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勒·诺特时期中西方园林比较

时间:2022-09-15 04:45:04

欧洲勒·诺特时期中西方园林比较

【摘 要】中国颐和园及法国凡尔赛宫作为园林史上同一时期东西方园林的代表,分别享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美学理念造就了不同的园林风格类型。本文旨在通过论述,分析其形成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勒·诺特时期;凡尔赛宫;颐和园

有关世界园林发展阶段的划分众说纷纭。本文选以张祖刚先生在世界园林发展概论一书中的划分为准,旨在研究欧洲勒·洛特时期(约公元1650-1750年)中西方园林之区别。虽为同一时期园林建筑,但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笔者从东西方园林中选取中国颐和园与法国凡尔赛宫园林作为代表*,通过对两者建造手法、特点的对比,浅析欧洲勒·洛特时期中西方园林的发展状况。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2000年世界园林发展的历史,被分为六个阶段,包括古代时期(公元前300O年一公元500年)、中古时期(公元500-1400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约公元 1400-1650年)、欧洲勒·诺特时期(约公元1650-1750年)、自然风景式时期(约公元 1750-1850年)、现代公园时期(约 1850-2000年)。第四阶段时期,主要产生了以设计师名字命名的欧洲“勒·诺特式”园林,出现了法国的大轴线、大运河等欧洲古典园林的元素,这种讲求帝王气势的园林于此一个世纪左右的欧洲占据主要位置。

一、西方园林代表—凡尔宫园林

1662-1663年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在巴黎近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凡尔宫及其园林,这组建筑与园林满足了体现至高无上绝对君权思想的需要,因而此园的作法影响到整个欧洲,各国君主纷纷效仿,远至俄国、瑞典,仅在德国、奥地利、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都建造了这种类型的宫殿园林。

园林设计师勒·诺特在凡尔赛宫园林设计中采取了如下手法:(1)大规模。大胆地将护城河、堡垒合并,占地110公顷,建筑面积11万m2,园林面积100公顷,作为了如此宏大的园林。(2)突出纵向中轴线。三条放射路,焦点集中在凡尔赛宫前广场的中心,景观深远,严整气派,体现出炫耀君威的意图。(3)采用超尺度的十字形大运河。运河纵向1560m,宽120m,横向长1013m,这个大尺度的运河像伸出双臂的巨人,给人以无以深刻的印象。粗犷的大运河景观十分开阔,与细致的中轴线上的两大喷泉池形成对比,加强了轴线的宏伟气势。(4)均衡对称的布局。在纵向中轴线两侧均衡对称地布置图案式花坛和丛林,既有变化,又是统一向心的。(5)在道路交叉处布置不同形式的广场空间,以满足国王奢侈想享乐生活需要。(6)丛林背景。从林是凡尔赛宫园林的基础,为各种活动空间作为背景而形成。(7)以水贯通全国。在纵向中轴线上布置连续不断的壮观水景,是凡尔赛宫的一大特点,也是它出名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心雕像群的巨大喷泉以及浩大的水池,构成了花园景色的又一个高潮,它也是运河水景的前奏,并起着连接运河的作用。(8)采用洞穴。它作为建筑的一个部分被安排在园的北面,内部雕塑装饰,用于欣赏音乐演出的场所。(9)遍布塑像,在整个园林中起到点睛、配衬的作用。(10)建筑与花园相结合。这一方面是法国园林设计的进步,改变了建筑与花园缺少联系的不足之处。建筑与花园的空间造型是十分协调的,建筑与花园相结合,还表现在互相的联系上,除将建筑的长边及其凹凸的外形同花园紧密联系外,有的还将花园景色引入室内。如著名的镜廊;另外,如洞穴顶上布置花坛,活动空间中建筑与绿化、喷泉装饰、塑像布置在一起,所以人们说“宫殿转变为花园,花园转变为宫殿”,这说明凡尔赛宫的建筑与花园已结合成为一体。

二、东方园林代表—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1750年,1765年建成,名为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侵略军焚毁,188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90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1901年修复。

