的大战略中迈出坚实的第一步,首要考验还在于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能否适应与中国不同的大环境。

科伦最拿手的产品当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立式软包装输液袋,这种包装比起传统的塑瓶和玻璃瓶包装更方便运输,而且在输液的过程中药剂不会与空气接触,避免了药剂污染的可能性。然而这种产品却不会在哈萨克斯坦新厂进行生产。

张前程显得十分无奈:“不是我们不想生产,而是哈萨克斯坦的药品生产管理目录中并没有对两种包装的产品进行区别,政府采购时,无论塑瓶包装还是直立式软包装统统都是一个定价,所以我们只能选择生产成本更低的塑瓶包装。”

“我们只能先去适应对方的市场,再想办法去改变游戏规则。”张前程对《财经》记者说。

此外,由于哈萨克斯坦的制药业基础基本为零,因此该国的药品生产管理规定基本上都是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照抄过来的,很多标准甚至要高于中国国内的标准。好在这一高标准对于科伦KAZ来说并不算什么大问题,因为科伦的输液制剂生产工艺已经完全可以达到欧洲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GMP)标准。

最令中方头疼的也许还是当地用工问题。按照哈政府的规定,外资公司的本国雇员和哈方雇员需要达到1∶9的比例,然而负责设备安装的工作人员对《财经》记者表示,“操作药品的生产线需要一定的机械常识,中方招工时尽量会选择一些从事过啤酒或饮料生产行业的技工,即便是这样,也很难招到满意的员工。”

哈萨克斯坦工人的工作态度也很让人担忧。与中国人埋头苦干不同的是,哈萨克斯坦人十分注重生活的品质,而工作只不过是生活之外的有益补充。

科伦也不无例外地遭遇了同样的问题:早在厂房的土建阶段,工作人员就需要准备好几家工程机械公司的电话,因为驾驶挖掘机和推土机的工人都是按天结算工资,不知道哪一天晚上司机就会喝醉,导致第二天无法出工;而对于公司雇佣的员工,每月工资发放之后的几天,都是哈萨克斯坦员工请假的高峰期。

张前程也对《财经》记者说,有一天他去工地视察的时候,发现只有八个工人在工地坐着发呆,还都是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工人,若不是因为他们无处可去,估计工地上一个人影都没有。

正因如此,原本计划用八个月完成厂房建设的科伦KAZ到目前为止用了一年零五个月仍迟迟未能投产,但是在哈萨克斯坦土建工程承包商贝西诺夫的眼里,这样的工程进展速度已经称得上是“奇迹”了。

尽管工期有所延后,但科伦在中亚的发展前景还是一片向好。哈萨克斯坦原有的输液生产厂负责人专门找上门来,在了解情况后直接请求科伦KAZ将其收购,因为一旦科伦KAZ的新厂投入生产运营,那个技术落后、年产仅500万瓶注射剂的小厂必然面临倒闭的窘境。

“科伦KAZ不仅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哈萨克斯坦的最大投资项目,也是科伦药业国际化战略发展规划的第一个实业项目。”张前程满怀信心地对《财经》记者说道。“这是科伦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的重要战略布局。”

上一篇:完善地方竞争规则 下一篇:正确处理政府信息公开中的矛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