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环节中“情境+问题串”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时间:2022-09-16 02:34:41

不同环节中“情境+问题串”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摘 要 本文就不同环节――导入环节、应用环节、小结环节探索构建“情境+问题串”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情境+问题串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99-02

“情境+问}串”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精心编制“情境”和“问题串”,确定学习层次,将知识、能力、情感等构成系列,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以“情境和问题”为线索和纽带,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或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分组讨论完成,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骤和速度进行探索学习,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标准的一种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本文就“不同环节”的“情境+问题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展开一些讨论,全面关注“情境+问题串”设计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一、导入环节设计“情境+问题串”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精心设计情境问题串导入新课,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产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建立知识联系,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求知欲进入活跃状态,为学习新概念、新知识、新技能作铺垫。

案例:

“比的意义”教学片段

情境: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张不同形状的长方形相片,请同学们欣赏。(师点击多媒体,出示相片,如下图)

问题1:请同学们选出你认为比较美的两张相片,将编号写下来。

(生开始“选美”)

问题2:请同学们统计一下自己“选美”的结果。

(教师将结果记录在黑板上:(1)1,(2)23,(3)26,(4)6)

问题3:为什么这么多的同学喜欢这两张相片呢?谁来说一说?

(由此引发了兴趣盎然的讨论,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初步感知比的意义。)

本环节的导入――“相片选美”情境,让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得出“相片”美的程度与相片的长和宽的倍比有关,从而自然地把“比”与“倍比”“分数”联系起来,这样就首先从整体上提示了“比”的本质。然后,通过教师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串,使学生发现比与除法的关系,得出比的意义。

由于本环节教学情境的生成具有丰富性、新颖性和独创性的特点,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抓住教学过程中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过程的有效互动和动态创造,促进了课内与课外知识的积累与应用、新知的形成与建构等方面的联系。

二、应用环节设计“情境+问题串”

一道好的习题不但能让学生应用新知识, 理解新知识,而且可以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充分挖掘例题、习题的潜能,精心处理教材,激活例题、习题的活力,打破模式化,对常规题目进行改造,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解题思维空间。

案例: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片段

问题1:刚才在解决问题时,在寻找有关条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呀?

问题2:一个足球56元,一个篮球48元。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一个排球多少元?都买篮球能买几个?

问题3:56元是一个足球的钱,6个是足球的数量,算出来的也应该是买足球的钱。怎么又变成老师带的钱了呢?

问题4:那么今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要应用了怎样的策略?

问题5:你觉得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通过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习题的教学,而教学中如何选择例题、习题,从而挖掘教材潜在的智能价值,充分展示教学功能,并使课本知识有效地浓缩。教师应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使一题多变,设计一串数学问题,从而揭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使知识系统化,克服某些思维定势,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环节设计“情境+问题串”

一节课结束, 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有疑”,有“疑”就对知识有“学而不厌”的追求。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的核心内容设计总结性的问题串,可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识、自我归纳和反馈的能力。

案例: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新知的途径方面进行总结。一位教师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问题1: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

问题2:在探索和验证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我们用了哪些方法?

问题3: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注意哪些问题?

问题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在课堂总结阶段, 该教师设计一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本节知识的提炼, 归纳出有关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一般结论和在做数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困惑,感悟新知的探索、应用,帮助学生整合所学到的知识,使之结构化,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和良好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魏书生教学理念的启示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