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建议

时间:2022-09-15 05:42:32

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建议

[摘 要]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核心为微观金融学方面课程的不足及课程设置系统性的缺乏。我国高校在进行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努力的意愿和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目前课程设置结构仍存在明显的问题,应从根本上解决课程设置系统性缺乏的问题,并与实际紧密结合,与国际接轨,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养高的国际化人才。对我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提高课程设置结构系统性,丰富选修课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设置动态性和灵活性,重视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关键词]金融学 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77-03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金融市场化的推进,金融改革逐渐深入,新的金融模式兴起,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范围更广、要求更高、期待更大,高校金融学教育一致把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和领导型人才作为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开放的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特色和实际的精英人才的需要使得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国际接轨,重视创造能力成为主流趋势,而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和结构正是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最直观的反应。

我国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术界对金融的认知程度而不断变化。早期我国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金融学理论的讲授,主要是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国内学术界对金融的理解和学术倾向主要集中在宏观范畴,金融学课程设置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两大主线,与传统的观点相符合,视金融机构为金融运行的中心,自此金融学的核心课程长期以宏观金融学课程为主,而微观金融学相关课程很少。随着对外开放和加入WTO,宏观金融理论不能充分地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中国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微观金融课程的呼声就越来越高,国内高校增设微观金融学相关课程的趋势成为主流,公司金融、投资学等课程由于与实际联系密切,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符合学生的职业预期,也备受推崇。然而,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程多而广但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因此,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值得重视,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影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了给金融学专业学生后续的个性发展奠定基础,调整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对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统观我国金融学课程设置现状,一方面,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比较严重,课程的实用性不强,主要表现在课程以理论讲述为主,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匮乏,具有启发性、培养能力的课程较少或者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学生不能很好地构建知识体系,课程门类众多,内容重复现象较多,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反而不够扎实。教育部对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有规定,专业基础课程由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等组成,专业核心课程由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保险学、财政学等组成。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金融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宏观金融学理论课程的倾向是明显的,与当今金融学的实用性和微观倾向并不一致,也与社会对现代金融人才的需要相差甚远,不利于高校自主增设微观金融学课程。其结果容易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无法与实际应用接轨,进而延长了人才培养周期,降低了金融人才质量。

近年来,随着对国外商学院模式的金融学专业的推崇,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为弥补课程设置的缺陷主动增加微观金融学相关课程;二是金融学相关的本科专业五花八门,如财务、财政、国际金融、农村金融、城市金融、货币银行、国际投资、证券投资等在各个大学都有成为独立的专业的例子。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呈现了以下现象。

(一)微观金融学课程仍然不足,课程设置选择有局限性

高校虽然努力增设投资学、公司金融等方面的课程,但微观金融学的课程数量和种类仍然非常有限,常常取决于在校教师的开课意愿和授课能力,并且容易出现忽略培养学生在财务会计和财务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二)课程简单增加,整体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金融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之间存在互补性和整体性,本科阶段的学生只有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获得系统的专业训练,才能适应进一步深造或未来工作岗位上的要求。然而微观金融学课程以增设或专业选修课的形式纳入原有的课程设置安排,没有解决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问题,造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混乱和对金融认知的不完全。

(三)教材内容陈旧,难以与国际接轨

国内金融专业的教科书普遍缺乏灵活性,教材更新速度慢,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案例和习题老套。教材再版、改版时增改的内容变化不大,新增理论难以融合到整本教材体系中。教材的知识性和系统性被弱化,介绍性和描述性的内容较多。借鉴和使用国外教材的情况较少,教材内容难以与国际接轨。

三、中美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差异

美国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由通识课、公共核心课、专业核心课与选修课四部分组成,基本原则是把本科教学作为专业基础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较为广泛的文化意识和现代科学技术认知。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美国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先修读公共核心课程,保证学生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以及统计、会计等金融学基本分析技能与工具。公共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原理等课程。美国各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丰富,专业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只有三到四门,数量很少,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银行学、公司金融、投资学、国际货币和金融、各类金融机构的介绍等方面;另一部分是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丰富,特点是灵活性大,动态性强,有学校个性化特色。

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普通公共课、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所组成。普通公共课主要是高等教育统一要求的思政类课程和体育类课程,以及数学类、计算机类基础课。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指所有财经类专业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课程,通常由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等必修课程组成,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符合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基础必修课和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的硬性规定,占据了课程整体的很大一部分比重,这部分学分的比重也比国外高校高。金融专业课程通常主要有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保险学、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等,基本涵盖了主要金融学科的分支领域。近年来,逐渐增加了公司金融、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内容。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丰富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如果仅从总体课程的名目上看,我国与美国的差异不大,但比较来看,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

