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规律是解题小学数学应用文的关键

时间:2022-09-16 04:32:38

掌握规律是解题小学数学应用文的关键

内容摘要:解读应用题的关键,要寻求解题的规律,依靠规律来解题,是学好应用题的关键。解读的方式是多样的,灵活掌握规律来解题,是突破应用题的基础。

关键词:关键、提炼、技能、解读、争论、掌握

Abstract: the key word interpretation, to seek the law of the problem solving, rely on the law to problem solving, is to do well among the key. Reading in a variety of ways, flexible pattern to problem solving, among the foundation is a breakthrough.

Keywords: key, refining, skills, and reading, argue, master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相当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作文,作为提炼语文综合能力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小学数学而言,应用题解读能力的高低、好坏,与数学综合能力的基础有着紧密的关联,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在数学教学中,众多学生之所以学不好应用题,是因为欠缺基本解题技能造成的,更是无法从数学教学的规律中,灵活地找到解题规律造成的。针对这些,本人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来探究如何掌握规律来解读小学数学应用题,仅供参考。

一、提炼规律是解题的基本基础,是提升基本解题的前提,也是解读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前提。

数学教学是一门基础性极强的学科,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可以拓展和迁移到中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数学教学里。提炼基本的解题基础,关键在于掌握其规律。虽然数学教学的难度极深,但其从学科的一般特性而言,规律是学好数学教学的内在因素,并伴随着学科的内容,寻求其解读数学内容的技能和分析的方法。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内容时,通过采用推到公式的办法,找寻规律来进行解答问题。这样以来,就能从预设的条件里,找出已知,从而进行解答。众多学生面对应用题而无能为力,其原因就是无法通过找寻规律来寻求“影藏”的已知条件,这种已知条件必须通过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出来。如果能够找出已知条件就能破解此题,否则就无法解读此题,这就是数学知识的规律起作用。

例如:有一个正方体,它的底面周长是64分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破解此题时,首先要解读此题的内容;其次根据给出的特定规律来寻求数量关系;最后根据体积公式,列出算式进行解答。从整体看周长与体积没有什么关系,但棱长与体积有一定的关联,通过底面的周长找出正方形的棱长,又通过棱长来寻求体积。层层递进,步步紧扣,这就是解读应用题的一般规律。如果没有这种规律起作用,又怎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呢?

例如:扎西从甲地到乙地,去时每小时走6千米,回来时每小时走9千米,来回公用5小时,扎西来回共走了多少千米?

这是一个典型的关于路程问题的应用题,破解此题,首先要弄清解题的一般规律,找出问题的所在和解答问题的已知条件;其次通过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来确立等量关系;最后进行解答。但此题中的时间并没有清楚地说明,要通过来回的时间寻求具体的时间,有了时间就能求出去时的路程乘以2,就能解答关键问题了。因此,提炼规律是解题的基本基础,是提升基本解题的前提,也是解读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前提。

二、解读小学应用题,教师必须要有清晰的解题思路,才能引领学生提炼解题应用题的基本技能。

众多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应用题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这些学生到底怎么了?教授应用题真是一团糟!”

其实在解读应用题、找寻规律时,由于教师本身对教材的生疏,很多关键性的问题没被说清,结果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导致学生听不懂。众多应用题,都有自己锁定的一般规律,比如:求平均数,只要把总量、份数和平均数之间的规律弄清楚,学生就能够解答;在求相遇问题时,把: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规律搞清楚,学生也能解答;在求分数问题时,把标准量、比较量和对应的分率之间的规律弄清楚,学生也能够解答其一……

之所以学生找不到解答问题的根本,是我们忽略了一个解答问题固有的最重要的已知条件,或许没有讲清,才导致学生感到茫然若失、不知所措。解答应用题有规律可循,如果没有规律可循,也就失去了数学这门学科的实在意义了。

例如:拉萨雪顿小学原来体育达标人数是没达标人数的3/5,后来又有60名学生达标,这时达标人数是没达标人数的9/11,拉萨雪顿小学共有学生多少人?

