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你被“忽悠”过吗?

时间:2022-09-15 11:43:02

案例一

国际展会未展先易主

展商无奈抱团追款

展会名称:2012第七届中国国际

机箱机柜及钣金加工展

展览时间:2012年5月30日-31日

被“忽悠”之经过:

早在2011年10月,展宏展览有限公司就开始为所谓“上海国际金融银行技术与设备展览会”招展,但由于招展不力,加上经营不善,早在展览开展前就已破产,由上海顺起展览策划有限公司“接盘”,负责展览主办承办工作。

由此,本应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原世博主题馆)举办的“上海国际金融银行技术与设备展览会”变成了在上海世博会展中心(原世博会非洲联合馆)举办的“2012第七届中国国际机箱机柜及钣金加工展”,让多位参展商大呼上当。

5月31日撤展当天,主办方与众多展商僵持不下,躲过警方和媒体而溜之大吉。撤展当天上午,众展商的不满情绪达到顶点。主办方工作人员被团团围住,警方及时介入,媒体也闻风而至。据北京某展商马女士回忆,当时主办方与众多展商现场谈判,双方对合同款的退款比例达不成共识,最后“人找不到了”。

记者从多家参展商以及协调相关事宜的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处了解到,截至目前,包括已经与主办方签订退款合同的八家展商在内,没有一家展商收到主办方(顺起和展宏)的退款。

撤展后第二天,十多家展商共20多人来到浦东新区工商局求助。但据记者了解,由于主办方在外地,展商被建议“走法律程序”。但上海某参展的交通科技公司负责人赵先生告诉记者,如果去法院处理,一来周期长,二来许多外地展商“耗不起”。由此,一些沪展商主动承担起联络工作,每家上海公司在开展日常商务活动外,还负责联络近10家外地展商。上海某电子科技公司总经理李先生称,正在考虑将近50家“受骗展商”汇总到一起,抱团以形成合力。

启示与反思:国内办展进入门槛太低

对外招展用国际,对内签场地合同用国内,主办方有欺诈和虚假办展的嫌疑。因为办国际展览,需要拿到市商务委批准,而办国内展览,只需要当地工商部门备案即可,马红定还称,由于现在门槛低,花个10万元就在工商部门登记开展览公司,几个人,几个电话,几台电脑,到处骗,这种情况不少。

据了解,这种多年来的乱象源于国内展览缺乏审批制度。目前国内展览的具体制度不完善,主办方内外宣传的展览主题是不是一致?场馆需不需要负连带责任?都是相关部门需要审查的。

案例二

国际环境监测仪器

展现“大杂烩”

展会名称:第五届中国(北京)国

际环境监测仪器展览会暨高峰论坛

展览时间:2012年11月20日

被“忽悠”之经过:

2012年11月20日,EMIE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环境监测仪器展览会暨高峰论坛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各路传媒记者一大早前往报道。但是到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之后,在各个展馆中一直未能找到环境监测仪器展览会。记者在注册时询问展会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也支支吾吾,并未告知展会开展具体地址。记者通过查询资料,联系展会方,咨询参展人员,被告知在7号展馆举办的会议的名称为“2012年中国国际高空作业机械、安全防护用品及清洗设备展览会暨论坛”就是此次展会。

据参展人员人透露,此次展会是第一次举办,但是在宣传册却写明不是第一次举办,这让很多参展商都感觉被欺骗了。

展会上,也没有见到展会人员统筹协调。参展人员也是冷冷清清,还比不上展商人数。记者注意到有几家企业已经搭好展,但是都没有来参展。

一位新加坡展商大吐“苦水”:听说在北京有一场大展会,自己专门从新加坡赶过来,可是看到的确是各行企业混杂,参展观众寥寥,效果很不理想。他出示了邀请函,气愤地说:“在新加坡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中国的展会是不是应该要规范一下呢”。

启示与反思:我国展览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企业参加展会每次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非常巨大。一些大型规范的展会确实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对企业品牌的拓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不规范的展会,则浪费了企业的人力、运输、展位费以及搭展等综合费用。

