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音词问题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15 09:53:26

同音词问题研究综述

摘 要:同音词虽为词汇学的一个传统问题,但仍在学界备受关注,本文将对近年来同音词的界定与来源的研究加以梳理,使同音词的研究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关键词:同音词 界定 来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85-02

在汉语中,随着同音词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有不少人认为大量同音词的存在会成为普及应用汉语拼音的障碍,并提出要在词形上全面分化同音词,甚至提出要把所有同音词清除掉,其实这种看法是对同音词的误解,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汉语同音词并非像这些人所说那样,相反同音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以其存在的合理于语言本身。因此加强对同音词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同音词的定义及来源就成为同音词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1 同音词的界定

对于同音词的定义问题,从50年代起就有学者加以研究,到目前为止,仍在众多学者间存在分歧。但众多学者的研究有着共通之处,那就是将理论的落脚点确立在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上。以下为众多词汇学家对同音词界定问题的观点:

(1)孙常叙先生在《汉语词汇》中认为“语音形式相同而词义不同的词是同音词”。[1]

(2)崔复爰先生在《现代汉语词义讲话》中认为“一组词意义完全不同,只是读音相同的是‘同音词’,因为它只同音不同义,也叫‘同音异义词’”。[2]

(3)张永言先生在《词汇学简论》中认为“语言里发音和写法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叫做同音词,或称同音异义词”。[3]

(4)葛本仪先生在《汉语词汇研究》中指出“同音词是指语音形式相同,而意义完全不同的词”[4],而基本出版于同一时期的武占坤、王勤两位所著的《现代汉语词汇概要》一书中则指出“如果这个‘异义’理解为完全不同,就不完全合适”,与此同时在该书中将同音词定义为“不同的词而有同一语音形式,彼此称为同音词”。[5]

(5)胡裕树在其《现代汉语》一书中指出“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意义完全不同,而其语音形式(包括音、韵、调等各方面)却完全相同,这样的词叫做同音词”。[6]

(6)黄伯荣,廖旭东的《现代汉语》中指出“同音词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7]

(7)符淮青先生在《现代汉语词汇》中认为“两个以上声母、韵母和声调都相同的词是同音词”。[8]

(8)周祖谟在《汉语词汇讲话》一书中指出“同音词是指音素和声调完全相同的词”。[9]

(9)徐国庆先生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关于同音类聚的理解“同音类聚只是在不同的造词活动中产生的语音完全相同的几个词汇成分构成的聚合”。[10]

此处我们虽不能穷尽各家学者的观点,但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音词界定这一问题,大致分为四种倾向。第一种观点强调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在孙常叙、胡裕树、葛本仪等人的观点中就将意义的不同作为同音词界定的必要条件之一,使意义与语音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第二种看法与第一种看法相似,但在概念的表述上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正如崔复爰与张永言各自的观点中都使用了“同音异义词”这一术语,将同音词概念的外延进一步缩小;第三种观点是将意义不同的限制放宽,在黄伯荣和廖旭东的《现代汉语》中改变了以往“意义不同”的表述,而使用了“意义之间并无联系”来定义,这也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看法;第四种观点则并不认为意义在判定同音词上具有先决性。在武占坤、王勤和符淮青等人的论述中就没有对同音词在意义上作出要求,而仅仅是强调语音上的绝对相同。

总之,从以上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词汇学发展到今天,在语音形式方面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广泛的一致,也即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词必须在语音(包括声、韵、调三方面)上完全一致才能称之为同音词,可以说声韵调三方面均是构成同音词的必要条件,这一点不必再多加赘述,但是同音词性质界定之所以呈现出一种模糊性则主要体现在同音词的词义上,同音词的意义是不是真的必须不同,仍然存在着争议,这一点从上述的众多定义当中就能够明显的反映出来。就目前对同音词性质定义的研究趋势来看,众多语言学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语音形式的相同作为确定同音词的必要条件,而意义上的则不再做严格的限制。

