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训练对受训者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9-15 08:06:32

正念训练对受训者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摘 要 为探索正念训练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影响,文章采用完全随机前后测设计,使用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FMQ)和综合幸福问卷(MHQ) ,在训练前、后分别对训练组和对照组被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8周训练后,训练组的 FFMQ、MHQ、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差值虽然均高于对照组,但只有正念水平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两类幸福感皆未发生显著的变化;训练组幸福感的一个因子正性情感的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显示,正念训练显著地提高了受训者的正性情感。

关键词 正念;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

分类号 B842.2

1 引言

佛教意图帮助信徒离苦得乐,心理学旨在通过提高正性情感或降低负性情感以得幸福,两者何其相似。正因如此,通过佛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正念疗法诞生。正念是一种有意识地关注当下并对当下不作评判的觉知状态。幸福感的解释则多种多样,运用最广泛的是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两个概念。主观幸福感(SWB)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总体质量的主观评价。心理幸福感(PWB)是指外界对个体自我实现的客观评价。将两者相结合来评判一个人的幸福感更为合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正念便已成为西方心理治疗的主流疗法之一。随着正念运用的增多,关于正念与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也越来越丰富。Ryan和Deci(2002)使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研究正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发现正念水平高的个体正性情感更多,负性情感更少,生活满意度更高。Collard, Avny和Boniwell(2008)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内观认知疗法(MBCT)中的正念练习对正念水平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发现练习能够提高参与者的正念水平、生活满意度,降低参与者的负性情绪,最终导致主观幸福感提升。Falkenstrm(2010)研究内观禅修中的正念冥想时发现,参加者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FMQ)的得分在禅修后相对未参加者提高不显著,但幸福感提升是显著的。James和Ruth(2008)研究了正念的家庭练习时间和正念水平与幸福感的关系,采用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FMQ)测量正念水平,心理幸福感量表(SPWB)测量幸福感,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正念练习时间与正念量表中的多数因子、幸福感的变化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然而,一些研究发现正念并不能有效改善幸福感,如,Shauna,Kirk,Carl和Thomas(2007)统计发现每周总的正念练习时间并不能预测压力状况和主观幸福感的变化。

目前国内已经完成一些关于正念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邓玉琴(2009)经过八周正念训练得到了积极情绪增强和消极情绪减少的结果,且在三个月后的追踪仍有效;另外有人得出正念训练可以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赵晓晨,2011;刘兴华,徐慰,王玉正,2013);还有研究发现正念训练可以显著提高α波,使人的情绪变得平和,但改变在消极情绪上显著,而在积极情绪方面不显著(任俊,黄璐,张振,2012)。国内关于正念与幸福感之间的研究主要涉及主观幸福感以及两者与共变因子之间的关系,但尚未有正念对心理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被试由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的宣传招募而来。选取38名南昌大学大三学生为同质样本,随机分配19人为训练组,另外19人为对照组。训练组由于出勤率低剔除4名被试,对照组因为问卷漏填、信息不全等问题也剔除了5名被试。经过筛选,得到的有效被试为:训练组15名,对照组14名。

2.2 工具

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FMQ)是由Baer,Smith,Hopkins,Krietemeyer和Toney五人于2006年合力编制的,他们通过对前人的五个正念度量表中的112个项目进行因素分析,得出五个相对独立的因子,分别是:观察、描述、有觉知地行动、不判断、不反应。量表总共39个项目,使用五级计分。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是:观察0.83、描述0.91、有觉知地行动0.87、不判断0.87、不反应0.75。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苗元江 梁小玲 苗 心 汪静莹 正念训练对受训者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综合幸福问卷(MHQ)由苗元江于2003年编制而成,使用七级计分,共计51个项目。该问卷包括两个维度: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共计九个因子: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和人格成长。前三个因子属于主观幸福感,后六个因子属于心理幸福感。其中负性情感采用反向计分。问卷九个因子的信度在0.674至0.906之间。

2.3 程序

被试被随机分配至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进行每周一次、共8次的正念训练,对照组不做训练。两组均在训练前后采用FFMQ和MHQ进行现场测试。训练的内容以正念减压训练(MBSR)中的技术为参考,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将收集到的数据用SPSS17.0进行分析: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进行检测。表1 每周训练内容与家庭作业

3 结果

在训练之前,进行前测以判断训练组与对照组是否为同质样本。前测数据经由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组的FFMQ总分t=1.673、p=0.106;MHQ总分t=0.759、p=0.454;主观幸福感t=-0.252 、p=0.803;心理幸福感t=1.093、p=0.284。数据显示两组被试在正念水平和幸福感上均无显著差异,即两组被试属于同质样本。

