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增:破密美瓷重塑“今”身

时间:2022-10-20 12:40:47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白瓷为主,细润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闪黄。装饰以印花、刻花、划花与剔花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为世人所称道。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位于今天的河北曲阳。自唐代开始,定窑便在曲阳兴起,至北宋盛极一时,定瓷远销亚非欧。坡有诗赞美定瓷:“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到元代,定窑毁于战乱,定瓷生产自然销声匿迹。岁月悠悠,斗转星移,数百年过去了,定瓷技艺始终成为历史之谜。上世纪80年代,一个人凭借着对定瓷始终不渝的热忱终于破解了千年定瓷的光辉技艺,并恢复、创新了定瓷工艺。这个人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部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总监陈文增。

三十余年寻一梦

曲阳古属定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1954年生于河北曲阳的陈文增,将这个早已成为一处历史遗迹的定窑,变成了他未来追寻的梦想。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里,陈文增受到家乡的文化的滋养。从儿时起,陈文增就经常徜徉于定窑遗址废墟之中,想象着这里曾经的繁荣与兴盛,想象着一把把泥土如何变成精美绝伦的瓷器。身处在古人的智慧遗存之上,他渐渐有了一个朦胧而大胆的想法:还定窑历史以生命,给定瓷生命以过程。

1978年,陈文增进入当时的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成为一名普通的瓷器制作工人。这里成为了他人生梦想的起跑线。尽管工厂效益并不好,生产研究条件也比较差,但定瓷的研究让他痴迷,困境中“恢复定窑”的信念愈加坚定。全身心地投入令他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1979年腊月的一天,陈文增结婚前夜,“首届定瓷鉴赏会”研制处于攻坚的阶段,他工作到深夜。凌晨他才从60里以外的县城骑自行车赶往家中,而此时家人及宾客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在定瓷研究中,有一个问题让陈文增颇感困惑:定窑一直以刻花装饰取胜,双线纹雅观典丽,颇具回味,而专家们所谓的“刻一刀复一刀”的结论在现实生产中无论如何不能和宋定瓷刻花神韵相媲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文增不厌其烦地对定窑遗址刻花瓷片进行考察研究,无数次地进行各种实验。他已记不清失败了多少次,在一次次失败中摸索探究。皇天不负有心人,陈文增突然在书法行草用笔飞白中看到了毛笔叉头所形成的双线效果,他恍然大悟,从此,定窑刻花刀具――双线刀诞生了。同时研制出刻花刀具单线刀、双线刀、组线刀三种刀具,并提出“刀行形外、以线托形”的刻花理论。定瓷刻花艺术的成功研制揭开了千年定瓷的神秘面纱,被业界称为“破译宋代定瓷密码的开始”,陈文增多年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今天,陈文增头上拥有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数十项桂冠,但他对这些淡然处之,仍醉心于定瓷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他的作品定窑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定窑三联艺术贵妃瓶、定窑清风峻节刻花瓶、定窑莲纹刻花安泰瓶等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国家知识产权局金奖、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等,被英国珍宝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国家文物局等权威机构收藏。

作为一位学者型的工艺美术家,陈文增认为学术奠基、学术探索、学科建设是任何一项工艺美术规模发展、发扬光大的必要的理论支撑,是其生生不息的供给条件。2003年,他的45万字的《定窑研究》出版,填补了定窑无理论的历史空白。2008年,他的第二本定窑研究著作《定窑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装饰艺术研究》出版, “他的研究特点是紧密结合工艺实践,对于定窑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有比较全面的、深入的分析研究,在工艺程序、方法以及技艺方面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为陶瓷创作设计和工艺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规律的总结,应该说其理论总结具有指导实践的价值。”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永善不无感慨地表示。

更上层楼汇诗书

2001年,陈文增凭借一件综合诗词、书法与定瓷的艺术品获得了“瓷、诗、书三联艺术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荣誉。2011年,陈文增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了“游目骋怀――陈文增自作诗词书法展”上,展出作品近百幅,表明“三联艺术”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河北大学韩成武先生曾写诗评价陈文增的“三联艺术”:“诗含美韵笔含姿,一手虬龙一手瓷。北岳烟霞今更好,中山人物古来奇。”