2 同音词的来源

汉语中同音词不仅数量繁多来源也尤为复杂,众多学者对其来源及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张拱贵在《词的同一性和词目的分立问题》中将同音词产生的原因分为以下三种,第一是来源不同,往往是吸收外来词的结果。第二是多义词的解体,来源虽然相同,由于词义的发展,各个意义朝着不同方向越走越远,以致我们感觉不出他们之间有任何联系,于是就分化为同音词。第三是同音通假。

(2)刘春在《汉语同音词的产生及来源》中将来源总结为:第一是语音的偶合,并分为不同词素语音偶合及同词素语音偶合;第二是语音形式的演变产生同音词,分为古今演变和现实演变两种情况;第三是语义演变产生同音词,主要是一词多义现象的历史性分化而形成的同音词,还有同义演变形成的同音词;第四是普通话吸收方言词和外来词形成少量同音词;第五是文言和白话并用,增多同音词;第六略语的运用,增加同音词。

(3)王宏剑在《同音词的分类与成因初探》中从语音、语义、词汇、语法四个角度对同音词的成因加以描述。

(4)王隽南在《论同音现象和同音词》中同音词的产生途径分为三种:第一是语音的演变;第二是外来词的借用;第三是多义词的分化。

(5)孔昭琪在《论现代汉语同音词》中归纳出同音词产生的五个方面的原因,分别是:第一古今语音演变的结果;第二古今词义分化的结果;第三借用外来词的结果;第四同音简化的结果;第五专业用语和普通用语的并存。

从以上学者对同音词来源的探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到同音词的来源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词自身的语音和词义的演变;另一方面则是吸收外来词汇的结果。这其中词义的分化这一来源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在对词义分化的研究过程中都不约而同的将注意力集中于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别与联系上,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同音词的语义来源。

从以上所列举的众多文献当中可以看出,有许多学者认为同音词来源于多义词的分化,并有学者发表专门文章来论述多义词是如何分化为同音词,在孙继善的《多义词是怎样分化为同音词的》一文中就以胡裕树在《现代汉语》中的论述“有些同音词是由意义演变的结果造成的。这些同音词在古代是一个词,只不过是一个多义词而已。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词的原来几个意义逐渐分化解体,失去了原有的联系,但它的语音形式却没有产生相应的变化,就造成了同音词”[11]为理论基础,对具体的同音词进行了分析,详细的描述了这些同音词是如何从多义词分化为同音词的。

但也有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不同意大多数学者所支持的多义词分化为同音词的理论,王汉卫在《汉语言的同音词界定》中指出自己不同意这种观点的三点原因:第一,如果现实中的两个词在历史上有过渊源或衍生的关系(有的学者表达为“联系”,实际上仍是指关系)。那么,在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只能是:这种关系变得不那么明显了,甚至成为隐性的关系了,无论如何,不可能消失;第二,许多学者在论述多义词分化为同音词时,一方面说词1与词2之间的衍生关系在“一般人”的“感觉”中已经消失掉而成为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又对其所举的词例之间的衍生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并指出这种“一般人”与“感觉”的表述都不够确切,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第三,即使是词汇学家们,在处理具体的某一组词是同音词还是多义词的问题上也广有分歧。这不能不使我们重新考虑这种标准的可依赖度和实际价值。

从这两种观点的对立上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音词的意义问题的探讨一直影响着同音词的整体研究状况,使得无论是在同音词的界定还是来源分析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3 结语

总而言之,同音词在当今的词汇学领域仍然具有其研究的重要价值,我们要在继承前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学术探索,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对语文教学和辞书编纂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常叙.汉语词汇[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213.

[2] 崔复爰.现代汉语词义讲话[J].中国语文,1956.

[3]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115.

[4] 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23.

[5] 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包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154.

[6] 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6.

[7]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72.

[9] 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M].北京:外语教学及研究出版社,2006:31.

[10] 徐国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52.

[11] 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261.

上一篇: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