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动画中文化价值观与地域文化的隐喻符码

时间:2022-09-16 01:08:20

美日动画中文化价值观与地域文化的隐喻符码

[摘 要] 美日两国的动画影片虽然在制作技术与理念、价值取向与视角上都有诸多差异,但其共同之处在于:对自身地域文化特点或价值取向的深入体认和鲜明表现。本文拟通过近年来两国具有代表性的几部优秀作品的分析,对美日动画的这一特点尝试进行梳理、分析,相信对于当前尚处探索阶段的中国动画而言,应有可供借鉴的积极意义所在。

[关键词] 动画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价值观;地域文化

动画影片中的角色形象及其画面、音效等可直接诉诸观者的视听感官,但其潜在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往往由特定的文化符码的隐喻意象加以传达。动画的文化产业属性,在商业娱乐性之外,对价值观念的传播和地域民族文化的承载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准确把握自身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是发展包括动画在内的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美日等国动画产业的高度发达,除却先进的技术制作手段和完善的产业模式外,美国文化价值观念成熟的输出策略,日本对自身地域文化的深刻体认及在此基础上普世价值的构建显然也居功至伟,并业已成为两者动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一、美国动画中的文化价值观

美国动画的题材多涉及不同文化、文明和民族、背景。这种拿来主义的态度一方面是避免自身陷于僵化狭隘,得以安身立命,继而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因使然;另一方面也与美国文化本身是由不同种族、民族等多元文化杂糅形成的外在特质密不可分。非单一民族、历史沉淀尚浅、崇尚个人奋斗的开国历程,特别是对民主价值的较早践行的人本特点,特别是自二战以来迅速增长的全球影响力和与现今作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实力,其文化价值观致力于将美国描述为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义化身,着眼于诸如“拯救地球”类的宏大指涉和所谓普世价值的宣扬,美国动画的主旨思想也无外如此。

出品于2008年的Wall-E的故事围绕着主人公瓦力――一个做工粗糙的老式机器清洁工而展开。在人类已经移居外太空后的地球上,他孤独而又充实地活着。直到有一天,一个肩负为地球寻找植物使命的清洁漂亮而又无比先进的机器人伊娃突然从天而降,打乱了瓦力孤独、平静的生活。……全片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机器人形象。对爱情的执著是片中温情的一抹亮色,瓦力对伊娃一见钟情的执著让人动容,机器人尚且如此,人又情何以堪?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式动画:简单完整的故事,性格明晰的角色,跌宕起伏的情节编排和拿捏恰当的幽默分寸感。

该片对超前消费的恶果、人工智能的潜在危险、环保等美国乃至全球的诸多热门话题也有不无智慧的剖析:在资源消耗殆尽后,地球已无一丝绿色,到处遍布着不可降解的人类垃圾和工业文明的遗存,这是影片开篇为我们所呈现的末世景象。而片中人类不得不迁居到外太空飞船上的情节,在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后工业国家的寅吃卯粮般的消费文化及其生活方式所导致的温室效应势不可挡,环境恶化,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的当下,也自然有助于我们对其恶果有更为视觉化的联想。

伊娃对环保的使命感,尖锐讽刺了惯于坐而论道的政客们的所谓“责任”。而且,这种立意上的高远,能够老少咸宜,并未让人有刻板之感,全在于影片叙事策略的巧妙和定位把握得当。至于迁居到外太空飞船上的人类,由于吃喝拉撒睡都有机器人服侍,养尊处优的家畜式生活方式令他们个个就好像特大号的婴儿般肥胖臃肿,而饱食终日也使得他们变得无所用心,而不自觉地成为自己所创造的机器人的人质。高度发达的科技曾经并且依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作为仿生科技成果的人工智能,其高度进化对于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也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正是这些剧情编排,也使得我们对于这部动画影片平添了几分更为严肃的观影体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也没忘记对于美国价值观念的宣扬:看似憨直的瓦力最终成为传奇故事的主角却也正是美国主流价值观念中所推崇的小人物历经种种磨炼最终实现梦想的生动写照。

而稍早些的《动画超人》这部影片的视角则更为贴近现实:蛰伏于琐碎生活中,被垃圾食品催肥了肚腩的“退休”超人,在竞争激烈的工作、平庸但又刻薄的上司和反叛期的孩子、神经质的配偶间左奔右突,精疲力乏。这位陷入中年危机的超人的尴尬状态,无疑隐喻了经济低迷的当下,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的真实处境。

这个时常沮丧、偶尔心伤的超人较之不食人间烟火、无所畏惧的腱子肉显然更为平民化。而超人最后重披战袍,惩奸除恶的行径则不折不扣地顺应了“后911”时代美国民众的普遍心态,满足了他们的冒险天性和正义感,也成为美国所标榜的世界警察自我定位的象征符码,这使得《动画超人》不仅与时俱进地掐准了时代的脉搏,扶正了因双子塔的倒掉而有些许颤巍巍的美式价值观念,更因其对美国社会中产阶级入木三分的传神刻画而深获人心,大受欢迎。

青少年是动画影片的消费主体,而围绕着他们的成长也成为各国动画影片乐此不疲的永恒主题,《动画超人》也不例外,但对此的表现却脱离了人们惯常的思维定势:孩子们不是因能力的比较劣势,而是由于承继了超人父母的基因所以破坏力惊人才心感自卑,问题多多。这种戏剧化的新鲜火花也使得随后情节中超人父母引导孩子们如何恰当运用自身的超能力时的煞有其事更让人忍俊不禁――“每个人都是平凡的,每个人也都是与众不同的。”这一典型的美式教育理念,被该片演绎成反之亦然的逻辑严密。