此园占地约290公顷,其设计手法与特点是:(1)依山开池,模仿西湖。园内总体布局完全是模仿杭州西湖风景格局,自然的万寿山高40多m,湖面比圆明园的福海大,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大的水面。湖中建有西堤、支堤,将水面划分为一大二小,在这山歌水域中各建一岛,象征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2)借景西山,建筑呼应。西边近景为玉泉山,山顶建一宝塔,远景为西山峰峦,景色十分深远,开阔的园外美景皆借入园中,扩大了此园的空间,这是该园造园的一大特点。(3)东面宫殿,东北居住。此离宫别苑,按清代规定,宫苑分开设置,采取的仍是前宫后苑的布局。(4)长廊连接,丰富景观。在前山脚下布置一长廊,将北部自东向西的建筑群连接起来,共有273间,长728m,是园林中最长的长廊。它的作用是丰富了园林景观,增加了景色的层次;它还是一条很好的游览路线,可观赏到许多变化的景观,阴雨时可避雨淋,烈日时可防日晒;(5)园中有园,仿园寄畅。在东边关隘处,安排一园景,颐和园时改名为谐趣园,是仿无锡寄畅园而建,乾隆数次下江南,十分喜爱寄畅园的以水景为中心的自然山水园,因而取其意移景此地。(6)石舫西洋,对立统一。在前山西端的湖中建一石舫,其样式为西洋古典式。虽然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这种形式不伦不类,很不协调。但此石舫体量不大,又位于侧面次要位置上,有一不同风格的建筑也无妨,对立统一,亦可并存。

三、东西方园林历史背景及美学思想之比较:

以上分别对两者设计手法及其特点进行了罗列。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在西方,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其实,我们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但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各自的风格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1)造园离不开自然环境,对自然美所持的态度则直接影响着园林所呈现的风貌。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强调自然美不是理想美,非经人工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反映。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所呈现的便是人工美。它不仅布局对称规矩,而且花草树木也按人的意志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充分强调了几何图案之美。它还以近6000公顷的总面积,在法国北部的森林众多、河道缓流、起伏平缓的地景上,雕塑出平面几何构图的视轴、星状放射的路径和林中的各种花园、喷泉、雕塑和倒影池等。园中宽90米、长达1.6公里的运河,与全园中央的开放视轴相交,加之从宫殿到运河间以连续平缓的坡度降低后再向天际线延伸的轴线,显现出超大的尺度以及人工改造自然的气势。

相反,中国人更崇尚自然之美,推崇佛家与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将美学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这种思想影响到园林造景的观念,园林多以山池泉石为中心,饰以花草,环以建筑,其造园手法从此日趋精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如苏州的网师园是典型的城中私园,其面积虽小但园景丰富,用各种造景手段将自然山川美的精华浓缩于一园,这种集山水泉山于一园、模拟自然山水意境的形式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色。

(2)法国造园遵循的是形式美的法则。在西方,形式美的法则,支配着建筑、艺术、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同时影响着音乐和诗歌。其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自然而然地也在这一法则的指导下,并更加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对称的轴线、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构图,都充分体现了对形式美的追求和推崇。另外,法国的园林是建筑化的国林,又跟建筑物作为整体一起设计,所以,园林与建筑的特点相一致,是古典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的表现。

以上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差异:前者在“唯理”的美学思想下形成,强调人工的自然美,反映人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体现人的意志,追求的是形式美;后者的美学思想在于“缘情”,强调自然的人格化,撷取自然美的精髓,将人的意志融于自然之中,追求的是自然美。总之,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的还是法国的,都会使人赏心悦目,但它们有不同的侧重,有不同的美学基础,因而给人以不同的感官享受。如果说中国古典园林意在“赏心”,那么,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则意在“悦目”。

* 张祖刚先生在《世界园林发展概论》一书中将中国颐和园与法国凡尔赛宫划分为同一时期。

参考文献:

[1]张祖刚.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周武忠.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2).

[3]杨玲 王中德.空间与意境的扩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以小见大(J):中国园林,2008(3),57—60.

上一篇:解析砂型真空压力铸造工艺 下一篇:浅谈档案人员素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