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六所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2-08-27 02:15:23

在宁六所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成长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段建华修订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南京六所高校322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主要分析了性别、专业、生源、是否独生子女、月消费状况、睡眠状况、体育运动状况以及父母是否受过高等教育等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得出研究结果。

[关键词]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069-05

幸福是一个复杂而又主观的概念,每个人对此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1]我们只有理解了幸福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改善和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认知和对生活的热情,等等。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差异化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一直受人们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对幸福的感受、理解和行为方式呈现出自己的独特性,他们的思想意识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碰撞、冲突和变化,这迫切需要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在南京地区选取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南京人口干部管理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六所高校,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7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22份,有效率为80.5%,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被试者的自然情况表(N=322)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问卷采用段建华(1996)对总体幸福感量表(Genral well-Being, GWB)修订后的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量表共30题,包括负性情绪体验、正性情感体验和健康状况三个维度。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三个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分别为0.85、0.79、0.81,重测信度为0.873,效标效度为0.500。问卷采用7点计分法,选1记1分,选7记7分,其中第2、5、7、9、11、12、13、18、19、21、22、24、25、26、27、28题为反向计分。故主观幸福感在负性情绪体验、正性情感体验、健康状况三个维度都是得分越高越好,即负性情绪体验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者主观感受到的负性情绪体验越少;正性情绪体验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者拥有越多的正性情感体验;健康状况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者的健康水平越高。[2]

负性情绪体验:1 3 4 6 8 17 20 29 30

正性情绪体验:2 5 7 9 18 19 21 22 24 25 26 28

健康状况:10 11 12 13 14 15 16 23 27

(三)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问卷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在被试者填写问卷之前,由主试者告知目的,讲解填写方法。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用Epi Data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F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变量方差分析,等等。

二、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整体现状

对322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其三个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1所示:

表2-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及各维度的描述统计分析

从表2-1可以看出,总的来说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中等程度,平均得分143.63分(全卷总分为210分);最高分186分,最低分69分。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研究

1.不同性别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研究

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分及总分为因变量,性别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2:

表2-2 不同性别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T检验

*p

从表2-2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正性情绪体验、健康状况、主观幸福感总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以上各维度分及总分上都低于女生。

2.不同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研究

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分及总分为因变量,专业为自变量,进行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如表2-3:

表2-3 不同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F检验

从表2-3可以看出,不同专业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的各个维度分及总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专业大学生间的差异,研究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2-4:

表2-4 不同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多重比较结果

注:仅列出有显著性差异的结果。

经表2-4多重比较发现:体育专业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显著低于理科、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体育专业学生的正性情绪体验、健康状况、主观幸福感总分均显著低于文科、理科、艺术类专业学生的。

3.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研究

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分及总分为因变量,生源地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5:

表2-5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T检验

从表2-5可以看出,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分及总分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4.独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研究

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分及总分为因变量,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6:

表2-6 独生、非独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T检验

从表2-6可以看出,独生、非独生的学生在负性情绪体验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学生的负性情绪值显著大于非独生学生的。(注意:此处负性情绪是反向后的计分,而不是字面上的负性,解释同正性,下同。)

5.不同月消费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研究

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分及总分为因变量,月消费为自变量,进行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如表2-7:

表2-7 不同月消费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F检验

从表2-7可以看出,不同月消费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的负性情绪体验、健康状况及总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月消费大学生间的差异,研究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2-8:

表2-8 不同月消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多重比较结果

经表2-8多重比较发现:月消费600-800元的学生负性情绪体验显著低于月消费800元以上的学生;月消费在600元以下的学生在健康状况及主观幸福感总分上均显著低于月消费800元以上的学生。

6.不同睡眠状况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研究

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分及总分为因变量,睡眠状况为自变量,进行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如表2-9:

表2-9 不同睡眠状况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F检验

从表2-9可以看出,不同睡眠状况的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分及总分上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睡眠状况大学生间的差异,研究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见表2-10:

表2-10 不同睡眠状况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多重比较结果

如表2-10多重比较发现:对于负性情绪体验来说,睡眠很好的学生>睡眠一般的学生>睡眠差的学生;对于正性情绪体验、健康状况、主观幸福感总分来说,睡眠很好的学生>睡眠差的学生,睡眠一般的学生>睡眠差的学生。

7.体育运动情况不同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研究

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分及总分为因变量,体育运动情况为自变量,进行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如表2-11:

