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大有福”的张猛

时间:2022-05-04 12:54:54

“耳朵大有福”的张猛

嘉宾简历:

1975年出生,1995年考入中戏舞台美术设计专业,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就读电影文学专业。读书期间,即开始影视剧本的创作,如《冰裕沟》、《今天是个好日子》和《我的新娘》等影视作品,并创作了家喻户晓的小品作品《功夫》和《说事儿》,其中电影剧本《耳朵大有福》曾在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上获奖。2007年,拍摄了电影处女作《耳朵大有福》,该片是长影2008年推出的平民贺岁大片。

访谈实录

初见张猛,便完全被其浓烈的书卷气裹挟着,一副黑框眼睛,一身休闲服,人也很是随和。但话语间充盈着的那份独特鲜明的电影理念,则彰显着他年轻的自信。记者与之交谈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导演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对拍胶片电影的那种亢奋,更能强烈地感受到他对于“电影”这个艺术载体深深的期待及满腔热情。

电影文学:张导,您好,首先向您表示祝贺,恭喜您的处女作《耳朵大有福》已在全国公映。该片是您的电影处女作,2002年您曾拍过的一部117分钟的纪录短片并在柏林电影节的青年论坛上亮相且获得好评,能否这样理解该片的雏形来源于它,或者说是它的电影版?最初是什么触动您拍这部纪录片,而后又拍了这部电影的?

每个人每件事情的第一次几乎都让人记忆犹新,更何况是第一次拍胶片电影这样让人终身难忘的事,所以恭喜是必然的。但张导之前的同名纪录片也同样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张导听后,连忙解释,怕同名的片子引起误导,便较详细地向记者介绍了之前纪录片的一些情况。

张猛:两部作品是不一样的。仅从形式上说一部是纪录片、一部是电影,从内容上说也不相同。纪录片是2003年回家过年的时候拍的,有一个从小看我长大的人叫王连昌,也是作品的原型。他那种生活方式特别好,每天都处在无忧无虑中,到处去吹牛,最初吹牛的依据是他收来的《美国之音》,因为他的消息比别人早一些,所以他几乎永远是消息传递最快的人。当初拍纪录片《耳朵大有福》时跟现在这部电影完全是两个概念,因为当时是有那种消息传达的感觉,就是要把听来的资讯传播出去,比如说今天伊拉克战事如何、美国有一架飞机又怎样了,他就会比别人先知道那么一天,到第二天时,别人就会说,你的消息真挺灵通的。最初就是源于这种东西,他得到消息后就要不停地去传播,而且传播同一条消息,永远都是按照他的那种生活轨迹去传播,比如说早上起来,他要到早市,然后到公园晨练,而后去澡堂洗澡,找朋友去喝酒等等,所到之处都要说那些消息,而且是同一条资讯,并且是一如既往,每天都是这样。我当时拍纪录片时,拍了他一天的生活,等于把他退休后的生活都浓缩到一起,用一天来展示,记录他一天的生活轨迹。他的生活并不是那种多姿多彩,但他有一种要走到所有人前面的一种感觉,他能考虑到我要比你消息超前,这是他小小的一个心理满足,有种优越感。而这个优越感只源于他有一个收音机,并且他比别人起得早。这是一部纪录片,所以就把他生活中有意思的东西都断章取义地截取出来,也叫《耳朵大有福》,但是同名电影和它完全是两回事。随后受到这个启发我就创作了电影剧本。而4年后能拍,又点燃了我的电影梦想。

电影文学:电影名字来源于一句百姓俗语――耳朵大有福,片名是怎么考虑的?围绕在主人公王抗美身边的都是――用东北话说的那些“闹挺事”,无福可言,为何还说“有福”呢?

乍看片名――耳朵大有福,很是喜庆,再看主演――范伟,便先入为主地以为这是部喜剧片,可看后却完全是另番感慨。

张猛:“耳朵大有福” 是一种宿命的东西,是东北的一句谚语,它给人的是一种内心的安慰,他耳朵大就觉得自己有福,并一直奔着有福的东西去面对生活,如他面对一件没有福的事情也会以有福的心态去面对,就是乐观、积极的心态。而且早前的那个纪录片中的主人公叫“王大耳朵”,因其耳朵大,所以成了生活中的外号。而且我觉得“耳朵大有福”是一种内心当中面对生活的一个态度,而实际上有没有福和耳朵大小无关系。随后电影也延用了这个名字。

电影文学:您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兼导演,在创作这部电影剧本时, 您感觉创作的难点是什么?