不可否认,美国动画倚靠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在此基础上的人才储备和技术研发力量,但美国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捆绑于包括动画在内的美国流行文化产品中,之所以能在全球攻城略地,形成霸主地位,更重要的原因,笔者认为,还是在于对自身文化价值观的深入体认,这是美国文化成为流行的强势文化的重要利器。

二、日本动画中的地域民族文化

与美国动画常以轻松诙谐的娱乐方式宣扬其浅显的所谓普世性价值观念不同,作为少数几个可与美国动画相抗衡的国家,日本无论是动画制作的技术取向,还是关注的基点都与美国有着鲜明的差异。其代表性的影院动画作品也多以强烈而独特的地域性和对人性的深度剖析而见长,作为日本动画领军人物的宫崎骏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他民族风格鲜明,人文内涵博大的佳作,为日本动画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千与千寻》是宫崎骏进入新千年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部影片沿袭了宫崎骏动画一贯的细腻画风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凭借其深刻的人文内涵,独特的文化隐喻,天才的艺术表现力击败诸多佳作,一举夺得第52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也开创了动画影片夺得最佳影片的先河。

小女孩千寻随父母搬家到乡下,在路上误入神域,父母因为禁不住食物的诱惑而变成了猪,千寻也变成了没有来由的“千”。“千”为了不被变成猪,为了拯救父母而不得不留在巫婆掌管的神域中拼命工作。在历经各种艰苦的磨砺后,的她逐渐学会了忍耐、谦让和助人。她帮助了自我迷失的小白,无面人和宝宝,让他们或摆脱了咒怨、或寻回了自我,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让父母重新变回人,这也标志着她成长礼的完成:褪去了胆小冷漠、不谙世事的青涩,坚强勇敢和智慧是她对真实自我的体认。所以,《千与千寻》的主题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寻”。于是,千带着无面人、宝宝踏上了灵魂救赎之旅的一段场景也成为该片对人格、人类心灵的反思最具代表性的隐喻指涉:碧波浩淼中的一行铁轨指引着远处的一列火车缓缓驶来,水中的站牌、孤独的行者和房屋从眼前掠过,透明人们默默下车,黄昏的旅途中,车窗外掠过的盏盏路灯透出斑斓的灯光,映射着空旷的车厢,褪去欲望的灵魂尽管孤独,但那是真正的人生况味……

地域文化是以 “历史地理学”为中心展开的文化探讨,它至少有四个构成部件:地理环境、语言风俗、性格特征和文化心理。它是某一地域的原住民千百年来在风俗习惯、价值取向、文学艺术,等方面趋同的集中反映,都有自身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有风貌和深厚的文化意蕴。狭长岛国的地理条件,资源匮乏,民族单一,人口稠密,更时有台风、地震,甚至海啸的光顾,使得日本民族的忧患意识来得十分真切和紧迫,而生存的不易所激发出的不仅有锅炉爷爷般的勤勉坚忍,也不可避免地会滋生如无面人般冷酷嗜血的好勇斗狠。而其民族历史的文化混杂也有压抑与抑郁,这些因素对于日本国民性的形成影响颇深,也使得日本人的国民性格阴郁而复杂,小白就是如此。而那些被各式欲望裹挟的失却灵魂的带着假面的透明躯壳,我们则不难窥见其中集体无意识般的内心图景,影射了日本深刻的社会病理。

在另一部堪称史诗动画作品的《幽灵公主》里,宫崎骏从日本历史演进的视角切入,更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无从化解的仇恨与和平共生的至难。这部影片的主题之沉重、画面之恢弘、音乐之动人、都远远超越了人们对于轻松、幽默、低龄化动画影片的惯常思维和期待。

故事发生在日本中世纪的室町时代,在女首领艾波仕的率领下,麻风病人、娼妓这样的边缘弱势人群在森林里建立了自己的乐土――塔达拉城。而由于炼铁业的发展,人类对森林的砍伐与破坏也变得愈加猖獗,生存受到极大威胁的动物们在野猪神、犬神带领下向人类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对自然和神灵保持敬畏的虾夷族少年战士阿席达卡,为了保护村子,杀死了一只由野猪神演变的“业报神”而身中诅咒。为了寻找人类遭到报复的根源,他来到塔达拉城,遇到了已完全融入麒麟兽主宰的森林,对人类充满仇恨的幽灵公主――少女桑。阿席达卡目睹了一场场人与自然惊心动魄的血战……

影片中,阿席达卡试图调解人类与自然冤冤相报争斗的徒劳,使得影片自始至终都笼罩在悲怆的氛围中。显然,影片的创作意图更多指向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存续要以自然的毁灭来换这一基点。在这一点上,宫崎骏表现了对欲壑难平的人性的悲观。人的发展欲望与自然生态和谐的平衡,就如寒夜里想互相取暖的两只刺猬一样,是亘古不变的两难境地,但最终就像刺猬不断地尝试总能找到痛苦最小的角度相互温暖,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应作如是观。

三、结 语

通过对美日动画影片的民族价值观和地域文化的梳理,也从另一个角度反证了现阶段中国动画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对自身传统价值的深度缺失和民族风格表现手段的苍白。而如若对本民族文化观念的理解和阐发都如此差强人意,从更广博的跨文化交流视野和更为宏大的叙事策略中寻找认同,自然更是无从谈起了。

[参考文献]

[1] 秦刚.试评宫崎骏90年代的动画电影制作[J].当代电影,2001(05).

[2] 月度推荐――动画超人[J].看电影,2005(03).

[3] 白晓煌.日本动漫[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寇强(1974― ),男,四川成都人,美术学硕士,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油画艺术和动漫设计。

上一篇:《命运呼叫转移》:命运的改变,呼叫完成转移 下一篇:《耳朵大有福》:平民贺岁喜剧话语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