表2-11 体育运动情况不同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F检验

从表2-11可以看出,体育运动情况不同的学生在正性情绪体验分数上存在显著差异。

为了进一步了解体育运动情况不同的大学生间的差异,研究进一步进行LSD多重比较,见表2-12:

表2-12 体育运动情况不同的大学生正性情绪体验的

差异多重比较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体育运动少于半小时的学生正性情绪体验显著高于体育运动多于1小时的学生。

8.父母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

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同维度分及总分作为自变量,以父母是否受过高等教育为自变量,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13:

表2-1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父母是否受过高等教育

因素上的方差分析

图2-1 负性情绪平均分在父亲、母亲是否

受过高等教育上的交互效应图

图2-2 正性情绪平均分在父亲、母亲是否

受过高等教育上的交互效应图

图2-3 主观幸福感总分平均分在父亲、母亲是否

受过高等教育上的交互效应图

从图2-1、2-2、2-3可以看出,在父母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对子女的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和主观幸福感总分影响的主效应上,父母受过高等教育子女各维度体验的分值更高,且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影响更大。在父母和是否受过高等教育的2*2变量的交互效应上,父亲没受过高等教育情况下子女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和主观幸福感总分得分较母亲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分值更低。

三、研究结论

(1)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状况处于中等水平,总体来说,大学生被试者还是倾向于体验到幸福感,但是不强烈也不明显。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大多支持本研究结论。

(2)不同性别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明显,男生在各维度分及总分上显著低于女生。用男女社会角色的不同可以解释这一结论。

(3)不同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各维度分及总分上差异明显,且体育专业学生的正负情绪体验显著低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这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有关;文科大学生与理科大学生在负性情绪体验以及健康状况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其他相关类型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文理科大学生在学科专长上各有其优势、劣势有关。

(4)未发现生源地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这一结论与以往的研究结论具有分歧,因此,本研究结果是否受到测量工具的影响或者取样的影响尚未可知,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另外,即使生源地因素从整体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否对个体或者群体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同样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5)独生与非独生的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差异不显著。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只在负性情绪体验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正性情绪体验和健康状况上差异不明显;独生子女的负性情绪显著大于非独生子女的。这可能与独生子女性格倾向、气质类型和智力水平等因素上的优势有关。

(6)不同月消费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的负性情绪体验、健康状况及总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说月消费越多,主观幸福感相对较强,其原因可能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会有更多的物质享受,伴有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幸福感就较高。[3]

(7)睡眠状况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非常显著。睡眠很好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睡眠一般的大学生;而睡眠一般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又显著高于睡眠较差的大学生。总体而言,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跟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即睡眠好,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分数也高。这可能与睡眠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有关。

(8)体育运动情况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体育运动情况不同的学生在正性情绪体验分数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体育运动能提高身体素质,产生成功的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打破焦虑、忧郁等消极心境有关。体育运动少于半小时的学生正性情绪体验显著高于体育运动多于1小时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被试样本中有一部分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动机和目的不一样,所以带来的主观幸福感也不一样。

(9)在父母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对子女的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和主观幸福感总分影响的主效应上,父母受过高等教育子女各维度体验的分值更高,且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影响更大。在父母和是否受过高等教育的2*2变量的交互效应上,父亲没受过高等教育情况下子女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和主观幸福感总分得分较母亲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分值更低。父母低文化的家庭非理性甚至是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对子女没有更多积极的情感关怀和鼓励,可能是导致子女主观幸福感体验偏低的主要原因。在很多低文化家庭中,父亲是支撑家庭经济和实施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子女的幸福感体验受父亲的影响更大。

综合以上结论不难看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构成是多维的,影响其幸福指数的原因是复杂的。在一些维度大学生幸福感得分较低。一些人群比如大一新生、农村学生、特殊专业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低的学生等主观幸福感较低。正因如此,关注与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必要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的个体工作更有效率,更具社会适应性[4];同时,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理健康状况,已有研究者把它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杨宏飞、吴清萍,2002);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幸福本身就是目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高需要全体心理学研究者和大学生朋友的共同努力。

[ 注 释 ]

[1] 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 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1):56-57.

[3] 严标宾,郑雪,邱林.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2):48-52.

[4] 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述[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73-81.

上一篇:宠爱秋冬萝卜 下一篇:提升高校院系管理质量和水平的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