尽管我国展览业在近20多年里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就展览业的规范性、竞争力、效益水平而言,我国展览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国际展会巨头的做法与国内展会公司草率行事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商缺乏现代参展经验和市场意识,同时缺乏行业标准和展会评估机制,缺乏有效的行业规范和自律规则,很难真正与国际接轨。一些展会的主办方急功近利,展览场地、运输、装修、商务、卫生、消防等各项服务费用缺乏标准,规范化、公开化程度都很低,很多费用收取后服务却不尽如人意。

另外,随着展会的细分,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采购方的成本控制增强,互联网时代全面普及等因素的产生,现场展会已经不在受专业观众的青睐,因为他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中国乃至全球的产品,满足需求(互联网365天不落幕的展会)。用户群就不会再浪费时间、费用、物质、人力等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了解自己的需求性产品,这就是造成展会冷清的主要因素。那么那些依赖展会营销的企业是不是该考虑一下其他的拓展营销方式呢?企业营销将何去何从呢?我想睿智的企业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做出有效调整。

案例三

4天“零成交”创尴尬纪录参展商质疑“骗展”

展会名称:2012上海雕塑品、艺术品、收藏品及礼品家居用品博览会

展览时间:2012年12月7日至12月10日

被“忽悠”之经过:

这场曾被宣传为顶级行业盛会的展览成了参展商的“独角戏”,并引发上百名参展商的不满和投诉。

“几乎九成以上的参展商4天没做成一笔生意。”来自浙江的参展商张先生反映,“零成交”“零咨询”的结果创下许多参展商的纪录。张先生是做工艺品生意的,接到上海新阳展览的业务员电话邀请来沪参展。在招展邀请函上,新阳展览宣称支持媒体有数十家,将对展会进行非常集中的报道。此外,该公司还将利用6年积累的数十万条艺术品、收藏品资源,发送请柬30万份、发送电子请柬100万份。最让张先生心动的,莫过于邀请观众列表中的收藏者、投资者、经销商、商、星级酒店、房产开发商、装饰公司等潜在客户。

然而,张先生和同事带着展品来参展后,却发现逛展会的人寥寥无几,九成以上的观众是冲着免费礼品来的退休老人。张先生说,主办方把高端展会搞成了庙会,导致大部分参展商白忙一场,没有丝毫成果。一位美国客商做的是欧美古董家具生意,花了24万元来参展,结果同样一无所获。

“食品、围巾、鞋子也设摊甩卖,根本就是大杂烩。”同样来自浙江的参展商许先生做的是奢侈品生意,新阳展览许诺的高端展会在他眼里成了“特卖会”。更让许先生难以接受的是,主办方没做任何宣传,就连光大会展中心一楼也没有指示牌引导观众前往三楼,更别谈对外宣传。

由于对主办方十分不满,参展商从第一天就开始与新阳展览交涉。12月9日晚上10点多,新阳的负责人承诺退还每个参展商40%展费后提前清场,将原来4天的展览压缩到了3天。部分参展商已经以新阳展览涉嫌诈骗为由报警,涉案的共有100多名参展商,展费从几百元至几十万元不等,展费总金额在100万元左右。

启示与反思:“骗展”的手法多

目前“骗展”的手法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两种方式,一是在宣传过程中夸大自己的组织能力,附加上许多可能根本没有合作关系的主办单位、权威机构和支持媒体名录,以此增加可信度和权威性;二是在展会宣传上夸大其词,过分地甚至虚假地放大各种数据和质量,很多企业往往看到宣传资料中与之有业务关系的大型企业或观众参与,便盲目参展了,结果往往损失严重。

而主办方为规避风险,往往在承诺时吹得天花乱坠,却不肯在书面合同中对具体内容予以确认,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签订正规合同,导致参展商事后维权困难。“其实主办方只要抓住两点就成功了,一是参展商没有有力证据,二是参展商耗不起。”也准备离开上海的张先生说,多呆在上海一天,便要增加成本,扩大损失。

上一篇:一个学生的音乐梦 下一篇:文博会助力“文化坪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