关于这种典型的分数应用题,在解读过程中,要学会解题的规律。通过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必须要弄清楚比较量、对应的分率和标准量之间的关系。但此题是一个“量变”的分数应用题。其间的达标人数和没达标人数在发生变化。因此,不宜为标准量。根据题意,不变的量是总人数,所以把总人数看作单位“1”。比较量对应的是变动的达标人数的份数。根据这个关键问题可以列式为:60÷(9/20-3/8)=800人,或60÷(5/8-11/20)=800人,也可以根据比的性质,列式为:60÷(18-15)×40=800人,或60÷(25-22)×40=800人。

例如:扎西和米玛各有人民币若干元,扎西比米玛多1/4,当扎西用去3600元后,米玛反而比扎西多1/3,扎西和米玛两人原来各有多少元?

从此题看,显得毫无规律,其实不然,通过深析我们可以找出规律来破解此题。根据已知条件,其间扎西的量在发生变化,而米玛的量一直没有发生变化。根据比较量、对应的分率和标准量为解题的依据。把米玛的量看作单位“1”,又以扎西比米玛多1/4,就可以推导出扎西是米玛的5/4;当扎西用去3600元,他两的总量又发生了变化,米玛比扎西多1/3,扎西先前是米玛的5/4,而此时扎西却是米玛的3/4,由此可知,得出:3600÷(5/4-3/4)=7200元,米玛:7200×5/4=8000元。

做题的多样性可以解读题意,找寻规律,掌握解题的技能;通过探究过程加深学生的记忆,以此来强化数学教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因此,解读小学应用题,教师必须要有清晰的解题思路,才能引领学生提炼解读应用题的技能。因此,解读小学应用题,教师必须要有清晰的解题思路,才能引领学生提炼解题应用题的基本技能。

三、争论,只是为了整合规律,增强解题技能而为之。在数学教学中有意激发学生间的争论,是培养竞争意识的基础。

数学教学不能没有激烈的争论,培养争论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更好地整合规律的技能而为之。在《新课标》教学大纲中,对此做了深刻的批注。从整体数学教学而言,很多数学问题并非能被教师一语道破;即便说清了,也未必被学生听懂。针对这样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莫过于激励的争论,从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正确地整合出规律来进行解题。

例如:五年级(2)班卓玛期末考试后,妈妈问她考了多少分。她说:“这次考试,我的名次乘以我的年龄再乘以我的考试分数结果是2910”,你能算出卓玛的名次、年龄与这次考试的成绩吗?

解题要从基本规律入手,2910是卓玛的名次、年龄与这次考试分数的乘积。因此,卓玛的名次、年龄和考试分数都应是2910的因数,所以做此题应先把2910分解质因数,再根据题意,从质因数中组成合适的三个数。

其次,学会用数字说话的思维方式,解题后得知:2910=2×3×5×97,有根据题意,显然97是这次考试的分数。把2×3×5必须转换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即“名次×年龄”这样会出现下面几种:6×5,3×10,2×15.

根据不同的数字让学生进行判断,结果得出由于卓玛是五年级的学生,年龄不可能是2岁、3岁、5岁、6岁和15岁,所以只能选择3×10.即是卓玛考试的名次是第三名,年龄是10岁。

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题思路教师去剖析,再让学生去掌握,其结果必定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点拨解题的规律是掌握此题的关键,但并非是全部。所以,在解答此题内容时,把相对的问题分散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探究解题的思路会更加激发他们的兴趣,投入到激烈、紧张的教学环节里。

正因如此,我把此题抛给学生,与之探究解题的规律来提高他们解读应用题的基本技能。之所以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是因为欠缺平时的积累。为此,在平常的教学环节里,我有意把有些需要拓展和迁移的内容,展现在课件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重视过程是提炼数学知识的必备要求,如果单一地讲解数学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必将带来不利的因素。探究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如果强制让学生接受,并把这种技能的培养当作评比学生基本技能的唯一标准,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伤害。因此要认清拓展和迁移数学知识的目的:争论,只是为了整合规律,增强解题技能而为之。在数学教学中有意激发学生间的争论,是培养竞争意识的基础。

综合上述:掌握规律是解题小学数学应用文的关键。但培养寻求规律解题数学应用题的方法,必须要在实践数学教学的运用过程中加强、提升和完善。学识要谨记,灵活运用。以赞赏和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激情。这样才能领会:掌握规律是解题小学数学应用文的关键。

上一篇:浅谈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下一篇: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