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视角下企业业绩评价方法演进分析

时间:2022-09-16 01:53:19

委托视角下企业业绩评价方法演进分析

摘要:伴随企业理论的发展,企业制度的演进以及企业经营目标的变化,企业业绩评价方法演变出了各种不同的评价模式。以委托-理论为基础轴分析了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存在依据和产生动因;其次,运用历史制度分析法结合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时间轴纵向分析评估方法的历史演进;最后,在基准轴和时间轴组成的二维平面上对业绩评价相关模型进行评价,并尝试探索评价方法的演进方向。

关键词:业绩评价;评价方法;委托理论;演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58-02

1 引言

随着两权合一的传统企业制度到现代企业制度的演进,企业的经营业绩逐渐成为利益相关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业绩评价逐渐成为组织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环节。对业绩评价的研究要从对评价方法的研究开始,评价方法的形成和演变以委托理论为思想基础,并且随着委托理论的发展以及评估体系自身缺陷的暴露,评估方法处于不断的发展更替中。

本文基于委托理论研究业绩评价方法的产生,利用历史制度分析法结合企业理论的发展分析业绩评价方法的演进、评价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业绩评价历史进程的回顾,使人们了解各种评估模式的优缺点,清楚各评估方法的适应情况,以及其发展方向,为企业实际业绩评估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2 业绩评价及业绩评价方法的演进

业绩评价方法的产生以委托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两权分离为实践动因,并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发展中向前演进。

2.1 业绩评价的理论基础:委托理论

西方传统的委托理论最早由Holmstrom通过借鉴经济学中最优化分析框架构建分析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而引入到管理会计中。该理论认为,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问题,业绩评价是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委托理论是构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2.2 业绩评价的实践动因:两权分离

业绩评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两权分离,两权分离的实践导致委托问题的产生。人可能会在企业利益的幌子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损害到股东的利益,基于此委托人就需要设计一套激励合约以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委托方便找到了业绩评价作为牵制载体。

业绩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在解决委托问题上具有很大贡献,王克敏、姬美光(2006)认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公司控制权监督,是避免公司亏损困境的关键;黄再胜(2005)认为基于客观业绩评价的显性激励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因两权分离而产生的问题;高晨(2008)认为主观业绩评价作为客观业绩评价的必要补充,有利于显性激励合约发挥作用,确保委托人人经营目标一致。委托方要将业绩评价真正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切实发挥评估系统的导向、激励作用。

2.3 委托理论与业绩评价方法的协同发展

评价方法随着企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而走向科学。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演进与委托理论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理论的发展为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及方法论的指导。

两权分离以前企业中不存在委托问题和业绩评价,此时衡量公司业绩的指标主要有早期管理思想指导下的成本指标和与科学管理理论相适应的标准成本指标。现代企业制度诞生后问题的产生对传统的评价方法提出了挑战,龚红(2003)等指出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引入,业绩评价方法由财务绩效评价方法发展为利益相关者评价方法;此后,根据Holmstrom的理论模型,学者们认为非财务指标的引入能够提供经理人行为更多的信息,利于加强监督。然而客观业绩评价可能引发激励扭曲等问题,促使西方学者研究并提出构建主观业绩评价方法以更好解决问题,Bull首先确立了主观业绩评价模型,用以衡量不可观察、无法证实的人行为。

3 业绩评价具体方法演进历程

3.1 业绩评价方法演进:基于历史制度分析法

本文基于历史制度分析法研究业绩评价方法的演进,历史分析主要试图探索历史在制度变迁中所起的作用,这种方法为分析制度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业绩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下文以方法产生的时间为顺序对各评估方法进行介绍。

3.1.1 传统型财务绩效评估阶段

19世纪,用于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的指标主要是成本;20世纪初泰罗提出科学管理思想并提出标准成本的概念,标准成本法对于降低成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成本指标难以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加剧的现实。60年代以销售利润率为中心的财务评价方法盛行,80年代形成了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体系,80年代末,西方会计界以现金流量作为度量公司价值的基础,掀起了一股现金流量的热潮。

3.1.2 创新型财务绩效评估阶段

1991年美国Stem Stewart公司发明了EVA(经济增加值),它是从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所有资本成本后的经济利润;Baeidor等人(1997)对EVA进行修正提出REVA作为公司经营业绩的度量指标,REVA=NOPAT-K*MV其中NOPAT为期末公司的税后净经营利润、K为资本成本、MV为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

