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并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9-16 05:25:10

变应性鼻炎并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哮喘;年龄;分型;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65.21 R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85-02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患病率为20%以上,并且有进一步增长趋势。AR和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同根共生,最新观点认为“上、下呼吸道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上、下呼吸道的炎症为同一气道,同一疾病(全气道变态反应)是一个综合症在呼吸道两个部分的表现。”AR愈重,BA愈重。AR是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鼻炎与哮喘共存,即鼻炎-哮喘联病[1-2]。对哮喘控制不利,除此之外,AR还导致和并发咽炎、鼻息肉、结膜炎、分泌性中耳炎、肥厚性鼻炎等疾病。为加深对本地区AR的认识,笔者收集、总结、分析、245例AR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并发BA的发病率,并对其中并发BA的患者在年龄分布、疾病分型、伴发疾病方面进行相关性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标准:①年龄:6-69岁,平均年龄33.7岁的耳鼻喉科门诊患者,男女不限。②符合AR的临床诊断标准[3]③调整对象是通过病史、症状、专业人员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手段,如特异性皮肤试验、体外IGE检测、鼻粘膜激发试验、鼻分泌物涂片等,严格筛选出245例AR,同时要如实填写问卷(调查问卷经过预测验具有了可行性,并能够全方面反映所要调查、研究、分析的有关内容)。

入选病例:245例AR患者中,①男106例,女139例。②病程2-36年,平均6.8年。③将患者分为:Ⅰ组(对照组)为仅有AR的患者149例,(占60.8%,其中男63例,女86例),Ⅱ组(试验组)指AR并发BA者96例,(占39.2%,其中男42例,女54例),凡并发BA者均必须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4]。

1.2 方法: 本文对245例AR患者的2个不同分组,分别从年龄分布、AR新的分型(ARIA推荐),2组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更进一步加深认识,目的是掌握更多的并发BA的AR患者的疾病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及更深入的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3 统计分析: 首先将调查数据录入数据库,并经过核对无误,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运用X2检验比较各组数据之间的差异,以P

2 结果

2.1 245例AR患者2组不同年龄分布情况: 245例AR患者I组与II组不同年龄组患病人数分布统计见表1。经统计学分析,仅0-19岁与40-49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245例AR患者2组不同分型情况: 2001年,37位专家撰写的包括2776篇参考文献的“AR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一文发表,ARIA从症状持续的时间特征和轻重2个方面对AR进行新分类分案[5]。如症状持续时间每周4周,则诊断为持续性AR。从症状结果来看,如AR症状不影响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特别是睡眠),则为轻度AR;反之则为中重度AR。将上述症状持续的时间和症状的后果分类相结合,可将AR分为以下4个亚型,对于季节性AR研究对象选择至少2年在同一季节发病。详请见表2,显示Ⅰ组和Ⅱ组在疾病分型上的分布情况。经统计学分析,中重度间歇型AR、轻度持续性AR、中重度性持续AR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AR和BA是发生于上、下呼吸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人们早已注意到它们除临床表现的部位、不同外、病因学、发病机制和病理学改变等方面极为相似,治疗上也有高度相同性。因此,学者们提出了“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概念。本组AR并发BA占39.2%,在统计学的统计数据中较高[6],笔者认为可能与本病的患病率逐年不断增加有关。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提高、检出率增加、是否还与本地区气温低、气温变化较大、气候干燥、原发于呼吸道疾病较高、空气污染严重等原因有关,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45例AR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有文献报道女性激素可加重变态反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45例患者不同年龄组I组与II组患病人数分布统计表明;10-19岁及40-49岁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表明以上2个年龄组AR并发BA的人数比对照组要多,也可以说AR并发BA的高峰年龄组。

245例AR患者2组不同分型情况,本文参考“ARIA推荐”从症状持续时间特征和轻重2个方面对AR进行新的分类方法,并就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之间患病人数做了对比,结果中重度间歇型AR,轻度持续性AR,中重度性持续AR,3型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3型并发BA的人数较对照组增高。

有AR病史的患者,主要表现以多量浆液性鼻分泌物为主,可逐渐发展为双侧性、持续性鼻塞,伴嗅觉障碍,在5-10年后出现鼻息肉和BA。治疗此类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效果好,并发鼻息肉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另外,AR与慢性变应性咽炎、鼻窦炎、结膜炎、分泌性中耳炎、肥厚性鼻炎等伴发疾病都关系密切,有待于进一步仔细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殷明德,鼻炎-哮喘联病[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

[2]殷明德,变态反应和变应性鼻炎哮喘新概念-纪念“Allergie”一词诞生100周年[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20(5):193-196

[3]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第二届全国哮喘会议,支气管哮喘定义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

[5]张罗,韩德民.变应性鼻炎治疗的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

[6]王德云,应重视对变应性鼻炎的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40.

上一篇:函数图象与性质 下一篇:一个新发现的组合恒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