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例子宫内膜炎患者的治疗体会

时间:2022-09-15 11:31:21

98例子宫内膜炎患者的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对子宫内膜炎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和传统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探究并总结治疗体会。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98例子宫内膜炎患者,将她们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常规组各49例,其中治疗组采用的是联合治疗的方法,即西药抗炎药物及人工周期配合阴道冲洗上药等方法,常规组则采用传统的广谱抗生素治疗,然后对照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在98例患者中,治疗组中完全治愈的有42例,好转的有8例,无效的有1例;常规组中完全治愈的有31例,好转的有6例,无效的有12例。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具有明显差异(P

结论:相比于单一的抗生素治疗,联合治疗的效果更好,治愈率和康复率更高,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子宫内膜炎联合治疗抗生素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19-01

子宫内膜炎是医学上比较常见的妇科炎症,它是由于女性子宫内发生炎症而引起的疾病[1]。子宫内膜炎会影响到女性的整个宫腔,主要临床症状有不规则的阴道出血、月经不调、下腹胀痛、白带增多等。子宫内膜炎按照病程长短可以分为急性子宫内膜炎和慢性子宫内膜炎两种[2]。子宫内膜炎在医学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广谱抗生素治疗方案或者西药抗炎药物及人工周期配合阴道冲洗上药等方法联合使用的联合治疗法。文章对这两种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研究对比,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98例子宫内膜炎患者,将她们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常规组各49例。在治疗组中,患者年龄为26~58岁,平均年龄为36±6岁。在常规组中,患者年龄为25~61岁,平均年龄为37±5岁。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不规则的阴道出血、月经不调、下腹胀痛、白带增多等[3]。

1.2治疗方法。首先对常规组采用常规的广谱抗生素治疗,选择患者的经期进行抗生素治疗,疗程为3个。在疗程期间,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随机选择患者进行分泌物培养和药敏试验[4]。并且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治疗组进行联合治疗,采用西药抗炎药物及人工周期配合阴道冲洗上药等方法[5]。首先也是给患者进行广谱抗生素治疗,治疗方法和常规组一致。这时需要根据药敏试验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直到患者的症状体征逐渐消失,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阴道冲洗上药,以防止阴道出现感染现象。

1.3效果评价。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完全治愈、好转、无效三个等级评价。完全治愈为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身体恢复正常。好转为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

1.4统计学分析。对统计数据采用SPSS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的数据以(X±S)表示,两组数据的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如果P

2结果

在98例患者中,治疗组中完全治愈的有42例,好转的有8例,无效的有1例;常规组中完全治愈的有31例,好转的有6例,无效的有12例。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具有明显差异(P

3讨论

子宫内膜炎是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对女性患者的伤害比较大。在医学上治疗子宫内膜炎主要有传统的常规治疗法即广谱抗生素治疗法和西药抗炎药物及人工周期配合阴道冲洗上药等方法联合使用的联合治疗法。广谱抗生素治疗法是通过抗菌能力比较强的药物进行治疗,以杀死宫腔内的细菌来达到治疗子宫内膜炎的效果。而西药抗炎药物及人工周期配合阴道冲洗上药等方法联合使用的联合治疗法则是在广谱抗生素治疗法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周期对女性阴道进行冲洗上药,以防止在治疗过程中的阴道感染。从治疗效果上看,此次研究在98例患者中,治疗组中完全治愈的有42例,好转的有8例,无效的有1例;常规组中完全治愈的有31例,好转的有6例,无效的有12例。相比于单一的抗生素治疗,联合治疗的效果更好,治愈率和康复率更高,值得广泛推广。

在医学上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抗生素通常会选用青霉素等药物,但是如果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一些由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所致的子宫内膜炎,则会对这些抗生素没有任何反应,因此在进行治疗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治疗是否有效,效果不佳应立即培育出更好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且治疗要彻底,以防再次复发。

参考文献

[1]王青.160例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1(08):171-174

[2]郭亚芳.60例子宫内膜炎患者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26):120

[3]王丽娟.80例慢性子宫内膜炎治疗体会[J].中外医疗,2009(18):191

[4]刘云云,邱秀群.浅谈30例慢性子宫内膜炎治疗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10(07):76-77

[5]王春香.40例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治疗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8(04):24-25

上一篇: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探讨 下一篇:经后腹膜途径腹腔镜下肾切除术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