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白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9-16 05:15:10

血清白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血清白蛋白是血浆蛋白质的主要成分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并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更易被检测到。早期通过血清白蛋白测定,维持血清白蛋白正常水平,可能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危险因素,本文综述了血清白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关键词:血清白蛋白;颈动脉;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CAA)被认为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可以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据报道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的降低与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增加,冠状动脉疾病和中风有关,暗示ALB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保护作用[1]。这种现象可能与ALB的抗氧化性能有关。本文探讨ALB与CAA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血清白蛋白的产生及生理功能

1.1血清白蛋白的产生 ALB是血浆蛋白质的主要成分之一,由585 个氨基酸依靠17个二硫键链接而成的环状结构,它是肝脏合成的,在血浆中含量丰富[2]。而长期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因各种原因存在蛋白降低。

1.2血清白蛋白的生理功能 ALB是血液系统的重要组分,具有维持血管和组织之间的血液胶体渗透压,结合并参与多种小分子物质的运输,代谢产物解毒和再加工,还可能具有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等生理功能[3]。在临床上发现某些疾病的高凝状态与低蛋白血症有关。ALB及其替代品对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的影响引起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兴趣,其机制及临床应用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ALB作为一种有效的血浆缓冲剂,可以很好的维持内环境的酸碱平衡。另外ALB防止内皮细胞凋亡的相关体外实验提示白蛋白具有直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稳定性作用[4]。

2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及发病机制

2.1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 AS是动脉硬化的血管病变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情况,是指动脉发生病变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严重可引起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5]。而CAA属于最常被侵犯的颅脑动脉粥样硬化之一,粥样斑块造成血管狭窄、脑供血不足或局部血栓形成或斑块破裂,碎片脱落造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6]。有资料显示,CAA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同时进行,而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要早,CAA与冠心病、脑血管病显著相关[7]。

2.2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目前人类对AS的经典认识:血管内膜损伤后脂质浸润,单核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增生和泡沫细胞形成。围绕AS发生及血栓形成过程的损伤反应学说、脂质浸润学说、单克隆学说、感染及炎症反应理论等都有较大进展。损伤反应学说、损伤反应学说均有氧化应激反应参与,从而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AS形成和发展[8]。而又有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可引起内皮细胞膜稳定性和通透性平衡失调,内皮细胞持续暴露于血浆中氧化脂质及蛋白的外部应激与内生性氧化应激条件下,极易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并可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和自身凋亡,此过程中致炎因子的合成与释放,进一步加重血管炎症反应,在AS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9]。

3血清白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在低血清白蛋白的情况下,被氧化变形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具有细胞毒性,具有较强的致AS作用。这说明一方面ALB水平下降可能是造成AS的高脂血症引起的,另一方面ALB水平下降又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10]。张良峰等人研究结果提示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降低可能是CAA的危险因素[11]。而随着ALB水平逐渐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4总结

ALB参与CAA发生发展过程,可能与氧化应激可导致氧自由基产生有关,氧化应激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同时两者协同参与CAA的发生,而ALB有抗氧自由基作用,从而可能减少CAA的危险因素,低血清白蛋白可能为CAA的高危因素,保持血液中ALB的正常水平,早期干预或治疗低血清白蛋白血症,可能减少CAA的危险因素。AS的发病机制复杂,传统危险因素的作用并不能完全解释其病理生理过程,因此,对于阐明ALB与CAA的相关性,可能为A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涂健铭,丘熙廉,许兴强.低白蛋白血症与老年冠心病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5):24-25.

[2]张英霞,张云.血清白蛋白的功能及应用[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2007,3(3):315-320.

[3]杨云霞,朱习海,王刚.某地区健康成人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测定结果的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4):413-414.

[4]张敏.人血浆白蛋白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1;33(1):36-38.

[5]葛均波.内科学[M].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20-225.

[6]王佳楠,张雄伟,王翠玉,等.急性双侧脑梗死的病因分型及发病机制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8):826-829.

[7]吴明祥,陈运枝,方丽娅,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9(9):773-775.

[8]钱冠清.血管内皮细胞和动脉粥样硬化[J].微循环学杂志,2000,10(4):4-5.

[9]骆莹莹,陈述.氧化应激对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5):772-775.

[10]孙超,郭欣,许新华,等.低蛋白血症与临床各系统疾病转归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5,32(5):435-437.

[11]孟瑞玲.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0):201.

[12]单世民,汪云朋.低蛋白血症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209-3210.

[13]李胜开,张训保,尹忠诚,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调查及其危险因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5):935-938.

上一篇:网络化智能处方点评系统错误自动识别方式的实... 下一篇:老年痴呆患者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干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