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战略失误难用战术修正”

时间:2022-09-16 03:52:19

正视“战略失误难用战术修正”

日前,有权威媒体请专家们谈如何破解城市“堵局”。其中有个观点给我印象极深:“战略的失误要用战术修正,何其困难!”

如今,中国许多大城市纷纷陷入“堵局”。有报道称,在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已从中心区扩展到全城,而且正逐步扩展到北京以外。谈到北京拥堵原因,有专家云:这和早期规划失误有很大关系――“同心圆”式扩张模式加之城市功能布局严重失衡。比如学校、医院、图书馆、演出场所……城市中心集中了大量优质公共资源,人流从不同地域汇集于此,交通拥堵在所难免;由于大量商务区和行政办公区集中于市中心,大量人群住在外环和城郊,加剧了交通拥堵。城市规划预见性不足,城市产业布局失衡,实际上已经埋下了交通拥堵的“隐患”。当实际拥堵问题出现后,再去对已有规划进行改良,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换句话说,试图从战术层面修正战略层面的失误相当困难。在“十二五”规划中,不应再犯这个“老错误”。

“细节决定成败”早已深入人心。这当然有道理。一个典型事例是,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爆炸,就源于一小块泡沫脱落后击中了机翼隔热系统。但我们不能忘了,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就“细节”和“战略”而言,“细节”是否完美固然对事情成败很重要,但要是“战略”错了,“细节”再完美也没多大意义。从这个角度看,“细节决定成败”应有个前提,即在科学发展战略指导下。“战略”科学,“细节”才有意义,行动才能事半功倍。在城市建设中,这点也尤其重要。若是规划有误,“细节”方面建设就难以发挥良性效应。专家们之所以从规划层面看交通拥堵,甚至提出“城市总体布局决定城市交通成败”,也正是希望城市决策者能更重视战略思维,使战略性决策真正经得起检验,尽量避免用“战术修正”去解决“战略失误”问题。

事实上,战略失误问题也早已不再局限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上。比如央视曾报道了内蒙古清水河县那个“烂尾城”情况。内蒙古清水河县年财政收入只有3000多万,是个部级贫困县。10年前,在离老县城26公里处开始建新城。10年过去,耗去上亿元资金,只建了座“烂尾城”:由于财力实在贫困,小马拉不动大车,工程终遭搁浅。从建设投资估算表上可见,清水河县新区项目需要资金约61亿元,其中仅利息支出一项就需1.2亿元。也就是说,就算清水河县人民不吃不喝,也需要4年才能还清利息。看看类似事情,我们又怎能不以“战略失误难用战术修正”为警示?

正视“战略失误难用战术修正”,说到底就是要真正用科学规划来引领城市建设发展。一是规划要经得起“回头看”――有预见性,经得起历史检验;二是要经得起“向前看”――有前瞻性,经得起未来验证。为此,或许最需要避免所谓“官大标准”。有位专家说:自己参与过一些重大规划编制,感受特深的是,“官大标准”较普遍――谁官大,谁就说了算。比如某市曾请专家搞规划,因意见有分歧,决策者竞说:是我们花钱请你们来做规划的,你们就应该听我们的。以这般态度“兼听”,怎么行?

正视“战略失误难用战术修正”,不等于放弃“战术修正”。在许多时候,战略问题也需要借助“战术修正”来不断完善。比如行人乱闯红灯也是影响交通畅通度的一个原因,而行人乱闯红灯既有个人素质问题,又和红绿灯设置不够人性化有很大关系。国外交通信号设置往往要看行人忍耐度调查结果。比如德国人忍耐红灯极限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这些国家红灯时间基本上就以市民忍耐极限为依据。我国很多城市交通要道红灯信号已超过120秒,很容易导致行人乱穿马路。比如有些地方公交线路过多重复设置,有些地方线路又过少,地铁口与公共交通衔接不便,一条轨道交通周边常常聚集着众多人口,这使得公共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也直接增加了交通压力。这些“细节”问题,就需要借助“战术修正”来解决。因这类问题大多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故而在制定“战术修正”方案时,一定要问计问策于民,充分吸收群众意见,从而使决策更科学。

上一篇:保持干事创业之锐气 下一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