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小学劳动课程的反思看综合实践活动对劳动课程的超越

时间:2022-09-15 05:10:04

从对小学劳动课程的反思看综合实践活动对劳动课程的超越

【摘要】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的《劳动》课在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实施等诸多方面,暴露出许多先天的不足和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与研究。

【关键词】小学劳动课 反思 超越

在小学开设《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十几年中,小学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成效是任何人不能随意否定的。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高度来审视小学劳动教育,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的《劳动》课却在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实施等诸多方面。暴露出许多先天的不足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与研究。

一、劳动课的课程定位:是学科课程,还是经验课程?是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告诉人们,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是多样的,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价值和特点,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形成一个均衡的课程结构,这样才能共同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这就要求在开设一门课程时。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类型以及它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进行合理定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它直接影响这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搞好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但是,由于我国的劳动课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当时国内的课程理论研究非常落后,甚至说课程理论研究处于空白阶段,造成了人们的课程意识淡薄,课程观念落后,把课程等同于学科、等同于教材的认识相当普遍。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普遍建立起课程类型和课程结构的观念,把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当作是学校天经地义的课程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开设劳动课,以加强劳动教育,落实“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时,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按照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要求来设计和要求劳动课,使劳动课成了我国课程体系中典型的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尽管也强调“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时应以实践为主”。因为它只强调了劳动课的实践性特点,而没有、也不可能把劳动课明确定位在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经验课程上。

随着现代课程理念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小学劳动课的课程定位问题便凸现出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劳动课不应该是学科课程,而应该定位于经验课程,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劳动课不应该是分科课程,而应该定位于综合课程,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小学劳动课程本身的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课程门类过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弊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

二、劳动课的课程开发:谁来开发?

受我国长期形成的中央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自小学劳动课开设以来,小学劳动课的开发权一直集中在省一级教育业务部门,由省教育业务部门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全省统一使用的《劳动》课教材,学校劳动课教师则负责小学劳动课的教学,以全面落实《劳动》教材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是,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方面,省编《劳动》课教材内容的统一性很难切合各地、各校的实际,许多教学内容脱离当地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或者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对学生的发展价值不大,或者要求过高,缺乏落实的必要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其课程内容应该及时更新。以反映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反映当前学生生活的实际,反映未来生活对学生素质的新要求。但是,某省编《劳动》课教材却多年一贯制,有的竟是“第七次印刷”(1994年5月的第1版,2000年3月第七次印刷)。试想:如此一劳永逸的课程开发、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如何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的兴趣?如何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

深入反思《劳动》课建设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认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过高是其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适当下放劳动课的课程开发权,唤醒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明确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责任,改变他们仅仅是课程实施者的单一角色,建立教师既是课程实施者,也是课程开发者的观念,使他们能够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联系当地小学生生活的实际,自主的、创造性地进行劳动课的课程开发和实施。

三、劳动课的课程实施:是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实践为中心?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用)》规定的小学劳动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应该说,这不仅指明了劳动课的教学目的,还明确了劳动课实施的途径,即学生的各种劳动实践。这就要求劳动课教学应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以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养成为主要目的。但是,由于我们在开发劳动课时。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定位在分科课程和学科课程上,在课程的设计上出现了明显的“知识中心”的倾向,《劳动》教材中大量出现的是文字性的有关劳动知识和操作程序的介绍,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小学生的另一种“语文课本”。与此相对应,劳动课教学中出现了“课堂中心”和“知识中心”的现象,教师满足于在教室里、黑板上讲解和传授书本上的劳动知识,学生则习惯于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阅读理解和记忆书本上的知识,即使学生参与动手、亲自实践了,也很难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劳动过程的完整性。导致对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吃夹生饭,更不能产生应有的育人价值。

有了以上三方面的思考,我们就能充分理解和接受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立和课程设计:它把原来独立存在的小学劳动课变成了一个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信息技术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学习领域,共同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使小学劳动课超越了原来的分科课程和学科课程的课程定位,获得了综合课程和经验课程的真身;它在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前提下,提出“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从而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的权利和责任,使劳动课的开发者与实施者最大程度地走向了一体化。以上两方面的调整,必将带来课程实施的重大变化:教师会彻底摆脱“知识中心”、“课堂中心”的束缚,发现和实践自己的创造潜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学生将走进社区、走向自然,在亲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更好地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为小学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超越和新生而喝彩,尽管以后的路仍然会有很多困难和曲折。

上一篇:双油层合采抽油泵的设计探讨及应用 下一篇: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