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播剧”的本土化改进方案探究

时间:2022-09-15 08:47:31

“季播剧”的本土化改进方案探究

【摘 要】“季播剧”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即根据观众收视习惯呈现季节性变化并有播出周期的电视剧,一般在特定时间段里一周播出一集,该时间段结束为一季,来年的同一时间段为下一播出季,以此类推。中国也曾尝试此类做法,但一直不得法,值得探究。

【关键词】季播剧;本土化;改进措施

一、季播剧的优越性

国产剧频频效仿季播剧,除因其“季”的规律性播出优势外,还具有以下优势:

1、高潮迭起的情节设置。相较于国产剧要求全剧拍摄完毕再发行、一天播出两到三集使得电视剧情节设置高潮点偏少的情况,季播剧采用一周播出一集的方式,这就对单集的情节点、情节密度、冲突设置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每一集的末尾,一定有一个“意犹未尽”的点吸引观众“下周同一时间继续收看”。这既可以规避国产剧拖沓、冗长的缺点,也对编剧的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2、理性成熟的评估体系。美剧的“播前评估”包括:专业经验、问卷调查、试播测试甚至电脑生理情绪测试等。前期科学、细致的调研大大降低投资风险,确保收视率。据悉,以CBS电脑互动生理情绪测试仪的测试结果为依据拍摄制作的电视剧成功率高达90%以上。日前,基于“大数据”分析,制作、播出并取得极大成功的《纸牌屋》成为业界学习的“楷模”。

3、切实可行的法律保护。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于1970年颁布的法律《财政收益与辛迪加规则》规定黄金时段播出的自制剧比重不超过15%,所以商业网播出的节目必须委托制作公司制作。这种“制播分离”的制度决定了五大电视网可以向不同的制作公司搜购电视剧,只有精品制作才有市场。制作方一般会先做出6到9集,播出方先买前几集进行试播,收视率高的情况下再继续购买。

4、高效的流水线生产。美剧边拍边播的特点决定其独立创作的难度,所以美剧的创作实行的是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模式。

在美剧制作中,故事和编剧是最重要的“工序”,一部美剧背后往往有七八个甚至十多个编剧,共同商量情节发展。比如著名的《24小时》,一共用了16位编剧、10位导演、6位执行制片。

二、季播剧本土化的挑战性

国内季播剧尝试都无疾而终。譬如湖南卫视的《丑女无敌》仅播出3季就消失不见。有些电视剧的虽然打着“季播剧”旗号,但只取其名不取其实。季播剧的本土化面临诸多挑战。

1、审查制度的制约。季播剧特点之一是边拍边播,能够及时与观众互动,而中国电视剧的立项审批制度,尤其是成片审查制度,其审查周期至少10到20个工作日,这无疑是将“季播剧”的模式扼杀在摇篮里。

2、导演中心制的束缚。季播剧采用的是“制片人中心制”的模式,一个相对较长的项目管理过程完全由制片人领导。制片人是一个既能准确把握市场走向又能平衡广告主、观众和制作方之间三角关系的角色。目前中国的电视剧制作,虽然正在学习这种“制片人中心制”的模式,但导演的地位仍不容小觑,这就可能在照顾导演风格的情况下而无暇顾及市场走向和各方利益。

3、电视剧评估体系的缺失。首先,剧本创作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虽然投资制作公司会有一套自己的评估体系,但大多只是经验主义的产物。其次,成片评估缺乏成熟性。虽然一部电视剧制作完成后,广电局会对它进行成片审查,但仅局限于政治导向和细节,不会评估其市场接受度和观众接受度。第三,播出效果的评估标准单一性。目前,一部电视剧的好坏仍主要取决于收视率,这种单一的评估指标不能准确衡量一部电视剧的质量。

4、传统收视习惯难改。中国观众已经习惯了电视剧的“饕餮盛宴”。“限娱令”后,卫视晚间黄金时段两集电视剧播完后出现了“收视洼地”,于是,2012年初,江苏卫视率先实行“三集连播”,不仅弥补了“收视洼地”,还因为增加了单集电视剧之间插播广告的次数和时长而利于营收,于是,各卫视频道纷纷效仿。但这也为中国观众养成了“三集连看”的收视期待。

三、季播剧本土化的改进方案

中国实现“季播剧”模式不无可能,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目前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人不可能像美国人那样每年有两大段基本固定的时间休息和娱乐,所以中国的“季播”也只能是中国化的“季播”。我们所谓的“季播剧本土化”或许只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照抄照搬美剧的播出模式。

1、建立法律支持。所有行为必须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才具有合法性和可实施性。如审查的制约、节目编排比例的配置、电视剧播出平台的确定等。2013年5月出台的“22条新规”中的规定便是一种调控。

2、确定播出“季”。根据惯常思维,1-3月和6-8月很可能成为中国电视剧播出旺季。比如江苏卫视2010年开始在暑期档播出的《活佛济公》,目前已经播出三个暑期,且收视均不错。

3、进行受众培养。收视观众必须有针对性。如今收视群体年轻化趋势日渐明显,尤其是湖南卫视培养出来的一批年轻受众,90后逐渐成为收视主流。他们前卫的思维习惯和收视习惯,具有极强的收视习惯培养价值。另外,电视台也要变被动迎合观众要求为主动引导观众收视习惯,培养观众收视期待。

4、学习季播剧的表现内容。季播只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容,我们需要学习的是美剧一季一季续拍的诀窍。这对编剧的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要求主创团队的强力配合。现在的电视剧创作强调:极致化的人物+差异化的人物关系+强情节、重口味+接连不断的戏剧冲突。或许,在情节点和冲突的设置上还需要加一条叫做“高密度”。

5、建立健全评估体系。中国传媒大学建立的影视项目评估研究所的主要功能是为影视机构进行项目评估,包括剧本评估和电视剧成品评估,前者主要是针对影视制作机构,后者则针对电视播出机构。目前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正在与研究所的所长陈晓春教授洽谈合作事宜,希望结合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及影视公司的实践经验进行电视剧评估人才的培养,以期为中国电视剧的良性发展献计献策。

6、丰富营销手段。围绕一部重点剧目,策划一个事件或者活动,把受众看成资源,设置互动的环节,充分发挥公共关系营销和体验营销的作用,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手机、公共交通、新媒体等多种载体对播出季的内容进行多侧面、全方位的立体传播。播出季结束后,还可以利用其品牌和影响力开发后续产业链。

四、总结

季播剧在美、日等国早已是一个成熟的概念,但是在中国尚没有成功的实践案例,但这不代表这种电视剧制播模式不适合中国,经过摸索和学习,季播剧很可能在中国多电视台、多同质剧的电视剧市场立足,赢在形式的新颖和季播剧内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晓民.美国电视剧播出季的营运特点与启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2).

[2]南言,王钢.《士兵突击》:收视率VS满意度[J].视听界,2008(02).

上一篇:养老社区中的景观设计研究 下一篇:多晶铸锭对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