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际经贸中的“大国效应”及对策

时间:2022-09-15 10:48:32

试论国际经贸中的“大国效应”及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贸易经营中的“大国效应”对国际贸易条件的正、负两方面影响,并阐述了目前“大国效应”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条件起着不利的作用,从而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贸易条件 大国效应 国际贸易

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国际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下滑的现象。我国的国际贸易在出口额和出口数量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商品的实际价格迅速下降。许多出口生产企业的出口业务已无利润可言。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给这些企业带来致命的经营“灾难”。造成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因素众多,国际贸易中的“大国效应”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国际贸易中的“大国效应”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而进出口商往往是国际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但是,在现实中,当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出口量或进口量在世界进出口总量中所占份额较大时,它往往对国际市场价格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大国效应”。“大国效应”的存在使国际市场对这种商品不再是完全竞争市场。具有“大国效应”的国家所面对的商品的需求曲线不是水平的,而是向下倾斜的。

“大国效应”反映的是一国对某种商品的国际市场影响力,也就是该国对这种商品的某种程度的垄断能力。根据国家进口还是出口这种商品,国际贸易中的“大国效应”可分为进口的和出口的“大国效应”两种不同的形式。进口的“大国效应”来自于买方垄断能力(MONOSONY POWER),而出口的“大国效应”来自于卖方垄断能力(MONOPOLY POWER)。进口大国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大的特点使其具有该商品的买方垄断力。虽然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对某种商品做到真正垄断国际市场,但由于进口大国的购买量大的原因,其行动会对国际市场产生影响,从而在事实上出现进口大国的需求与国际价格存在正相关关系。出口大国的特点是某类物品的生产和出口量很大。这一特点导致出口大国的出口量与国际市场对该类物品的价格具有负相关关系。出口大国的政策对国际市场会有较显著的影响。

就对贸易大国的自身利益的影响而言,“大国效应”具有正、反两重性。有益的一面是可以利用其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通过政策调控本国的供需,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最大限度地赢得贸易利益。在进口方面,可以通过控制和调节对所进口的物品的国内需求,以及利用市场上的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获得最好的价格。当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进口关税的调节,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增加本国的福利。在出口方面,贸易大国同样可以控制出口来改善贸易条件,例如,增收出口税。“大国效应”对贸易大国的不利的一面是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会造成贸易条件下降,本国福利受损。在进口时,庞大的进口量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在出口时,量大则会导致价格下降,甚至遭遇国外的反倾销等各种贸易壁垒和摩擦,终使本国福利受损。

“大国效应”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发挥了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加工制造业发展迅速。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投资的扩张,我国对某些原材料的进口需求迅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我国进口物品的国际价格。实际上,中国新增的铁矿石进口量占2003年全球新增产量的51%,新增原油消费占全球新增量的35.3%。我国原油在过去的2年中的年增长率都在10%,大大超过发达国家平均3%的增长速度。中国已步入贸易大国的行列。

作为贸易大国,中国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贸易的“大国效应”。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单从国际贸易量来讲,中国已是国际贸易大国,但从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及对国际市场的调控能力等方面而言,还不是国际贸易强国。目前,贸易的“大国效应”对我国的贸易条件的影响基本是负面的,是不利于我国的贸易利益的。

在进口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需求急剧上升,这就导致采购时价格上升。近年来,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价格涨幅大大高于制成品价格。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投资的迅速扩张增加了对原材料的进口需求,推动了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造成我国工业,加工业的原材料成本上升。由于加工贸易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5%,加工能力的扩大所引起的“大国效应”自然会导致半成品的国际价格上升。

在出口方面,我国的优势在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近年来,许多我国有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制成品的国际价格在下降,导致出口的比较优势降低。出口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出口市场集中,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缺乏品牌,国内企业过度竞争,低价竞销等原因造成我国出口产品出口数量大,替代性强的特点,从而导致我国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的下降,造成我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并引起外国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和贸易保护。在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下,出口扩大意味着国民财富外溢的增加,使我国的出口贸易有陷入到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

如上所述,不管是从进口还是从出口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所面临的贸易“大国效应”是不利于我国贸易条件的,有损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利益的。

发挥“大国效应”的正面影响

了解和认识贸易经营中的“大国效应”是为了减少“大国效应”的负面影响,加强其正面的作用,以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增加贸易利益。国际贸易与国内的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改善贸易条件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并非易事。但是,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已经摆脱了内向型初级产品出口的小国的角色,完全有能力通过实施有效的进出口贸易政策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发挥我国的贸易大国的优势,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增加福利。

应该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我国在许多商品方面具有影响国际市场的“大国效应”。在进口方面,如石油,铁矿石,粮食等初级产品;在出口方面,如纺织品,玩具,鞋类,家具和家用电器等加工制成品,我国的“大国效应”都已或多或少地形成,因此,有必要尽可能地利用好“大国效应”为本国争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针对不同产品和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不同的进出口政策和措施。在进口方面,对石油,铁矿石,粮食等重要的初级产品,尽可能以平稳的方式进行采购,不要以集中的计划来确定采购量,防止国际市场提前提高价格;并可建立必要的调节储备,以平滑国际采购价格波动。而对某些国际市场竞争性供应(生产厂商众多,供应量充足)的半成品,可采取集中采购的方法以获得最优惠的价格。从理论上讲,还可通过对不同产品区别征收最佳关税来改善贸易条件。在出口方面,对国际市场价格低,供应量大的无利润的出口商品可采取征收出口税的方法调节出口数量。这一方面可以改善贸易条件,另一方面也可减少国外反倾销等贸易摩擦。总之,要相机抉择进出口的鼓励和调节政策。

根据不同的国内外市场结构状况,有选择地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因为忽视市场结构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发展会丧失合理保护和与发达国家讨价还价的机会,所以在引进外资和发展经济时要有所选择。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时,在加强对低能耗和无污染的高新技术的优惠的同时,应取消那些出口价格很低、我国已有自行生产能力的行业的加工项目的各种优惠。在对外投资方面,要将重点放在能源,铁矿石,粮食等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基地的建设上,以确保供应和本国的贸易利益。

产品加工和制造业要努力开发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适时改变出口产品的结构,创建自有品牌,发展自主的国际销售渠道和跨国商业网络,加长企业的价值链,摆脱跨国公司垂直分工的束缚。从出口数量增加向出口价值提升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钟,张小蒂.粮食进口贸易中“大国效应”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10)

2.盛斌.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和贸易政策.经济研究,1996(8)

3.哈继铭.经济高速增长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证市场周刊,2004.9.6

上一篇:风险投资多目标决策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下一篇:后WTO时期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