张猛:《耳朵大有福》最难的是一个流程式的剧本模式,实际上是一个24小时的故事,在24小时中如何去截取他生活中最精彩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时间段。比如说截取他几个生活中的状态,然后放到剧作中,在剧作中这叫没有冲突的影片,在没冲突中找到一个起伏的点,这是最难的。不是按照以前人与人间的冲突结构的,完全用他内心的情绪来结构全篇。而且要考虑你截取的东西有没有特点。情绪的高潮不是用语言来解决,而是考虑用何种人物状态来解决,表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张导之前从事编剧工作多年,而这次又编又导,话语间则洋溢着对本片“编剧”的信心满满。

电影文学:故事原型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您在拍摄中是如何把握把影片和他的真实经历融合在一起的?拍摄影片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张猛:我只不过选择了纪录片中人物的一个生活流程,而在影片中则是重新塑造了一个人,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只不过是借了当初的那个名字。拍摄影片感触最深的,毕竟这是我第一次拍片,对我来讲挺冲动的,一直有种亢奋的弦或者说感觉在绷着。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张导两度间停几秒,可见拍片时的那种冲动和亢奋让他记忆深刻。

电影文学:有人说这是一部“状态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风格化”的影片,那么您认为这到底是部什么样的电影?

上面两种说法是两位很有影响的影评人在自己博客中对这部影片的评价,而张导对于这些前辈的关注也表示了感谢,言语中很是谦恭。

张猛:我在拍前,没有把自己界定在“状态电影”或者“风格化”影片间。像我们这一代年轻导演,比如我是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影响,像《警察与小偷》、《大地在波动》等等。因为我觉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那个时期和我们这样一个时期有一种联系,底层人的生活状态比较接近,也就是社会变革中人的那种状态。风格化源于剧本的那种结构,没有故事冲突,又让人看完之后,随着他的情绪起伏。不像以往那种有一个大的故事结构,这个就是一根线,应该是一部风格化的影片吧。但无论是“状态电影”还是“风格化”影片,我觉得后来他们说的一句“你能把导演的东起来”很好。没有为风格而风格,是在状态中流露一种风格。

看片中,背景的同期声和场景的特殊选定均让记者耳目一新,对于这样的设计更想听听导演的用意。

电影文学:在影片中,背景同期声几乎贯穿全片,而无所谓的影片主题曲,为什么这样设计?

张猛:我觉得在生活中谁也不会给自己设计一个主题,你的心情是随着不同的声音而改变的,比如,偶尔经过的一个店铺放的音响就会改变你的心情,而不是我要强加给一个人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我的这个作品完全是用背景声音来改变心情。而且背景声音和他的心情是断章取义的,是营造一种不经意间的感觉。而且背景音乐没有渲染什么,只是衬托一下心情。

电影文学:该片的背景同期声多为流行音乐和革命歌曲,这两种音乐对比鲜明,是有意这样设计的吗?而且某个音乐对应某个场景,也是事先设计好的吗?

张猛:这里大多都是广播、电视正在放的流行歌曲,几乎随时打开它们,就可以听到那些歌或者说旋律。而革命歌曲,对于一个人来说一辈子真正能记住的歌曲到最后也就几首,到最后沉淀在脑海里的还是最开始会的那几首歌,本片的王抗美就是,他永远沉浸在长征组歌的那个阶段,而且他有那种怀旧感,而且会一点文艺,他的心情就极其不一样了。

电影文学:有人说影片展现的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环境十分真实可信、有生活实感,让人对这一环境产生了一种感同身受的共鸣,也有人说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多于残破、声音过于嘈杂,您选定这个环境,所要传达怎样的信息,或者说意图是什么?