艺术是相通相融的,陈文增独创的“三联艺术”是艺术的一大创新,它大大提高了定瓷的文化品位,同时又使诗词、书法的载体焕然一新,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陈文增认为,瓷、诗、书三联艺术是当代定窑发展中艺术创新之使然,从历史与当代陶瓷创作方向来看,它融科技、文化、艺术于一身,定瓷与其他姊妹艺术的有机结合更能平添其价值。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定瓷刻花也是线条的艺术,二者具有同工之妙。陈文增从小酷爱书法,四十余年如一日研习不倦。在艺术实践中,他把书法和定瓷融为一体,指出:“定窑手刻花纹用刀,细察起来,很近似中国画和书法的用笔。书法讲,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逆锋落笔,回锋收笔。又讲悬针垂露,顾盼映带等。刻花刀法,同样讲横落竖行、竖落横行,露锋侧入,藏锋直入以及出锋轻提、回锋重按等等。”他的书法艺术兼容碑帖,用笔劲健,沉雄而飘逸,与定瓷艺术交相辉映,增添了彼此的审美情趣。

诗言志,词言情,陈文增的诗词创作源自内心之中,铭于定瓷艺术品之上。他总结自己的诗词创作说:“伴随着读书、学知识的经历,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人间的善与恶、人生的顺与逆,明白了如何做人,如何掌握做事的原则。也正是这个过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由于各种磨难坎坷,使我认识到对知识的渴求和尊重,爱国、爱家、爱人诸多道理。拙作800余首,也正反映了我的这样一些情况。”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其诗词题村广泛,匠心独运,无不饱含着丰富的人生体悟与责任感知。其咏瓷诗“纵横跌宕意可寻,入草惊蛇鸟出林。吴带曹衣君莫恃,铁毫此处见琴心”,写出了高超娴熟的定瓷制作工艺,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儒雅、多情的情感世界。其《春夜吟》写道:“莫道芳年好,无诗不立名。花开春八极,情至句三更。白发欺人早,童心任我赢。世非遗有韵,日月枉独明。”这首诗写得清新自然,饶有情趣,体现出诗人珍惜时光、不懈追求的人生情怀。其贵妃瓶题诗“时光掩过几番秋,玉韵何曾失自柔。史笔情怀达万种,芳馨一段记风流”,借古咏今,警世警人,赋予艺术品厚重的文化内涵。

“三联艺术”把瓷、诗、书融为一体,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和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追求、文化精神。它提升了定瓷艺术的文化品位,体现了工艺美术大师的文化自觉,达到了“艺”与“人”的完美统一。

春泥护花传文化

“大师必须带学生,不带学生的大师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大师;而大师的学生必须有建树,成为后来的大师,否则大师之冠便失去光彩。”这是陈文增对人才培养的态度。在他的带领下,只有40人的曲阳定瓷有限公司竟然走出三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两位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及两位部级大师、三位省级大师,被外界称为“出大师、专家的地方”,人们说:“跟陈文增干,不成才都困难。”

人才是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和人文内涵延续的主体,人才培养是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的第一要素。在工业化飞速发展的条件下,许多传统工艺美术正面临生存危机,人亡艺绝的可悲现象并不鲜见。作为定瓷技艺的传承人,陈文增有一种深深的责任感,他期望定瓷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并且不断发扬光大。为此,他把人才培养作为责任和义务,倾尽心血建立了文化型大师创作队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徒授艺的传承机制。曲阳定瓷有限公司规定,中级职称以上即有省级大师以上称号者可享受每年7至10天的外出写生休假。公司还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的人才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各生产部门负责人才的专业技能培训,并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参加行业部门研修班、邀请专家教授授课及院校委培等模式培养人才,以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对自己的学生,陈文增严得让人难以接受,要求学生必须成才,但他又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学生,每每看到学生取得进步时,都从内心深处感到欣慰。庞永辉、韩庆芳等学生都已崭露头角,成为业界有名望的中青年专家,他们身上凝结着陈文增的热情与心血。

一路风雨,一路拼搏。在攀登定瓷艺术高峰的道路上,陈文增付出很多,收获也很多。在别人看来,他已经功成名就,可他从没有想过停下探索的脚步,因为,定瓷艺术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是他一生的追求。

陈文增简介:

河北曲阳人,大学文化,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多件作品被英国珍宝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瓷、诗、书三联艺术是陈文增在定瓷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利用自己诗词、书法特长的文化综合、艺术发挥,由三个不同的艺术体系组成。既可单独成立,又可三合为一。

左:定窑莲纹刻花安泰瓶

中:定白釉刻花瓶

右:定窑莲纹刻花盘口瓶

2006年,在曲阳召开的定窑恢复30周年庆典活动上,52岁的陈文增郑重宣布,将把历经30年研究出的定瓷烧制工艺和配方面向社会有条件无偿转让。

上一篇:胜芳古镇的游神仪式 下一篇:胡伟谈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