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竹枝词》中的汉口市井文化描写

时间:2022-09-16 04:16:54

《汉口竹枝词》中的汉口市井文化描写

内容摘要:清人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保存着清中期浓郁的汉口市井文化内涵,本文从是集中所表现的汉口市井文化的商业色彩、文人知识分子对汉口市井文化的喜爱和批判、汉口市井文化的本色俗语三方面对叶氏《汉口竹枝词》中的汉口市井文化描写初作探讨。

关键词: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市井文化描写

汉口,嘉靖年间始正式设镇,隶属汉阳。由于其位处长江中游北岸的地理位置,至清前期已成为重要的商业重镇。清人叶调元于道光三十年刊行了他花费十余年心力写成的《汉口竹枝词》,是时,汉口尚未正式开埠,西方文明还未对汉口形成实质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叶氏《汉口竹枝词》保存着清中期浓郁的汉口市井文化内涵。本文就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的汉口市井文化描写初作探讨,期望从文学的角度来审视叶调元眼中的清中期汉口市井文化风貌。

一.“九分商贾一分民”:汉口市井文化的商业色彩

市井文化反映了城市市民通俗的市井生活,“与其说它是市井生活之外的某处向市民发生影响和渗透,不如说它实际上就是市井生活本身。”[2](190页)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所描写的汉口市井文化正是清中期汉口城市底层民众市井生活百相,其中尤以汉口的“商业化”为描写之重。全书分为《市廛》、《时令》、《后湖》、《闺阁》、《杂记》、《灾异》六卷。“市廛”一词意指店铺集中之处,卷一《市廛》内容以汉口商业为主,描写了汉口包括码头搬运、救生、摆渡、贩烟者、酒商、浣衣工等各类职业者,此外还有汉江水果行、盐店、票号、当铺、银号、药店、餐馆、茶坊、米厂、行栈、木货店、铜烟袋店等商铺,有些街巷还以个别行业命名,如打扣巷、芦席街、衣服街等,“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1](4页),叶调元将汉口定位于一个诸多外来文化交汇的商业集镇。

卷二《时令》从正月初一的出方到岁终的封门钱纸,描写了四时节令习俗与饮食。卷三《后湖》吟咏了汉口历史上被称为“销金窝”的后湖,其中亦有很多后湖商业消费的内容,如后湖的茶坊酒肆、民间戏曲表演、杂耍卖艺等。卷四《闺阁》描写了汉口平民百姓家的妇女,如贫女、游女、才女等。卷五《杂记》进一步描写了汉口市井民众的生活百态。卷六《灾异》描写了道光二十九年大水和塘角大火给底层百姓带来的灾难。

从全书卷次排列和名称来看,诗人对汉口的吟咏首在其商业性。《市廛》名列首位,后面的《时令》、《后湖》、《闺阁》、《杂记》虽然没有关于汉口商业活动的大幅笔墨,但其对汉口市井民众生活习俗和场景的描写亦露出浓重的商业气息。如《时令》中描写新年债务纠葛的“拜年不见还留帖,半是昨宵躲债人”[1](37页),端阳赛龙船“龙船经费有标船,半臂包巾五色鲜”[1](50页),中秋节写人们喜爱桂花“为爱天香看不足,一千钱赁一柯来”[1](57页),还有对各类职业者的商业行为刻画:炒栗子者“八个大钱称四两”,卖花纸者“炮竹泥台尽摆摊”[1](62页),餐馆讨帐者“今日无钱骂一通”[1](66页)等。《后湖》中如写茶坊林立,“终岁笙歌拟教坊。”[1](76页)卖艺人“看钱丢罢还求赏”[1](80页);《闺阁》中如写孝女化妆成男,沿户叫卖纸花,“货郎谁识木兰身”[1](83页),贫家卖女“一纸文书十万钱”[1](84页);《杂记》103首作品中有70首描写各类商业行为和买卖活动,约占全卷的68%,涉及行栈老板、私盐贩子、烟桌子、乳娘、房屋租赁者、脚夫、喂烟者、尼僧、收荒人、优伶、娼妓等各行底层民众。即使是《灾异》也有多首诗谈到了水灾和火灾对汉口贸易的影响,如“斗米升盐斤酱菜,向非主顾不收钱”[1](184页),“资财千万作灰扬,富客豪商气不狂”[1](195页)。“商贾麇至,百货山积,贸易之巨区也”(《汉口竹枝词・自叙》),《汉口竹枝词》所描写的汉口民生生活以商业生活为主,其笔下的汉口市井文化充满着浓厚的商业色彩。

