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选材成就美文

时间:2022-09-15 11:00:19

“四要”选材成就美文

《考试大纲》明确提出,写作中要做到“材料丰富,论据充足”,“材料新鲜”。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文章在材料上都应该具有丰富、充足和新鲜的特点。

写文章好比做衣裳,都有选取材料的问题。如果选择上好的面料做衣裳,做出来的衣裳就美观、挺括。如果面料质地低劣,即使工艺高超,也制不出好服装。所以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

作文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感受和认知,离不开课内、课外的阅读积累。中学生作文材料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1)亲身的经历、体验和观察;(2)报刊以及网络媒体的阅读积累;(3)教材课文中人物事例的利用。在对社会对自然的观察和与他人的交往中,在不断地读书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或大或小的作文材料库,那么,我们该怎样选择材料呢?笔者认为,选材要做到“四要”,方能成就美文。

一、材料要围绕中心

材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或证明观点服务的,因此,作文时一定要根据文章所确定的中心或论述的观点来选取材料。具体说,记叙文的中心要从所记叙的人物事件中表现出来,议论文的观点态度要从论据中得到证明。在学生作文中,这方面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一是观点与材料不统一,即材料不能证明观点。二是材料与中心若即若离,从表面看,材料与观点契合,但实质上二者并不一致。如证明“苦难成就人生”这一观点时,有同学列举申雪、赵宏博的例子,很显然,他们的成功来源于自身的刻苦努力,而不是苦难的人生经历,这个材料很显然不能证明论点。为此,在选材时,一定要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材料的含义,做到材料与观点一致。再如某同学的《价值》选段:

史铁生,这位中国著名作家,他在21岁时双腿瘫痪,后又患尿毒症,不得不靠透析维持生命。他肉体上是残疾的,但精神上是强健的;他受着病痛的折磨仍坚持写作,死亡对他而言早已平淡。他走了,但他的《我与地坛》《合欢树》等作品一直鼓舞着人们,引导着人们。史铁生的价值就在于他用自己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强键而丰满的思想,照亮了人们的前行的路。其实每个人的价值就像一颗水珠,晶莹透亮,只要把它们聚集起来也会一片。

这个片段以史铁生克服自身病痛的折磨用一篇篇对美好生活的反思文章来证明“人生存在的价值”这一中心,材料和中心有机融合在一起,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二、材料要真实可信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抒写真情实感,反对胡编乱造。因此,作文材料一定要真实可信。记叙文中的人物事件可以虚构,但一定是源于生活实际,合乎生活逻辑。议论文论据可以古今中外,但绝不是道听途说、猜测臆想的东西。“事实胜于雄辩”,如果所选的材料不正确就会影响材料的真实性,如某同学写《细节决定成败》,选取了一则故事:有很多外资企业在国内招聘员工时都有暗示。在一次招聘管理人员时,应聘者多是大学生,而门口的角落里有一个纸团,他们都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穿着朴素的年轻人走了进来,看见后就立即捡了起来,准备扔进垃圾箱里去。旁边一个老人笑着对他说:“你打开看看吧。”那个年轻人打开一看:“你被聘为总经理。”原来,那老头是这家企业的董事长。这个材料就属于典型的内容虚假,“捡一个纸团就能当上总经理”,你相信吗?而且,这个材料也不能很好地证明论点“细节决定成败”,材料缺少可信度。再如某考生的《修炼美丽》:

修炼美丽是每个成功人士的必修课。被誉为“时尚界的神”的香奈儿就是这样修炼成的。她是个被遗弃的孩子,但她自信、从容、淡定,她变得美丽、迷人。她的灵感来源来自各个方面,她的创作理念就是使别人感到舒适。她说,只有我才懂得女人想要的是什么。她追求自由,她敢于打破常规。这样的魄力有几个人能拥有?她的一切都不是她本来拥有的,试问有几个孤儿能有这样的魄力?但她做到了。她有梦想,为了梦想,为了成功,她不断修炼自己,塑造自己。最终,她成功了,她实现了梦想,也让自己变得益发美丽。

这个片段的中心是“修炼美丽是每个成功人士的必修课”,“时尚界的神”香奈儿的材料是真实可靠的,以香奈儿的成功经历证明中心论点,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材料要典型具体

典型,是指材料能突出反映某种现象,具有代表性,其意义能得到广泛认同,因此能具有说服人感染人的力量;具体,是指材料要有实际内容,事件要有细节,人物要见言行,不可笼统。事件只是大略,人物只存符号,这样的材料是极欠说服力的。就是以重大事件做材料也要着眼事件的细微处,否则,头重脚轻,空乏无力。如某考生的《天有多蓝,爱有多远》:

奶奶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是在床上度过。那时的她虽已是骨瘦如柴,却还是很喜欢看天。每次,她都是双手紧握在一起,手掌上青筋暴起,用力地支撑起上半身,再拖沓着双腿,吃力地坐起来。她的额上汗珠密布,青筋突起,可她的眼神却无比坚定,充满了希望。每每看到这儿,我都很疑惑。有一次忍不住问她,她却只是喃喃地说:“天蓝,天很蓝呐!”像是回答我,又像是自言自语。

在这个片段中,对奶奶的描写就用了典型的细节描写,“双手紧握”,“青筋暴起”“用力地支撑”“拖沓着双腿”“吃力地坐”“ 额上汗珠密布”“喃喃地说”,等等,借助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很好地刻画出奶奶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就如同我们的面前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位老人,人物真实可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材料要新鲜适时

在一些同学的作文中,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一写爱国就少不了屈原,一写磨难就少不了司马迁,一写思考发现就少不了牛顿……这些人物材料用得好固然可以证明观点,但是一写作文就总用这些材料,会让人没有阅读兴趣,且这些人物已经在一次次的使用中符号化了,很难给人生动鲜活之感。所以在作文中一定要运用鲜活适时的材料。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是鲜活适时的呢?一是要有写作者自身的体验、观察或发现的材料;二是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材料;三是要有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人和事的材料。这样的材料不仅鲜活,而且真实可信,很容易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如某考生的《我眼中的温总理》:

在我眼中,温总理是执著的。他说:“在最后一年,我将像常年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松。努力以新的成绩弥补我工作上的遗憾,以得到人民的谅解和宽恕。”我不知道温总理这一席话中蕴含了多少责任与坚守,但我知道他一定会执著地走下去,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来兑现诺言。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引用了总理在今年两会中的发言,很好地证明了“在我眼中,温总理是执著的”这一论点。由于材料新鲜,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生活的敏锐眼光,更能看出作者对总理的赞美之情。

(作者单位: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上一篇:刍议思想品德作业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下一篇:读写任务中如何拓展主题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