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食用罂粟苗致慢性重型肝炎死亡1例

时间:2022-09-15 06:41:37

[关键词] 重型肝炎;慢性;罂粟;肝硬化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108-02

笔者诊治肝硬化患者食用罂粟苗致慢性重型肝炎死亡1例,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37岁。农民,因“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双下肢水肿3年余,加重4 d”于2006年2月13日入院,患者于2002年8月无明显原因出现四肢乏力、食欲减退、上腹部胀满不适、小便黄似茶叶水样、双下肢水肿。遂来我院检查,确诊“肝硬化”,并住院治疗1个月余,临床治愈出院。期间病情多次复发,此次于4 d前因劳累后再次复发。检查HBV-M:HBsAg(+)、抗-HBe(+)、抗-HBc(+)、抗-(HCV)。肝功能:氨基转移酶(ALT及AST)分别为28,128 U/L,总胆红素(TBIL)50.7 μmol/L,总蛋白(TP)59.8 g/L,白蛋白(ALB)30.3 g/L,谷氨酰转肽酶(GGT)407 U/L,血糖(GLU)6.38 mmol/L,总胆固醇(CH)4.0 mmol/L。B超示:肝硬化、脾大、门脉高压、腹水。门诊以“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收入科。病后无皮肤瘙痒及灰白样大便。否认“结核、疟疾、痢疾”等病史,无输血史,无烟酒嗜好。家族史无特殊。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皮肤黏膜轻度黄染,未见出血点及蜘蛛痣,肝掌(+)。巩膜轻度黄染,腹膨隆,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约3.0 cm,质硬、边缘钝,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移动性浊音(+),肝区轻叩击痛,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明显水肿。

2 诊治经过

入院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给予呋塞米、安体舒通、补达秀、维生素C、维生素K1、门冬氨酸钾镁、强力宁、支链氨基酸、昊泰、新鲜血浆、人血白蛋白等药物,予保肝及支持等综合对症治疗,住院27 d后复查:氨基转移酶(ALT及AST)分别为27,54 U/L,总胆红素(TBIL)42.5 mol/L,总蛋白(TP)60.3 g/L,白蛋白(ALB)32.19 g/L。患者自我感觉较前明显好转,饮食较前明显增加,腹水基本消失,肝功能较前明显好转。2006年3月21日患者在医生不知情下食用罂粟苗,4 h后出现寒战、恶心、呕吐、腹泻。加用左氧氟沙星、氟哌酸、昊泰、地塞米松、甲氢米呱、还原型谷胱甘肽、美能等药物治疗后,效果差。之后患者出现精神差,神志不清,复查肝功:氨基转移酶(ALT及AST)分别为141,768 U/L,总胆红素(TBIL)304.2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87.2 μmol/L,白蛋白(ALB)29.4 g/L。诊断为慢性重症肝炎并肝性脑病。经给予护肝、抗昏迷、抗感染、促进肝细胞再生、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后,病情进行性恶化。再次复查肝功:氨基转移酶(ALT及AST)分别为53,198 U/L,总胆红素(TBIL)756.4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372.4 μmol/L,白蛋白(ALB)36.4 g/L。凝血酶原时间(PT)20 s(正常对照14 s),患者发展为Ⅲ度肝性脑病,有出血倾向。2006年4月3日患者突然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经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罂粟为罂粟科、罂粟属多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内含阿片生物碱。又名毛罂粟、山米壳、山罂粟(东北)、山大烟(《中国植物图鉴》)、藏金莲(《云南植物志》)。罂粟属植物全世界约有100多种,中国有10余种,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云南等地。在我国民间仍有收藏,以其传统土法治病、调味使用。摄入过多可抑制呼吸中枢、循环系统致死亡。研究表明其有镇痛、镇咳、抑制血管平滑肌、抑制心肌收缩等作用。2005年8月国家五部委专门下发通知“罂粟籽仅允许用于榨取食用油脂,不得在市场上销售或用于加工其他调味品”。患者为肝硬化病人,在保肝治疗临床症状好转时,因食用“罂粟苗”,加重肝细胞坏死,发展至慢性重症肝炎合并肝性脑病、水电解质紊乱。经积极抢救治疗无效,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罂粟食用后致慢性重症肝炎死亡病例少,由此可说明肝炎后肝硬化尤其是失代偿期的病人,在饮食和中、西药联合应用方面,宜引起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警惕。

(收稿日期:2007-09-05)

上一篇:我国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协调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层医院如何更好地全面实施GSP认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