(一)对微观金融学课程重视的程度不同

金融学科的微观性被重视主要是由于西方金融理论分析视角和研究范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变化,因此美国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侧重于体现微观金融学的主要内容。对于证券投资领域的投资工具,通过按照类别设置固定收入证券、基金投资、期货与期权等课程供学生学习。我国的金融学教学中以上投资工具主要是通过证券投资学一门课讲述的,深度与透彻性有差异。美国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重视与实际热点和经济趋势相结合,比如针对房地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热点的实际,美国很多大学开设房地产金融课程,专门讲授房地产投资的融资结构与策略以及税收特征。我国高校开设课程仍侧重于宏观金融学,一门课程的信息含量大,内容广泛而深度较差。

(二)人才培养的导向存在差异

美国大学对金融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目标是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强调本科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毕业生受市场的欢迎。美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倾向于设置不同的经济学研修班、专题研究小组,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两到三门修读。以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为例,其开设公司财务、新兴金融市场、投资学、企业家金融的研习班,让学生阅读相关学术期刊,并以参与课程讨论、撰写论文、在课堂上交流和汇报学习情况以及相应的研究成果的方式,使学生从知识学习与运用、技能训练、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

而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多定位于培养与金融相关的各个岗位上的高级专门人才,目标的愿景和方向是好的,但本科教育只能成为目标实现的基础,所以目标因为难以实现而略显空洞。虽然多数高校在保留传统的授课方法之上,开始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盲目提高学生参与研究的要求而忽视过程培养,反而得不偿失,使学生“学艺不精”。现在我国高校逐渐将目标转向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课程结构的变化处于探索期,正是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的阶段。

(三)课程设置的结构与层次不同

美国高校注重分层次安排课程教学结构,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金融学的研究内容。专业基础课门数不多,但在进入金融学专业课学习之前,保证学生通过前置课程在修读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循序渐进。众多金融学专业选修课程一般都有严格规定的选修前提,保证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适合自身的选择。为了提高金融学本科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素养,我国高校增设了不少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但课程的体系性安排较差,课程间缺乏必要衔接,一些知识点在不同的课程中都会涉及,导致不必要的重复,同时容易出现遗漏知识点的情况,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

(四)课程内容的丰富度不同

美国高校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设置较多,充分体现了灵活多样的特点。各校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相应的开出大量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选修课开设的特点主要有三个:紧密联系实际;紧跟金融学前沿理论进展;国际化色彩鲜明。课程内容比较新颖,更新速度快,为学生发展自己的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例,其沃顿商学院金融学专业开设了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银行业、城市财政政策、公司财务、高级公司财务、投资管理、投机市场、证券分析、跨国公司财务、房地产投资、城市房地产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固定收益证券、国际住房供给比较、基金投资、行为金融、风险资本与私人权益、财务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和公共政策、投机市场、投资管理、金融机构、金融学中的实证方法介绍、持续期金融经济学、跨期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金融领域的实证研究等近三十门课程,充分体现了以上的特点。而我国普遍存在专业选修课设置较少的现象,并且金融学专业课程更新较慢,内容相对陈旧,时效性差。

四、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的调整策略――基于安索夫矩阵的分析方法

安索夫矩阵是管理学经典模型,由策略管理之父安索夫博士于1975年提出。矩阵以产品和市场作为两大基本面向,区别出四种产品市场组合和相对应的营销策略,是广泛应用的策略分析工具之一。其模式如表格1所示。

表格1

可以看出安索夫矩阵的核心是两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两个层次,用途是基于实现一定目标进行策略分析,矩阵反映了结构性的特征。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有两个核心,一是宏观与微观课程之间的比重问题,二是课程系统性不强导致的学而难以致用问题。所以,本文借鉴安索夫矩阵并进行修改,把两个维度改成课程属性和课程应用,以期为优化课程设置结构提出科学的建议。修改的矩阵模型和课程设置选择与调整的策略分析如表格2所示。

表格2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的课程设置调整的策略,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合理调整原有的课程设置。

五、启示和建议

(一)提高课程设置结构系统性,丰富选修课课程内容

将微观金融学核心课程纳入基础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提高课程设置结构系统性,帮助学生树立完整的现代金融学观念。课程的设置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合理性,利用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关系。仅仅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而将它列入课程体系的做法并不科学,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这门课程应放到什么阶段开设,重点讲授哪部分内容,学生接受这门课程的内容需要哪些知识作铺垫等问题。同时,鉴于目前选修课数量较少的现状,高校应积极开展与实际结合并体现本校研究优势和特色的专业选修课,并进行分类,引导学生集中修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内容。

(二)提高课程设置动态性和灵活性,重视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新的理论和应用常以补充内容的形式加入原有的教学内容,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更注重基础理论的夯实和启发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增加研讨类型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提高课程设置的动态性和灵活性,紧跟时代潮流。同时,可以借鉴和使用国外金融学专业教材,增设英文或双语课程,重视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殷孟波.金融学课程建设国际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2(7).

[2] 刘玉平.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2006年海峡两岸金融教育论坛”综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6).

[3] 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4] 赵家敏.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3(4).

[5]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上一篇:明明是旅行社,还要装文艺? 下一篇:九层塔、荆芥、罗勒(外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