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芳古镇的游神仪式

时间:2022-09-15 04:59:23

胜芳古镇的游神仪式

胜芳镇,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始建于春秋末期,是历史上中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古镇地处东淀,与西淀白洋淀相齐名。这里水域宽广,风景秀丽,商品经济发达,在民间被冠以“南有苏杭,北有胜芳”的说法。由于胜芳拥有着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地理位置,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面貌与艺术形态,而每年春节期间进行的摆会便成为胜芳古镇文化与艺术的集中体现。

有关胜芳花会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乾隆年间。早在解放初期,胜芳曾有七十二道会,时期曾一度停会,现如今已恢复了二十余道会。作为胜芳当地的一种祭祀仪式,摆会有着严格的仪式流程。如今的胜芳摆会,主要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间举行,仪式期间,各道花会大约在每天上午10点左右集合,陆续由庙头胡同北口进入并开始响炮,到达总会之后与大会的负责人交换请帖,再由各道花会的会首到火神爷的驾前进行祭拜仪式。各道会的祭拜形式并不完全一致,比如红旗公议老高跷会,就是由位于队列最前面的大和尚代表,祭拜时需将手持的双棒举起并连续敲击三下,而紧随大和尚身后的其他高跷表演者则要简单地撂一个小场。较之头天,其后几天的祭拜程序要略显简单,而高跷会的大和尚只需敲三下手里的棒子即可。中午12点半,在三声炮响之后,游神仪式正式开始,整个活动通常持续到每天下午的4点左右结束。当地人希望通过仪式的方式取悦“火神爷”,以保胜芳镇来年能够远离火灾,平安无事。

在众多的花会中,有一道会叫“胜芳乡艺总会”,当地人也称其为“胜芳杠会”、“胜芳大会”或“胜芳总会”,这道会既是整个仪式过程中的组织者,同时也承担着在摆会途中维持秩序的工作。胜芳杠会最初是由当地的许家发起,所以杠会的会头也就由许家人世代接任。由于这道会在胜芳花会中具有较高的威望,因此,仪式中的交接工作或是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都会交由杠会来处理,其性质属于专门为火神爷服务的一道会。

胜芳花会由文会和武会两个部分组成。根据2010年的出会统计,胜芳游神仪式中的文会现有跨鼓老会、小河西同议高跷会、红旗公议老高跷、北梨园小车会、南音乐会、保婴会、北中幡、炮会、水管站秧歌队、东北大秧歌等;武会包括东公平、西公乐、西同乐、泉乐会、同义会、东公乐、同仁武术联合会、吉庆少林武术会、保安会、金永一善和藤牌会等,在胜芳,素有“斗斗气,弄个会”的说法。本文以文会中的跨鼓老会和红旗公议老高跷两道文会为研究对象,对两道花会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一概述。

跨鼓老会――鼓声隆隆震乾坤

在文会中,最具代表性的花会要数“跨鼓老会”,作为胜芳最为古老的一道花会,每年摆会期间,跨鼓老会必须位于队列的前方,并且胜芳的摆会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跨鼓不出会,摆会不能摆。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据当地人口述,乾隆二十六年下江南之时曾路过胜芳,恰逢胜芳摆会,听闻远处传来的阵阵鼓声,犹如雷鸣之音,震撼天地,当时就赐予跨鼓老会“雷音会”的名号,并赏赐给会里敲鼓者每人一条黄带和一件黄马褂。时至今日,胜芳大会在摆会前都要给跨鼓老会下黄帖子,在胜芳能够享受这种黄贴待遇的只有跨鼓老会、小车会和大头会三道花会。

在动作表演方面,鼓的打法主要以十八套鼓为基础,变着敲可以敲出七十二套。钹和鼓是对应的,打鼓人数并无固定,越多越好,过去曾有百余人共同参加表演的场面;打钹的人数一般为双数,出会表演时必须四个人一组。

亦戏亦舞的“红旗公议老高跷”

早期的胜芳曾有四道高跷会,它们分别是:现在民强街邓家、中华街邱家、小河西陈家以及红旗张家公议老高跷。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现在胜芳可见的高跷会仅余下红旗公议老高跷和小河西同议高跷两道文会了。据会里的师傅介绍,红旗公议老高跷传自永清县四道乡,距今约有200年的历史,表演风格与北京高跷略有相似。红旗公议老高跷在出会表演时不受人数的限制,人数最多时可达到50-60人。前边四对是红旗高跷的固定角色,两人为一组,顺序依次为:大和尚、小婴哥;老佐子、樵夫;白杆、花花公子;青杆和老渔翁等八人,后面的角色有三人或两人一组,角色包括:大妞、俊公子、铁弓缘;白蛇、青蛇、许仙;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傻儿子、傻妈;瞎子和瘸和尚。表演时大和尚为领队,其他按照人物性别女前男后依次排列。