3.1.3 综合型、主观评估阶段

凯文克罗斯和理查德林奇提出业绩金字塔把企业总体战略与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卡普兰和诺顿(1992)提出的平衡计分卡从四个方面: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学习与成长对企业绩效进行度量。1999年,思腾思特公司提出了EVA记分卡,它在EVA体系基础上,吸收平衡记分卡的非财务评价方法。然而,当人的业绩无法通过任何客观业绩指标来反应时,此时就应运而生了主观业绩评价方法。

以上是利用历史制度分析法,将各时期、各理论指导下的业绩评价方法总结在一个平面上,以方法为变量在整体的理论框架上研究体系的演化。

3.2 业绩评价方法演进评价:基于委托理论

各模型在形成初期都因其经济适应性、与企业经营目标一致性而体现出科学性,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原有方法缺陷的暴露等均需对已有的评估模型进行完善。

3.2.1 委托理论下的传统型财务绩效评估方法

成本指标注重事后分析计算、不便于成本控制(李2005),标准成本指标也不能满足企业对投资者利益重视的要求,20世纪后就逐渐被取代了。新古典主流企业理论指出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单位,在此过程中提出了以利润指标监督人的业绩。20世纪80年代杜邦分析体系建立,该体系产权思想明晰,通过对财务指标的层层细化能容易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王沛英,2003)。但先进的财务体系也存在弊端,王昌银(2008)指出财务评价注重对结果的反映,不能主动地进行分析和管理。为了强调收益的客观性,西方会计界以现金流量作为度量公司价值的基础。康翻莲(2007)表示使用现金流量指标,能够清楚地反映企业的现金流动状况,从而预测企业的发展能力。但由于现金流入与流出在确认时间方面存在缺陷,现金流量指标难以真正体现公司的年度经营业绩(李若冰,2008)。

3.2.2 委托理论下的创新型财务绩效评估方法

90年代EVA的产生适应了现代公司治理的需要,被认为是解决问题较为先进的方法。赵红(2003)指出EVA激励制度把股东、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在同一目标下很好地结合起来。但EVA方法不是完美的,孙立荣(2005)认为EVA在对利润进行调整时未体现企业绝对价值的思想,且不便用于不同规模企业之间业绩的比较。无论是EVA还是REVA都是会计指标,在反应盈利水平时没能透视出盈利的质量。

3.2.3 委托理论下的综合型

非财务指标能较好的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战略和业绩指标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黄文慧(2008)认为业绩金字塔着重强调了组织战略在确定评价指标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正确评价公司业绩作出了重要贡献。平衡记分卡的提出受到广泛接受,学者们认为BSC的优点在于它实现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战略与日常指标的结合,实现指标在层级间的分配。BSC也并非尽善尽美的评价系统,龚红、曾德明(2004)指出四个视角未能包括公司实际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王昌银(2008)认为非财务指标难以用货币形式统一计量,并且综合计分时平衡计分卡引入权重的思想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EVA记分卡作为BSC的改进,陈建红(2006)认为EVA记分卡明确了企业的总体目标,防止企业目标的多元化。将EVA置于平衡计分卡因果链的最终环节,终结了多种财务指标的混乱状况(王昌银)。

4 结论和发展方向

业绩评价模式背后的演进动因符合经济学上“理性人”的假设,利益相关方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评企业的经营绩效,这也是本文选择委托理论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原因。在高新技术时代,企业的核心能力、创新力成为评价的重点。绩效棱镜作为以促进创新为目标的业绩评价模式,能够评价企业创新的潜力;人力资本产权理论把关键成员看成是同财务资本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一种资本要素,以此为指导提出的以研究与开发为核心的创新业绩评价是评价方法的新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毛洪涛,王新.理论、经理层行为与管理会计研究――基于理论的管理会计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08,(9):47-54.

[2]王克敏,姬美光.基于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亏损公司财务预警研究――以公司ST为例[J].财经研究,2006,(7):63-72.

[3]黄再胜.企业主管业绩评价理论述评――一种激励的观点[J].当代财经,2005,(3):81-84.

上一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实施ERP与现有企业管理模式趋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