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时间:2022-09-16 06:38:29

早产儿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早产儿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各器官发育都不成熟,尤其是肺发育不成熟,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极易发生呼吸暂停,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由于早产儿脆弱的免疫系统,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护理非常重要,是机械通气成功的关键。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我科收治需要机械通气早产儿21例,男12例,女9例,其中肺透明膜病12例,原发性呼吸暂停6例,肺炎3例,年龄1-28天,体重1000g-2000g。

2 护 理

2.1 上机前的护理

2.1.1 向家长讲明患儿病情,机械通气的方法、目的,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的相应费用,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2.1.2 氧气、吸引器、复苏囊处于备用状态,根据体重预热暖箱或远红外辐射台,并备好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及吸痰管:体重

2.2 配合医生插管 开放静脉,连接心电监护,备齐抢救药品,清理患儿口鼻及咽部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摆好,患儿处于仰卧位,头部位于正中,肩下或颈后部可垫高2-3,配合医生插管,判断导管的位置(临床判断、ETCO2的判断、X-RAY的判断),胶布固定,连接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放置胃管排空胃内容物。

2.3 上机后的护理

2.3.1 基础护理 保持病房及床单位的整洁,防止交叉感染。包括:通风和空气消毒、地面消毒、物体表面消毒、新生儿用品消毒(体温计、听诊器、复苏器),严格的探视制度。患儿如无禁忌症应保持30°-45°的半卧位,避免胃食道反流及吸入性肺炎,呼吸机的所有管道应低于患儿头部水平。定时变换:每1-2小时翻身一次,可按左平右平左顺序进行,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翻身时避免牵拉呼吸机管道,防止脱管。每日用5%制霉菌素擦洗口腔两次,防止鹅口疮的发生;每日清晨或每次吸痰后用1%的洗必泰漱口液擦洗口腔。常规留置胃管,有利于排出胃内气体,避免腹胀影响膈肌运动。每次喂养前确定胃管位置,回抽胃内容物,缓慢推注或持续少量喂养。

2.3.2 生命体征的监测与病情的观察 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胸廓起伏情况、双肺呼吸音、经皮血氧饱和度、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情况、是否存在人机对抗。监测血气,根据血气分析的结果调节呼吸机的参数及静脉用药。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包括精神反应、意识状态、前囟张力、瞳孔变化,以及四肢肌张力,有无抽搐等。观察气管插管的位置,每班记录并核对插管位置,气管内吸痰后确认插管位置。固定患儿头部,防止外脱管及内脱管。患儿烦燥时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注意患儿周围循环和尿量的情况。观察输液局部有无外渗。

2.3.3 气道的护理 吸入气体要加温和加湿,湿化疗法是机械通气过程中防止和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个重要措施。吸入气体温度应维持在35℃-37℃[1],相对湿度在100%。为保证持续通气,可采用输液器持续添加蒸馏水的方法。适时吸痰,掌握吸痰时机及规范的吸痰操作是呼吸道护理的关键。操作者要洗手,戴口罩帽子及无菌手套,严格无菌操作。观察痰液的量、性状和颜色,并定期进行痰液培养。

2.4 撤机护理

2.4.1 撤机前的准备 患儿原发病好转、病情改善,呼吸循环系统稳定,呼吸机参数下调,撤离呼吸机[2]。根据患儿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的有关指数,以及患儿对脱机的反应,确定脱机步骤与方式。拔管前0.5-2小时内,给予地塞米松0.5mg/kg,拔管前禁食一次,并抽空胃内容物。心电监护并保持静脉通畅,准备好复苏用物,做好再次插管的准备。充分气管内吸痰后拔管。

2.4.2 撤机时的护理 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情况,在负压吸引下拔出气管插管;早期RDS可以采取正压拔管方式,进行气管插管管端细菌培养。

2.4.3 撤机后的护理 拔管后充分吸尽口、鼻腔分泌物。继续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用面罩或头罩吸氧,氧浓度较前提高5%-10%[3]。定时变化,给予肾上腺素及地塞米松进行超声雾化,减轻喉头水肿,雾化后给予吸痰。如有喉头水肿者应采用鼻饲喂养。

3 讨 论

通过对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我科收治需要机械通气早产儿21例的护理,我的体会如下:

3.1 脱管的预防

3.1.1 护理之初我们的难题是气管插管不易固定、容易松动,后来我们采用丝稠胶布,取下两块,长约10,将胶布从中间不完全撕开(约撕到1/2处),双人操作,一人将气管插管固定在嘴角,另一人将胶布的粗端固定在患儿的面颊上,细端分别固定在鼻唇间、下颌和气管插管上,气管插管胶布环绕固定;胶布松动或被患儿口中分泌物浸湿要及时更换。

3.1.2 要求护士熟记体重与插管长度计算公式,会计算插管长度,做到心中有数;固定好患儿的头部,防止患儿头部活动时牵拉管路。

3.1.3 变换、吸痰前后要听双肺呼吸音,确定插管的位置,确保不脱管。

3.2 掌握吸痰时机及规范吸痰操作是有效通气和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气管内吸痰的并发症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低氧血症、机械性损伤、肺不张等。要注意吸引频率个体化与吸引过程个体化,气管内吸引一定要轻柔,做到“待气管如血管”。

3.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患儿严重的并发症,应用呼吸机的时间越长,其发生率越高,所以应掌握机械通气的指征,病情允许应尽早撤机,凡直接或间接接触呼吸道黏膜的物品需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呼吸机管路至多48小时更换,湿化液建议每天更换一次,管道冷凝水集中收集并加以处理,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晓光,肖昕,农绍汉.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8.

[2]韩玉昆,傅文芳,许植之.使用新生儿急救指南[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157-159.

[3]祝益民.儿科危重症监护与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

上一篇:浅析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路实践及方法体会 下一篇:阿托品中毒病人的急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