每次出会之前,会众们先点燃黄纸围着高跷腿子绕上一圈,大和尚的双棒摆在供桌之上,到出发之前,由饰演大和尚的演员请棒。这请棒下跪磕头也是有说道的,磕头一次代表一帆风顺,四次代表四平八稳,六次代表六六大顺,以祈求出会平安圆满。请棒完再由大和尚打棒集合队伍,然后放鞭炮,再次打棒叫家伙(伴奏的锣鼓),准备列齐队伍摆会。摆会时演奏的是慢鼓点,“当叮当,当叮当,当叮当叮当叮当”,在鼓点的伴奏下,每个演员角色都按照自己的走法表演前进。也许是因为表演队伍太长,摆会时,队伍的前后伴奏器具也有所不同,队伍的前面是背鼓和小锣,后面要增加大鼓、小钹和镲等乐器进行伴奏,但在撂场时,后边的乐器不参加伴奏,这也是红旗公议老高跷独有的表演形式。

以大和尚和小婴哥的表演为例,作为该会的领头人物,在挑选大和尚的演员时,通常要求身高在1.7米以上,身材魁梧,表演时眉心画有“Y”字型,以示威严。表演时,演员手持两根约45厘米长的圆木棒,其功能相当于指挥棒。主要以技巧性动作为主,包括翻跟头、跨栏、背剑、打棒、蝎子爬(倒立)等。大和尚在仪式行走的时候右手握两根大棒,左手拿大带。

小婴哥由于是小孩儿的角色,所以扮演者的身高一般不能超过1.5米或1.6米。表演时舞者右手握拂尘,行走时右小臂上下甩动,撂场时则要举拂尘高于头部处,连续绕圈甩。左手挎一个装满花儿的篮子,作为装饰。最初的服饰基本以绿色调为主,2010年出会时为了配合拍照的效果,将服装改成了以红色为主的色调。早期会在脸上画一只小蝎子,整个面部以红色为主,1995年以后化妆成“娃娃脸”,据说当时会里请了一个专门给剧团化妆的师傅,之后红旗公议老高跷的师傅们又稍作改新,形成现在的眼部妆容,色彩更为浓烈,偏重于红色和黑色,其余部位偏粉色,脑门中间点一个红点。舞蹈技巧方面基本与大和尚动作相同。

摆会行走的时候,大和尚和小婴哥没有表演上的配合,都按照各自的表演方式前行。撂场时则是按照顺时针转法,先将场子串成一个长方形,转到出发点的位置,同时向场子的中间集中靠拢,在场子的中间位置进行表演。表演时有几个比较常用的表演动作和技法,通常是小婴哥配合大和尚的动作表演,亦或者两个人提前商量好表演的动作,通常演员的形象塑造是否生动,主要取决于演员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

用身体言说的“胜芳现象”

随着这些年胜芳文化的发展,胜芳古镇各个花会在逐渐恢复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规模和“招兵纳将”,当地政府不仅加强对胜芳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同时也强调舞蹈、音乐、武术等身体形态在胜芳文化体系中的原生性传承。在胜芳,有句俗话叫“不挣有数的钱”,意思是说胜芳本地人不主张为别人打工,大多数的胜芳人更愿意自立门户,经营自家的生意,这种相对自由的工作性质,也使得胜芳人在工作之余能够有更多的心力去关注和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上述的两道花会虽在表演形式上有所差异,但从各自的传承与发展来看,两道会的会众都自发地对新进的学徒进行舞艺传授,不取分文,而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让胜芳的民间艺术能够不断延续下去,让老祖宗的东西不丢失在自己这一代人的手中。在这片土地上,文化自觉正在日益提升,文化传承也在代代延续,胜芳的民间文化也将在今后的传承与保护中展示出自己特有的乡土艺韵。

胜芳的摆会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跨鼓不出会,摆会不能摆。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表演时舞者右手握拂尘,行走时右小臂上下甩动,撂场时则要举拂尘高于头部处,连续绕圈甩。

上一篇:新闻转播间 下一篇:陈文增:破密美瓷重塑“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