3.1 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研究设置了年龄、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与否、家庭经济状况和人际关系状况六项人口学变量。六个变量中年龄和独生子女与否在两个量表及其各个因子上皆无显著差异。

性别之间的差异体现在FFMQ的因子描述(p< 0.01)和MHQ总分及其维度心理幸福感和因子健康关注、生活满意度中(p< 0.05),女生的表现均好于男生。

不同生源地之间的差异仅出现在FFMQ的因子不反应中,来自乡镇的被试比来自城市的被试在不反应因子上表现更突出(p< 0.05)。

家庭经济状况对被试的影响仅表现在MHQ的因子健康关注中,家境较好的被试与家境一般(p< 0.01)和家境较差(p< 0.05)的被试之间对健康的关注存在显著差异,而家境一般与家境较差的被试之间无显著差异。

人际关系状况会影响FFMQ的因子不判断,人际关系良好的被试要比人际关系一般的被试的不判断水平要高(p< 0.05)。

3.2 前后测组内比较

在两组的组内比较中,虽然训练组后测的FFMQ总分、MHQ总分、SWB和PWB都高于前测,但仅有FFMQ总分显示出显著差异(p< 0.01)。训练组的显著变化还发生在因子正性情感(p< 0.05)和健康关注(p< 0.05)上。对照组各个项目和因子均未有显著差异。

3.3 前后测组间比较

为了知晓训练是否产生显著的影响,对训练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差值(后测成绩-前测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仅在正念水平上出现了显著差异(p< 0.01),各个幸福感上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在因子正性情感(p< 0.01)上出现了显著差异,训练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4 讨论

人口学变量的结果显示:不同性别被试在MHQ总分、心理幸福感、健康关注、生活满意和描述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描述这一因子中,女生的表现(得分均值)比男生好,这一结果可能源于女生的语言能力要优于男生的缘故(彭聃龄,2012);不同生源地被试在不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乡镇的被试表现得比城市被试更明显,这一差异可能是由于农村的大学生在性格上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内向、拘谨导致(张旭东,李志,1988);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被试在健康关注上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显示家境较好与家境较差的被试都比家境一般的被试更关注自身健康,这种状况可能是因为家境好的个体对健康投入更多且更爱惜自己的身体,而家境差的个体由于缺少医疗资源更担心自己的不健康会给家庭带来负担;人际关系状况变量在不判断上存在显著差异,人际关系良好的被试比人际关系一般的被试的表现更好,这种差异可能因为人际关系较好的人更不在意评价对自身的影响;不同年龄和独生子女与否在各个因子上无显著差异。

与以往的研究(Shauna, Kirk, Carl, & Thomas, 2011)一致的是,训练组的FFMQ得分增幅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正念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受训者的正念水平。

由于训练组的MHQ、SWB和PWB得分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故本研究认为正念训练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改善不显著,即正念训练不能改变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这一结果与Shauna等人(2007)和Shamini等人(2007)的研究类似。虽然正念训练没能提升被试的幸福感,但训练组的正性情感在训练之后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正念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受训者的正性情感。

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影响了研究结论的推广性。在正念减压训练中,家庭作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虽然本研究被试的主观报告显示他们在非训练的时间里有坚持完成家庭作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无法判定被试的家庭作业是否有质有量地完成,这一点也会影响实验结果。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前后测设计,虽然控制了大多数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但无法排除个体差异。在未来的研究中可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排除个体差异。在训练方案上也可以同时考察MBCT和MBSR等不同正念训练所产生的效果差异。

5 结论

(1)正念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受训者的正念水平。

(2)正念训练不能提高受训者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但能够有效提高受训者的正性情感。

参考文献

邓玉琴. (2009). 心智觉知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 硕士学位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

刘兴华, 徐慰, 王玉正. (2013). 正念训练提升自愿者幸福感的6周随机对照试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8, 587-601.

彭聃龄. (2012). 普通心理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任俊, 黄璐, 张振. (2012). 新冥想使人变得平和――人们对正、负性情绪图片的情绪反应可因冥想训练而降低. 心理学报, 44, 1339-1348.

张旭东, 李志. (1988). 农村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健康人格培养.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95-99.

赵晓晨. (2011). 内观禅修对心智觉知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上一篇:农村医疗保险之我见 下一篇: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