二.两种文化的审美冲突:文人知识分子对汉口市井文化的喜爱和批判

叶调元从七岁到十六岁,以及在四十岁前后曾两度流寓汉口。少时记忆里的汉口给叶调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然而当他二十余年后重返汉口时,却感觉风气迥非昔比,他的竹枝词里可以看到两种文化的审美冲突,即叶调元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汉口市井文化的喜爱和批判。

前者反映在叶调元对汉口市井休闲娱乐生活的赞美。汉口作为清时贸易重镇,商业繁荣,市井民众的休闲娱乐活动密集,消费水平较高。《汉口竹枝词》中吟咏茶坊酒肆的诗篇有多首,如“茶叶多兼瓜子大,沿河馆比后湖高。”[1](27页)“银牌点菜莫论钱,西馔苏肴鲜。”[1](26页)《汉口竹枝词》中提到的著名茶坊有“涌金泉”、“早逢春”、“望湖泉”等,提到的著名酒肆有“鹤鸣园”、“金谷”、“会芳”、“五明”、“聚仙”等。与此同时,优伶艺人的表演、节令灯会的繁嚣、佛事活动中的演出、游人出行的闲适等这些汉口市井休闲娱乐亦是叶调元竹枝词里反复赞叹的对象,甚至连一些节令食物都带给诗人特别愉悦的感受:“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1](46页)

然而,由于汉口“贸易巨区”的特点,“夫逐末者多,则泉刀易聚;逸获者众,则风俗易。”(《汉口竹枝词・自叙》)繁荣的商业造成了贫富差距,普通市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对金钱的追逐使趋利以至落俗成为当时市井民众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表征。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对此进行了描写,鸦片禁烟中的暗地机关,“戒烟人是吸烟来”[1](31页);裁缝店里的窃衣小工,“窃货衣工夜卖钱”[1](32页);商业竞争者之间拳脚相向,“行凶打架天天有”[1](166页);酒商以假酒充当绍兴酒,“绍兴大半是湖南”[1](33页);夜市卖假画者,“宋人山水明人字”[1](59页)。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逐利,妇女参与贩私盐行列,“怀挟满身腰却瘦”[1](118页),洗衣妇降低道德行为准则,替人洗衣“男衣女裤一盆搓”[1](p140)。而清中后期汉口封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封建礼制,妇女观念转变,良家妇女多装束艳冶,品味落俗,这一切在叶调元笔下都有所反映和批判。

三.语言特征:汉口市井文化的本色俗语

《汉口竹枝词》里有很多市井文化的俚言俗语,经笔者统计,全书涉及汉口本色俗语词汇约86个,主要分为二类。一类是汉口商业活动中的职业俗语或隐语。《汉口竹枝词》中写道:“行栈官人最软和,每逢生意巧张罗。局中明白旁人昧,说话由来橘子多。”[1](114页)叶调元在该诗下注云:“各行皆有隐语,米市尤甚,俗谓之‘打橘子’,疑‘谲’字之讹。”此外,《汉口竹枝词》还谈到了汉江打捞业、搬运、曲艺表演、妓院等行业的职业俗语。叶调元写竹枝词自称“舻陈土俗,广集民风”(《汉口竹枝词・凡例四则》),众多的职业俗语、隐语表明清中后期汉口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叶调元引用这些职业俗语、隐语亦俨有“舻陈土俗,广集民风”之意。

第二类为汉口民众的日常生活用语,在《汉口竹枝词》中所占比例最多,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有些生活场景的描写在汉味声情中具有一定的喜剧效果,如《汉口竹枝词》写一位市井男子躲避债主上门:“空囊愁煞一钱无,不吃明亏是丈夫。我自高眠他自坐,但教堂客去支吾。”[1](65页)“堂客”在汉口方言里指“老婆”,此处借丈夫的语气自述,将其无赖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大量世俗化的城市口语、俗语的运用使《汉口竹枝词》更贴近汉口民众的真实生活。

如今,距离叶调元生活的年代又过了一百多年,《汉口竹枝词》对汉口的吟咏描写从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汉口民众市井生活的真实画卷,有助于我们理解清中后期汉口的文化风貌,进而寻找今天武汉城市的文化之根,就此点而言,《汉口竹枝词》中的诗歌作品意义已超越了其所存在的文学审美特质。

[本文为2010年武汉市教育局市属高校项目“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清中期汉口市井文化描写研究”(2010049)成果。]

[本文为2010年武汉市教育局市属高校项目“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清中期汉口市井文化描写研究”(2010049)成果。]

参考文献:

[1][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M].徐明庭.马昌松校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2]蒋和宝.俞家栋《市井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3]江浦等《汉口丛谈校释》[M] .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4]赵伯陶.《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J] .江淮论坛,1997,(4).

盛莉,女,江汉大学讲师,文学博士。

上一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对策 下一篇:《诗经》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