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利益导向

时间:2022-01-31 03:23:23

在这一轮医改当中,政府财政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以“提档扩面”为主要内核的医保制度改革和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主要方向的基层医疗改革两方面,“钱”几乎发挥了决定作用。

由此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更多的患者能够看得起病,特别是对于生活在贫困线上下的患者来说,这就是救命钱,“小病靠拖,大病等死”的现象得以缓解。但是,“看病贵”问题的改观,却加剧了另外一个问题“看病难”:大型医院患者人满为患,床位一扩再扩,日均门诊量在1万人以上的医院日益常见,医疗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反而更加严重。

分级医疗体系尚未有效建立,综合性大医院又一再扩张——这令原本无序的医疗体系更加本末倒置。在针对这一新问题的众多解决办法当中,医联体被寄予厚望。今年“两会”期间,原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医改下一步最重要的是建立“医联体”——即以三级医院为核心,带着几家二级医院,辐射一片社区和乡镇医疗机构,实现城乡医疗统筹。

对此,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马晓伟进一步解读为,通过建设医联体推动分级诊疗格局,能形成倒逼机制,并促进相关部门完善管理、补偿、运行、监管等配套政策。对这些分散于编制、财政、发改、人事、医保等部门的职能,需要医疗管理部门主动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为改革的深化提供政策支持。

然而,学界对医联体却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体制机制改革不可能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实现,医联体难担此大任,改革难以为继。这一观点很有道理:上层建筑不明确,基层执行就难以取得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国家层面在推动不力的前提下,把新医改放权给了基层政府部门。

医联体的推行,对于大型医疗机构的好处直接、迅速,可以借此筛选出优质患者,攻城略地,确认市场地位。当然,衍生出来的问题,比如基层医疗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等职能是否会弱化,补偿机制、基药制度等既有医改新政如何对接等等问题,同样不容小觑。

医联体未必能实现改革设计者的初衷,却在另外层面有希望枝繁叶茂。因为医联体有两大好处,其一是调动起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初步参与进改革;其二是医疗资源有望实现局部流动。做到这两点,今后深化改革就有了基础。

当前,各地涌现的医联体模式颇多,各有各的智慧和思考。不可忽视的是,有实质性推进改革的地区,里面的关键因素是政府主导,关键是做好了两点:其一是要严格控制核心医院的规模,其二是要建立起以利益为导向的运营制度。而总理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还难。医联体要想取得进展,绕不过也离不开利益的参与。

上一篇:小学数学乘法教学反思 下一篇:有效利用数学课堂,排除审题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