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运用的效益最大化

时间:2022-09-15 10:28:23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运用的效益最大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桥梁。为此,新课程非常重视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的重大影响。而信息技术资源的运用必须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这里所指效益一是指信息技术资源本身要发挥最佳效益,二是指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外,使数学课堂教学产生最大效益,即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运用的效益最大化?

一、信息技术资源的运用要进行成本的比较。

在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是考虑开发出的信息技术资源运用的实效。只要信息技术资源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了作用,就认为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得了成功。可是,当我们暗自欣喜的时候,我们可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信息技术资源利用的成本问题。考信息技术资源成本问题实际上就是思考,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投入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与资源运用后的教育效果是否达到了一种平衡,是否物有所值?因此,在锁定资源方向(为什么用这类资源)、了解学生需求(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我们接着思考的是如何呈现这些资源?怎样呈现最符合经济、有效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筛选教学资源时必须对成本进行充分的比照。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对优化教学情境提出两条标准:一是耗费低,包括时间的耗费和物质材料的耗费;二是效率高,即创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运用信息技术要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内容大多是事先预设的。对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的选择,必须要紧紧依托于课堂教学内容。这样,引用的信息技术资源才能与课堂教学内容成为一个整体。反之,信息技术的引用反而会影响教学的实效。如:小学数学一年级的《统计》,教材要求学生学习随机性内容的统计方法,由于统计实际生活中的随机性内容在教室里不便开展,于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我创设了小朋友运动会获奖归来的情境,让学生迫切希望弄清奖牌的个数。我采用倒置奖牌口袋,逐个出示奖牌,又随即消失的动态呈现方法,让学生体会到:用“数一数”的方法已经不能正确地统计奖牌的个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方法的强烈愿望。

三、运用信息技术要与学生学习方式有机整合

课程理念的体现,课程目标的达成,课程内容的实施,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在众多丰富的资源面前,信息技术资源的引进与学生学习方式有机整合起来,才能构建与数学课堂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凡是除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必定肤浅。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寻找相关信息,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

例如,在教学《认识方向》前,我鼓励学生通过浏览网络、咨询家长、查课外书等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几天后的课堂上,学生们纷纷汇报自己的丰硕成果:有的知道了认识方向的作用和重要性,有的了解到古往今来人们识别方向的方法发展史,并下载了司南、罗盘、指南针、北斗星、树木的年轮等物体的图片,有的还带来了一幅中国地图,据称他已经学会了看地图上的方向……我鼓励学生将这些资料收集起来,制成简单的电子幻灯片,到网上,请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和修改。

四、运用信息技术要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机整合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快乐的,也是没有生命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情感的“生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地理解《标准》理念的内涵,努力创设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在探索数学的乐园里。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先让学生看到画面中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接着将它们的轮子换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状,学生观察后议论纷纷,个个笑得前俯后仰……最后画面又把轮子换成椭圆的,同学们看完后都说:“这也不行,坐上去谁受得了?”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其它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唤起了学生探究的愿望,诱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这样,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弄清了道理,深刻地认识了圆的特征。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之“圆周率”这一片段时,教师先出示课件――“圆周率与祖冲之”。学生通过课件了解到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面七位。在国外直到一千年以后,十五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计算到小数点后十六位,才打破了祖冲之的记录。学生油然而生敬意,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这一历史情境,不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使学生竖然起意,兴趣倍增,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学习过程评价的探索 下一篇:构建我的课堂中的物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