张猛:无论选择哪个场景,大部分都是正在拆的或正在建的楼,拆和建是一样的,有一种东西废掉了,又有一种东西重新燃起来了。因为只有拆才能再建。这和主人公王抗美的心情是一样的,我只有忘掉过去的东西,我的明天才会更好。是有意为之这样选取场景的。

电影文学:在影片里的道具中,那张周而复始的在王抗美手中写有周杰伦的一元钱纸币和王抗美家中那个由灯管做成的鱼缸,均多次出现,它们所要表现的寓意是什么?

两件道具很独特,张导说,剧中主人公家里的所有道具都是自己亲自精心设计和挑选的,每一件都花了很大心思,特别是那个让鱼只能直上直下的灯管鱼缸。

张猛:一元钱纸币说明货币的一种流通,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只有我进入到消费的状态中,我在这个链条当中,我才能创造价值。而这个一元钱也一直在这个中间游走。只有我劳动了,我才能赚得这一元钱,而后能花掉买取别的。而上面的“周杰伦”的字,只是一个符号。鱼缸中养泥鳅则代表一种生活情趣。那种形状的鱼缸其中的狭小空间只能直上直下,要么上去要么下来,是代表主人公的一种心情的。

电影文学:电影中王抗美唱了《长征组歌》里的一首歌,而且这首歌两次出现,在影片结束,他是唱着这首歌骑行在深夜无人的大街上的,让人感觉退休后他将要走的是全新的生活道路,如同新长征一样,可以这样理解吗?

张猛:可以这样理解。

张导笑着回答后,对记者说,大家能领会他的这个用意,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电影文学:想知道电影最后成片出来与您想象中的那个电影比怎么样?

张猛:基本吻合。因为我在拍前,所有的镜头我都画出来,每一场戏我都画,而且都已经是设计好的。但也有随意的东西,但基本和画纲吻合。

电影文学:《耳朵大有福》当初在选择演员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主演为何选择范伟来饰演?您认为他所诠释的主人公表现如何?

问及起本片,不能不涉及本片的主演,而张导在说起范伟时,对事先能选定他来演,很是庆幸。

张猛:4年前,第一稿就给了范伟。因为我觉得他身上有那种小人物的东西或者说感觉。片子出来后,比我想像得还要好。他是一个特别认真、很有功底的人,当初剧本创作的时候,比如说提纲出来的时候,所有空白的地方、连纸后面他都标注了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

电影文学:有人说看后令其手舞足蹈,有人说看后令其心酸五味杂陈,您希望传达给观众怎样的信息?您给自己制定这部影片的预计目标了吗?最想让观众从中得到什么?

张猛:传达给观众的实际上是痛并快乐着。你看王抗美的时候,是快乐的,但越快乐越心酸。我觉着这是导演追求的一个境界。不是大悲大喜,也不是小快乐,但有一个度。影片传达着一种快乐,可观看时心里却酸酸的。

看片会上,当影片结束灯光亮起的时候,下面每个人的表情都不尽然,而五味杂陈正是记者心中的感受。正如导演所说的是“越快乐越心酸”。

电影文学:影片的字幕出现韩国翻译,这部影片要在韩国上映吗?

张猛:对,韩国上映,它是中韩合拍片,会在韩国专门的文艺院线上映。

电影文学:影片的创作和诞生您都亲历亲为,并且该片已在全国公映,能谈谈这部电影留给您的是什么吗?

张导在回答前长出了一口气,语速很慢地回答道。

张猛:亲历亲为是应该的,这是我第一次拍片,我的精力都放在上面是正常的。

电影文学:此片后,您的下一步有什么计划安排?

张猛:我觉得我的作品至少前三部要自编自导。11月底,第二部将拍《钢的琴》,剧本也是我自己写的。

伴随着采访稿的刊发,《耳朵大有福》已在新年伊始与全国观众见面了。再次见到张导,已是在刚刚举行的电影纪录片《小狗拉车》的开机仪式上,见到张导在片场中忙碌的身影,衷心祝福张导能伴随着《耳朵大有福》节节攀高的票房继续实现着自己的电影梦想!

上一篇:当下底层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 下一篇:《命运呼叫转移》:命运的改变,呼叫完成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